《教宗回憶錄》單國璽樞機主教序

教宗回憶錄正封面.jpg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世界公認改變二十世紀人類命運和歷史的偉人。他衛護人性尊嚴和基本人權的努力,以及對人類的福祉和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多不可勝述,只以他用道德的勇氣和精神的感召,沒有用一兵一卒,和平地瓦解了唯物無神意識形態的獨裁政權,解救了許多受壓迫者,而使他們重獲人性尊嚴和基本人權與自由的貢獻而言,就是一位令人景仰懷念的歷史偉人。為這個緣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二○○五年四月二日逝世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整個人類不分種族、國家、宗教、階級、年齡、性別,無不同聲哀悼。從四月二日去世到四月八日殯葬的一週之內,由世界各地擁往羅馬哀悼及瞻仰遺容的人,據媒體報導就有四百多萬,並且大多數是青年人。殯葬日有一百五十四個國家的元首率代表團參禮致哀。此外還有各大宗教團體以及國際各大組織推派的代表參與喪禮。這個空前的盛大喪禮,說明了若望保祿二世對促進人類福祉以及對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的貢獻是如何偉大,留給世人的影響是如何深遠!

除了對整個人類的貢獻之外,不得不提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普世教會的偉大貢獻。他生長於教會多難之秋,內有極端保守與自由前進派之爭,外有納粹以及唯物無神之獨裁政權的暴力迫害,再加上充滿唯理、自我、自由、享受、世俗等主義盛行之社會大環境之污染和滲透,教會急需革新與適應。於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聖神的啟迪領導之下籌備並召開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梵二召開期間,是一位年輕力壯思想敏銳的主教。在大公會議的文獻中留有他許多寶貴的建議。在他當選教宗之後,他認為積極推行梵二大公會議之決議是他的首要使命之一。他本著梵二大公會議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勇敢地衛護闡明教會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大膽開放地向各宗教以及整個世界開誠布公地溝通交談。除了私下接見或拜訪各大宗教領袖之外,還兩次公開邀請各大宗教領袖在亞西西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他向世界開放交談,除了到聯合國演講,接見及拜訪世界各領域的領袖之外,他還到一百多國做牧靈之旅,以便接觸當地民眾,瞭解他們的疾苦以及普世各地重大的問題,努力協助予以解決。

二十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遭受普世性戰禍最慘烈的一個時代,曾遭遇兩次世界大戰,各地內戰之頻繁也是其他世紀所罕見。此外,各種社會政治意識形態,例如納粹、法西斯、帝國殖民主義以及唯物無神共產主義等,都以暴力強加於善良平民,使民眾失去他們的人性尊嚴和基本人權,做這些意識形態政權的奴隸。天主為挽救這個時代的危機以及教會的困境,曾以各種磨練準備了一位改變二十世紀人類歷史和教會危機的偉人。他就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年幼時,飽受戰亂、飢餓、極權統治以及喪親之痛。他九歲喪母,十二歲痛失他所崇拜的長兄年輕醫生,二十一歲時又痛失和他相依為命的父親。現在他不但孤苦零丁,而且還被納粹強迫停學去做礦工,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養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章句》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從小經過各種患難的磨練,養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對信仰及真理的堅持,愈挫愈勇的大無畏的精神,視野遼闊高遠的胸懷,悲天憫人的愛心,待人接物的誠懇,處理事物的洞徹與明快等特長,都是領導現代世界和教會在狂風大浪中穩妥航向真理、正義、仁愛、和平之口岸不可或缺的美德。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人格是那麼崇高偉大,猶如一座高山峻嶺,在他面前我們只能說「高山仰止」,無法窺其全貌。慶幸,他自己寫了兩冊回憶錄:一冊是《禮物與奧蹟》,中譯本也刊印問世;另一冊就是本書《教宗回憶錄》。這本書是教宗為紀念他晉牧四十五週年以及當選伯多祿繼承人二十五週年雙重慶典時所撰寫的,也算是《禮物與奧蹟》一書的續集。在這本書中,教宗特別講述他在一九五八年晉升主教以後的牧靈福傳以及管理教區和普世教會的經驗。在他講述大事時,也常攙雜一些不為人知的有趣小故事,使讀者愛不釋手。並且從這些有趣的故事背後,可以略窺教宗的信仰生活以及他治理教會之高瞻遠矚雄才大略的特質。

從《教宗回憶錄》中可窺見他在主教以及教宗之職位上的成功秘訣。他是一個會祈禱的人,遇到任何事故,他都會用祈禱尋找天主的聖意。在認清了天主的旨意後,他求天主助佑。他信賴天主的助佑,便勇往直前,全力以赴,努力完成天主托付給他的使命。教宗雖然日理萬機,非常繁忙,但他能夠以祈禱將每日的勞苦化做甜美愛的生活。我和教宗接觸二十五年之久,從未見到他煩躁不安。被刺之後,他的健康日漸衰退,連行動不便坐輪椅時,也沒有妨礙他盡教宗應盡的職務。在他去世前五天,在醫院接受氣切後剛出院,就想向聚在伯多祿廣場的群眾致候。因氣切而發不出聲音,看到他做最後發聲努力時的痛苦表情,真使人落淚。教宗為群羊真是鞠躬盡瘁,達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地步。能為這樣偉大的一位《教宗回憶錄》寫序,真是我莫大的光榮。

單國璽 序於高雄靜居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在樂園中散步

彩虹的應許封面正面.jpg 

上主天主將人安置在伊甸的樂園內… 創二15

 

「你們還在那邊嗎?」天主慈祥笑著問。

那時亞當正坐在河邊,以他的左手環繞著女人的肩膀,悠悠地轉過頭回答說:

「是啊!我們在這兒,這裏很好啊!」

「看得出來你喜歡待在那裡,而且現在有夥伴同在更好,不是嗎?」天主臉上的微笑更深了。

亞當抬起頭來雙眼發亮地說:「是。」

女人也笑咪咪的,點著頭來回應天主。

天主說:「可惜,你們什麼都不知道。」

「比方像什麼?」亞當不明白天主指的是什麼。

天主答說:「我所創造的所有一切。」

亞當帶著驚訝問:「還有別的東西啊?」

天主說:「你起來,往後面看。」

 

於是,亞當就站了起來,女人也跟著,兩人都往天主所指的地方看去。這時,亞當第一次發現他的視線可以穿透過天主,好似天主是透明的一樣。而且,天主也沒有影子,不像他或是女人、或是那到處跟著他們的那隻動物(牠叫狗)。不過,他並不想加以思索,也不想研究神學。他在山洞所在的丘陵上看到好像湛綠的海洋(其實,亞當那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海洋,他所能想到的是比他游泳的那條河再更寬大的河)。

他摒息問天主說:「你是什麼時候創造了這一切的?」

天主答:「在創造你以前。你還不存在的時候,這一切就都已經存在了。」

亞當和女人十分驚訝卻又極為開心地往綠林走去,他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樹木,有高壯的喬木,也有低矮的灌木叢,更有瘦長的籐木,以及一些尖尖的針葉樹,像柏樹、松樹等等。樹木有高有矮、葉片有大有小;有的樹冠是寬寬圓圓的,有的則是尖尖長長的;有的樹枝是往橫向發展,像張開長長的雙臂,有的則是垂直向天伸展,好似快要上達天際。女人看著眼前這一切感到非常驚喜,她想著:雖然放眼望去是一整片綠,但卻沒有兩棵一模一樣的樹,甚至沒有同樣深淺明暗的綠...「我看至少有十七、八種綠色吧!」女人心裡驚呼。

 

天主提議說:「好!讓我們在園子裡散散步吧—免得你們整天只和椰子樹和鱷魚在一起。」

於是,亞當開始跟著天主走向園子。不過,他腼腆地笑著說:「鱷魚,其實很好玩呢!」

很快地,他們進入到了園子裡。亞當和女人聽到許多的鳥叫聲,那是從沒聽過的聲音,或清脆或嘹亮,或急促或悠長;很好聽、很悅耳!亞當四處張望,卻看不到究竟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聲音,終於忍不住向天主發問:「這些吵鬧的聲音是什麼啊!」

亞當的語調聽起來好像帶點責備,天主便回說:「你說:吵鬧聲?」

亞當臉紅說:「我的意思是,我們所聽到的這一切,是什麼聲音啊?」

天主答:「這是鳥鳴聲。對了,當你覺得一個聲音好聽的時候,可以稱它為『音樂』。」天主把握了各種機會來增加亞當的字彙。

亞當和女人繼續看著這一切,他們是那麼用心,似乎想藉著把所有東西都看進眼裡來明白一切。

天主向他們說:「你們往上看。」

順著天主的提醒,他們才發現樹枝上站著一些小小的動物,牠們很好動,身上有很豐富的色彩,有深有淺,有亮有暗。牠們中有的會稍微飛一下,然後又站回樹枝上。

亞當問:「剛才就是這些動物發出聲音的嗎?嗯!我是說,就是牠們發出『音樂』的嗎?我還以為是些比較大的動物。」

天主答:「你對大小的比例還不是很了解,你大概以為大的聲音只能由大的動物發出來。」

亞當瞪大了眼直視看著鳥,沒留意腳底差點踩到隻蝸牛。不過,蝸牛仍按原來慢吞吞的速度,平安地通過原本要走的道路。亞當為了躲掉牠,差點跌坐在地上。這時,女人很關心地向亞當說:「小心啊!」

亞當則很鎮定,平靜地回答女人說:「沒事的。」

天主和亞當繼續往前走,女人則落在後面,看著地上小小、漂亮的東西說:

「看,這些小小、漂亮的東西,好像是草,但卻有好多顏色。我們該怎麼稱呼它們呢?它們既不是草也不是樹啊!」

女人想表現自己已經會辨別草和樹,就接著說:「草是小小的、綠綠的,而樹則是綠綠的部分長在長長的東西-那些叫做樹幹的東西的上面。啊!我們叫這些東西『花』吧!亞當你覺得好嗎?」

 

女人總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四處張望、停滯不前。或是很驚訝地看著路旁的小花,或是目不轉睛地看著小溪流中的石柳花;走著走著又被吸引停下腳步,細察流水經過石頭之後波紋的改變,以及陽光映照在水面上的粼光,與穿梭於樹梢間的光影。不知不覺中,他們來到一個有很多樹的地方。天主之前向他們說過,如果有很多樹聚在一起的話,就稱為「森林」。而這次他們走進的森林,樹幹相當高也非常筆直,樹枝都只長在樹頂上,樹葉則非常的細長,它們只會遮掉部份陽光。地上佈滿許多這些樹乾枯掉的葉子,有些顏色是比較乾比較淺的黃,有些則是黃栗色,走在上面還滑溜溜的—亞當有一小段路便得靠著樹幹才能走過不至跌倒。這也讓他發現,樹幹表面原來並不平滑,反而是很粗糙,手摸過去沒想到還沾到了點東西-樹脂,味道很濃郁,聞起來很令人喜歡、很舒服。為了表現自己已學會「森林」這個詞,亞當向天主說:「我很喜歡這座森林。」。

天主答:「很好。不過更準確來說,這是座「松樹林」。」天主繼續教導亞當。

突然間,有某個東西一溜煙從他們中間穿過;他們來不及看清楚那是什麼,只記得看見兩個長長的耳朵,還有感受到牠的速度與動作:牠不是用跑的,不是用走的,而是用跳的。狗立刻跟著激動起來,邊吠叫、邊追過去,直到天主吹哨子才把狗給叫回來。

亞當說:「那是一隻兔子。」

女人怯怯地說:「我覺得是隻野兔。」

天主有點驚訝,不過很高興看著女人說:「對,是隻野兔。」

他們離開松樹林後,很快又到了另一片樹林。在這片林子中,樹幹粗了許多也比較硬,樹枝是往左右橫向擴展,葉子也很大片,投在地上的影子於是顯得厚重。那裡的地面很潮濕,有些小小的東西,不是樹、不是草,也不是花,有點發白又帶點墨綠色,它們不很高,卻有著胖胖、既軟又結實的枝幹,且在這枝幹上還有個蓋子,蓋子的後面有很多很多細細的紋路。

女人說道:「我比較喜歡這個樹林,因為這裏比較安靜。」這次,天主沒有特別地教導這是個「櫸木林」。

 

他們繼續往前走著,來到一座寬闊的草原。草原上長滿著各式各樣的花朵,有雛菊、茉莉花、百合花、康乃馨、紫羅蘭、牽牛花、瑪格莉特,還有蒲公英。亞當和女人躺在草地上,似乎是覺得腳踩草地還不夠舒服,而且站著由上往下看花朵也不夠清楚。他們寧願躺下來與花花草草更接近、與它們同高。

這時,女人開始向它們說起話來:「歡唱吧!花兒。跳舞吧!草兒。讓我們一起躍動、一起遊戲,盡情享受這個時刻…。花兒啊!風從哪裏來的呢?又往哪裏去呢?妳知道它的故鄉在哪裡嗎?草兒啊!你為了什麼在快樂、歌唱?又為了什麼隨風搖擺呢?」

過了一會,女人又滾到長滿百合花的草地上,闔上雙眼享受著周圍的氣息。就在幾乎無法自拔、忘了自己的時候,女人張開眼,看到有隻大鳥在天空中盤旋,毫不費力,一點也不需要拍動翅膀。牠的嘴喙有點圓圓的,雙腳帶著尖尖的爪子。亞當也「哇!」了一聲,

天主答:「這是「鷹」。」

老鷹稍微向上飛升,接著又轉了一下,好像發現亞當和女人正看著牠,想要表現一番。

女人問:「牠也很會叫嗎?」

天主答:「不,這種鳥不會叫。」

亞當訝異地說:「你看,牠好像停了,一動也不動。」

說時遲那時快,老鷹似乎為了推翻亞當的話,迅速地用人所不能想像,並且感到害怕的速度俯衝至地面。

亞當問:「牠要去哪裏?」

天主答:「去抓兔子,我們剛剛看到的野兔當中的一隻。」

女人問:「為什麼?」

天主答:「為了吃。這種鳥就是吃這些動物的。」

女人說:「好可憐喔!」

天主說:「這是一種生態平衡,兔子很多且長得很快,假如老鷹沒有吃掉牠們,那麼愈來愈多的兔子便會吃掉所有的草和花。」

說到此天主就停住不再繼續,祂想,和他們談生態平衡的問題可能還太早。

亞當回答說:「當然。」雖然他隱隱認為,這似乎是再清楚不過的事,但其實他也並不是很懂。

女人也不懂,不過她倒是很誠實地說出:「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那些兔子好可憐喔!」

 

接著,他們又看到很多其他的植物。女人專注看著左手邊的蔬菜,亞當則特別注意到右手邊的果樹,特別是橘子樹和梨子樹。他先是吃橘子不剥皮,之後卻又努力剝梨子的皮吃起來。天主見此笑了又笑。突然間天主站了起來,問他們說:「你們覺得怎麼樣?」

亞當說:「很大、很繁榮。」

女人說:「很漂亮。」

天主答:「雖然,你們什麼都沒有看到。你們沒看到長頸鹿,也沒看到鴕鳥,更沒有看到河馬,連大象也沒見到。更別說那些北極的熊或是南極的企鵝。而鳥呢,你們也沒看到鸚鵡、孔雀、綠繡眼、白頭翁…等等。而植物呢,你們也還沒看到柏樹林,沒看過竹子…,就連玫瑰、梅花、杜丹、三色蓳…等等也都沒有看到。那水果呢,鳯梨、芒果、無花果、芭樂…等等你們都沒有看到。」

亞當又驚又喜的問說:「創造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嗎?」

天主微微笑著,很肯定地說:「是。」

女人大受感動,問:「祢很愛我們對不對?」

天主也一樣被感動了,因為女人回應的這句話正是最好的感謝。

亞當問:「那我們要做什麼?」男人的發問總是比較實在。

他問完,望著河流又坐了下來。

天主答:「照顧、看守這一切。比方說你們要拿掉一些乾的樹枝,像右邊看到的這樣,免得打雷時,把樹林給燒了。要是沒有下雨,你們就可以幫植物澆點水。」

一邊說著,天主和亞當及女人一邊前行,又到了一個地方。天主說:「你們看到中間那棵樹嗎?你們不要忘了去吃它,因為它是生命之樹。其他的樹你們都可以去吃,不過,別忘了偶爾還是要去吃生命之樹的果實。因為生命即在於此。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好,像角落的那棵樹,你們就不應該去吃,因為那是棵認識善惡的樹。假如你們吃了,你們會死。」

女人很直接,也很敏銳地觀察到了,便問:「是樹幹上有一隻很長的動物的那一棵樹嗎?」

天主稍微嘆息說道:「是。好吧!天色不早了,我們回去吧!」

天主的日記

 

今天,我和人在伊甸園中散步。這兩個可愛的寶貝,本來一直就只待在他們居住山洞的那條河邊,哪裡也不去,因為他們非常喜歡那裡。結果,他們一到伊甸園中,就願意聞聞所有的花朶,認識各種樹木,又願意吃所有的水果,以及喜歡讓自己的眼睛跟著天空的鳥兒轉來轉去。每次,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總是很不容易讓他們離開那裡,繼續前進。「你看這個、你看那個。」「咦!你聽…」他們似乎一點都不累,不斷地探索各處,並且無法相信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們而預備。

 

不過,女人似乎是相當簡潔扼要又單純地肯定了我所做的一切-「祢一定很愛我們對不對!」這讓我感到十分喜樂與感動,如果我是人的話,我的身體一定也會充斥著一股暖流,甚至有觸電的感覺。

 

很不容易向他們解釋知善惡樹的事情,不過,這件事我也一定得和他們說。我要讓他們體驗到自己有自由和責任,並且,他們也應該體驗到自己能做選擇。可是,我有一點擔心,他們看那棵知善惡樹的眼神,似乎太過好奇了。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何以這般忙碌?

一個人的聖殿.jpg 

為忙碌母親們的準備的食譜、為忙碌老師們想好的訣竅、為忙碌主管們舉行的研討會──這些只是一小部分今天常見的課程,協助我們應付繁忙的腳步。每個人談到或對「忙碌」的反應,似乎都是他們無法掌控的,有如在過去某段歷史歲月裡,某種叫「忙碌」的邪靈入侵地球一般無助。在「美好的歲月」裡,曾有段時光,人們有閒,生活步調也悠緩宜人。現「現代社會」把一切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令人無法喘息的急促。「人們不像過去那麼有時間」──我們都點頭同意。

最近,我常問到修道院避靜的人,他們在現代生活裡都到何處覓得心靈安頓的地方。有些人很坦白地承認自己跟本沒有心靈安頓之所;他們太忙了,那也是他們來避靜的原因。「忙碌」彷彿是種地方病他們來到這裡做四十八小的避靜,都讓他們感到強烈的罪惡感。「我不得不讓我的另一半獨自照顧孩子們。」他們這麼說,或是「我這時應該工作的。」他們認為自己來到修道院,跟本就是自我放縱。 於是我問他們:「為什麼你會讓自己走到這樣的田地?」這個問題令他們一陣驚顫,因為在這之前,他們一直認為忙碌的人生都是別人所造成。許多人都認為「現代生活」理應忙碌,而忙碌則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已開發國家中的懲罰,總有一天,他們會做一個人生的重要決定擺脫這些……但,時候未到。

「忙碌」當然是一個相對的名詞,可以用一個幽默的廣告來形容。一個騎自行車的男人在一座加勒比海的島嶼上,卡在一輛動也不動,看來非常孤獨的巴士後面。騎自行車的男人抱怨:「老天,這可是個嚴重的交通壅塞!」暫且不管忙碌的相對特質,現代生活中「太忙碌」的感覺,倒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簡單地說,如果某人說他們太忙碌,他們要不是真的很忙碌,就是他們自認為很忙碌。不論哪一種,他們都有責任;他們選擇過著忙碌的生活,或是他們選擇自認為自己很忙碌。我跟來此避靜的朋友說,他們選擇忙碌,但他們無法接受這個說法。然而,《修道院》節目中那五個人,卻說明了這點比大多數人所理解的還要真實。他們其中數位非常難以接受身邊無事可做,而且還要長時間保持不語。沈靜和不語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事,而且一開始時,他們可不太喜歡。特別是東尼和安東尼,兩人來此之後的幾天,經常使用行動電話,更覺得要不忙碌,實在太難了。有關於人們何以選擇忙碌,我得解釋一下。在英國,這種情形源自於八○年代生活的改變,快速地了解一下這個變動,將有助重新了解造成現代英國人如此忙碌的壓力來源。其他的已開發國家情況也和英國相似。

二十世紀的英國曾經擁大量的組織,例如商業工會和專業協會等,支配了日常生活的步調。例如,商業工會保護人們不致於工時過長卻薪資太低,專業團體規範醫生、律師及其他的專業人員的工作方式。但在一九八○年代,英國的工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已經落後,令柴契爾政府不得不出面解決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是消滅或削減諸如商業工會這類組織的權力。此舉可以讓市場運作更加自由活絡,也可以促使英國的英濟更加現代化,而市場的需求也開始掌控生活每個層面。這些不只影響到工人階段,同時也作用在專業階級上。政府不但沒有保謢人民,反需尋求擴張競爭,以確保市場的力量決定國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舉例來說,供應水、瓦斯和電力的國家機構被轉賣給私人的公司,而這些公司為了符合客戶新的需求,而降低成本。即使國家醫療保健服務也得開創「內部市場」。

「我們現在都成了顧客」

這樣的市場經濟無可避免地導致生活中消費主義的產生,而其口號則為:「由顧客決定。」在消費主義的世界裡,人們被允諾可以由品質不斷改善,同時種類不斷地擴大商品中,買到他任何他們想要東西。在傳統的市場裡,攤販們出售的商品和經營的方式千篇一律,而且地點和營業時間都一樣;但在現代市場中,每樣東西不斷變大,品質也更好,只要你想要,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間內取得。現在,你可以不限時間和地點,買到所有最新的款式的東西。在理論上,顧客可以說,「我該有的都有了,」然後停止消費,但事實上,市場則更努力,以確保顧客永遠不會說出這句話。

英國的社會現在把人都定位成顧客。鐵路局宣稱「乘客」不再是「乘客」,而是「顧客」,正清楚地說明了這點。即使是學校和醫院(不僅是私立的)也都將學生和病人視為顧客。我們現在全是顧客了。

這種顧客取向的觀點,來自幾個隱含的假設:第一個假設是,無限量的貨品將來自無限量的生產線。第二個假設是顧客將必須要參與無休止的生產以賺取金錢,做為無間斷消費行為的來源。

曾經擁有休閒生活的專業階級,現在感到無比的壓力。過去工人們在穩定的行業中,依賴一份工作生存,但現在「他們得騎著自行車出去找工作」。現在,我們現在都成了消費的奴隸,包括我們自己的消費,以及提供薪資給我們的顧客。這就是我們選擇共謀的背景,我們最後都變得忙碌無比。

簡單地說,消費式的生活方式迫使人們更辛勞地工作,以實現他們的消費企圖心。對於更換更大的車子,或度一個更好的假期的渴望,驅使人們工作過度,而受困於這個循環裡的人們難以決定應該放棄那些企圖,好讓自己有安頓心靈的空間。有了這些了解,你可以自我們的文化中退後遠觀,並加以探究。你是自由的人,你可以選擇自己應該多忙碌。自由地選擇抗拒忙碌,是你在尋找心靈安頓之所前,應有的心理建設。

遠離一切?

大部分的現代旅遊業皆懷有我剛剛描述過的假設。由過度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暫時的休息等保證,充斥在旅行的介紹小冊子上。「想要遠離這一切嗎?帶著家人到迪士尼世界吧!」旅遊為我們狂亂的忙碌中,帶來暫時性的休息,但這又是另一個用來作為解藥的消費行為:套裝旅行。為了成為一位消費者的所有辛苦工作,現在需要更多的消費品,才能為原來的辛勞止痛。

「遠離一切」的「一切」是一個活動不斷的世界,除了離開工作一、二週度個假,那裡沒有別的答案。即使在八○年代之前,六○和七○年代的嬉皮活動將遠離一切視為對於忙碌必然性的不二法門,吸引我們「脫離」社會;如果脫離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也照示了要改變社會是不可能的。人們認定生活過度忙碌,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必須運轉得夠快,才能在這個貪婪和激進的社會裡生存。

一如旅遊業,其他的行業也同樣標榜著這個「忙碌」的信念:健康礦泉浴場自稱「心靈休憩之所」,並為人們提供「天堂」;廣播電台自稱「和緩」,提供鬆懈及「消除一切壓力」的「另類療法」。這些使人鬆懈的產品都是珍貴的貢獻,但它們卻治標不治本。

與這些解決忙碌的方法並排的,還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來此避靜的人給我的回應是:我無法忍受無事可做,我的嗜好讓我的手和心聚焦在某些事上,而不是我心裡的煩擾,事實上,我真的喜歡忙碌。有一個人還提到「逆心靈安頓」,也就是前往忙碌的地方,讓你的心暫時忘卻。寵物、運動和嗜好都是令人忙碌的日常事務,每選擇某樣這類的忙碌,都能消解消費性社會強加而來的忙碌。然而即使是這些都能變成特意設計出的消費品,讓這個精疲力竭的社會更讓人能夠忍受,但相對地也創造了更多的精疲力竭。

遊客「遠離一切」,休憩的產品和消遣提供暫時的休息,並為忙碌的消費者/生產者世界帶來庇護所,但所有的一切仍然脫不開這個忙碌的世界。它們提供的僅有暫時的解決,因為它們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一如許多消費性產品只是真實事務的「即時」代用品。即溶咖啡是真正咖啡的劣質代替品。對於聖本篤和修道傳統,真實的事務存在於非常不同的地方。

修士和忙碌

現在,也許你正在問自己:僧侶們怎麼會了解現代生活中的壓力,以及人們是何等忙碌?我的回答是,我們的社會在近年來整體增加的忙碌,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忙碌被人們的引誘早已存在。沙漠修士中的阿森留院長曾說過的一個故事剛好足以形容這種狀況。阿森留在四世紀末曾任羅馬元老院議員,同時也是羅馬皇帝提奧道修(Emperor Theodosius)之子們的私人教師。他在三十四歲時,悄悄離開羅馬,乘坐帆船到埃及──簡直就是重大的中年危機。但他並不是和伴侶私奔到什麼天堂般隱匿之處。他前往埃及,為的是加修士社會,最後也因為禁語和苦行,成為著名的隱士。他說過的許多故事之中,下列這則和我們的主題有相關之處。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小室裡,聽到有個聲音呼喚他:「來,讓我帶你去看看人們怎麼工作。」他跟隨這個聲音,到了一個地方,那兒有一名衣索比亞人正在砍柴,並已經堆成很大一落。他努力地要把柴扛起,但徒勞無功。他並沒有先帶走一些,反而又繼續砍柴,並加到那堆柴上面。他再度想把柴扛走,但又失敗了。這樣的過程,他重複了好幾次。這個聲音又帶領阿森留走到更遠的地方。那兒有一個人正由湖裡取水,放入一個破的容器裡,因此水都流回湖裡。在更遠處,他見到兩個人各騎在馬背上,他們的中間則橫放著一根樑木,兩人各執一頭。他們打算由一座門進入寺院,但樑木卻無法橫向進入。兩人都無意讓對方先進去,好讓樑木可以縱向扛入寺院中。這個故事的結局是,那個聲音傳來:「每個人都得留意自己的行動,以免徒勞無功。」

這個故事來自他那個時代一個超自然的領導者,但對對現代的我們卻依然令人警懼。我們累積無法帶走的大量物質財富,即使能帶走,最令人感到挫敗的卻是我們的驕傲令我們不願與他人分享。馬背上的男人自拒於寺院之外;他們的傲慢讓他們無法進入可以得到靜息的聖殿。沙漠修士和修女們比我們更了解忙碌的生產和消費,在面對生活更深沈的真實性時,會成為一種虛幻的替代品。他們堅持這樣的意向,和我們完全不同。

持續這個沙漠傳統的聖本篤了解,身為院長他很有可能在錯誤的事情上花太多時間:「最重要地,院長絕對不可以太牽掛發俗世的瞬間和暫時的事務上,對於加諸於身上的福利應當忽視或等閒視之」(《聖本篤會規》2:33)。「最重要地」這句話是在說明:聖本篤了解這是那些主事者特別會面臨的誘惑。也就是,對於一位院長最大的誘惑,就是變得忙碌,而不是試圖審視自己的靈魂和其他修士的靈魂之類的困難任務。修士和俗世的人都面臨忙碌的誘惑。我們修士的優勢是擁有告知我們這種險境,並且提供應付之方的傳統。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持內心清明與謙遜

慈悲領導正封面.jpg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藉著眾先知把祂的話紀錄下來並傳給世人,所以《聖經》不僅僅是歷史書更是一本愛的書信,有恩典,有權柄,也帶著上帝的應許,就因為如此,因著信而遵循上帝的話就能夠得到全備的祝福。

作者查爾斯.曼茲體會與經歷到了其中的奧義,他了解到所謂最好的領導,不只是一時叱吒風雲而已,還要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作者就在觀察了歷史上著名領導人物的特色之後,發覺他們在諸多領導特質與過程中的一些共同點是與《聖經》所教導的不謀而合。作者將這些歸納出來的結論,針對現今社會中有效率與效能的公司治理做了一個連結。

作者查爾斯是一個從業多年的教授與諮詢顧問,從他多年來自身的經驗當中,得到了一個事實——當人把耶穌的教導應用在生活、工作,更甚是個人內在心靈層面時,他發現有些不可能的事情轉變了,有些不可能的任務達成了!所以書中論述了如何運用《聖經》裡的教義與如何成為一個成功領導人所需注重的細節是緊密連結的。其中提及「寬容勝於批評」,強調「愛」與「服務的心」的重要性,在一個企業裡,一個好的領導絕非只是去稱王而已,不光是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而且更要謙卑的知道自己不能夠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是要有影響力的人,一般的思維總認為領導是一個人孤單的往前走,後面的人只要追隨即可,但作者對於這樣的認知卻有不一樣的見解——領導不只是要帶著人往前走,也要細心陪著這些跟隨者,並且期待這些被領導人有一天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領導不單是做好一件事情或帶一群人,發揮自己滿腔熱血無止盡的作為而已,一個好的領導者還要懂得領導別人的心,把人心中的信心與愛心引導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追隨者的典範。

所以作者開宗明義就點出了「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切實的發揮影響力,必須先懂得領導自己,進而服眾」,因此才能真切地告訴別人如何被改變。作為一個領導者,是要建立於誠懇、關愛與謙卑的基礎之上。

由此可以看出,領導者與被領導人之間是一體兩面的,如果領導是建立在強勢的作為之下,這對被領導人來說,無法產生實質的意義;反之,如以服務為出發點,基於愛的關心與憐憫,才能真正發揮切實的影響力。作者從頭至尾強調的就是出自內心的關懷,唯有發自真切的心,才能引導出正直的行為,成為一個良好的典範,屏棄身分上的芥蒂去關懷跟隨者,這才是能夠使整個團體發揮最大功效的法門。懂得去發揮每個人的優點,目的是為了讓每位員工都能重視自身,所以,有效的「授權」比為員工解決問題、提供答案來的重要且有效,唯有員工被發掘,被肯定自己的能力,員工的潛能才可以被激發出來。特別是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十二節到第十三節裡所講到的:「在一百隻羊當中有一隻羊迷了路,牧羊人就撇下了九十九隻羊去找回那隻迷途的羊」作者認為找回協助保全那隻迷途的人有他的重要性,而不該認為某人表現不佳就放棄他,而且也不應該有犧牲部分員工以達到當有目的之想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新約.聖經》中許多有關耶穌用來教導門徒的比喻,而以現下的社會來說,儘管隨著時代的不同,只要領導者願意虛心接受而且順服《聖經》裡的教導,就會帶下上帝所應許的祝福。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誰

愛的信念_final.jpg 

有兩個乞丐,一個比較高大,一個比較瘦小。他們兩個每天都會到一個富翁家行乞,富翁每天傍晚也都送出些食物給他們。

比較高大的那個乞丐在接到食物之後,總會大聲說:「感謝主人大恩大德!你是仁慈的大善人,願你長命百歲!」

但另外一個瘦小的乞丐,則每次都先禱告說:「感謝上帝賜我食物!」然後才向主人道謝。

富翁每天聽兩個乞丐不同的感謝聲,對瘦小的乞丐很不以為然。他想:「是我給他食物,他倒先去感謝上帝?豈有此理!應該先感謝我才對呀!」

富翁愈想愈不是滋味,決定給瘦小的那個乞丐一點教訓。

隔天,他準備了兩條吐司麵包。把其中一條挖出一個空,塞進一些珠寶,然後再封起來。兩條麵包從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

兩個乞丐如常到富翁家門口了。富翁把普通的麵包交給瘦小的乞丐,把塞了珠寶的麵包交給比較高大的乞丐。他心想:「這下你才知道感謝上帝和感謝我有什麼不同了吧!」

照例,比較高大的乞丐大聲說:「感謝主人大恩大德!你是仁慈的大善人,願你長命百歲!」

而比較瘦小的乞丐仍然先感謝上帝,再輕聲向富翁致謝。

兩個乞丐走了。

那個高大的乞丐拿到麵包,覺得重重的,心想:「這麵包這麼重,一定是沒有發酵好。沒發酵好的麵包肯定不好吃。」

他半路折回去找那個瘦小的乞丐,說:「我這條吐司麵包跟你換好嗎?」

瘦小的乞丐不疑有他,就跟他換了。回去一看,麵包裡面居然有珠寶,夠他下半輩子吃穿了。他立刻又禱告感謝上帝。

於是,瘦小的乞丐再也沒出現在富翁家門口乞討了。

但是那個比較高大的乞丐仍然如常到富翁家門口乞討。

富翁看見他來,問說:「你的吐司麵包吃完了嗎?」

比較高大的乞丐回答說:「吃完了啊!」

「啊?那裡面的珠寶呢?」富翁問。

「珠寶?什麼珠寶?」乞丐這下才明白,吐司麵包是因為裡面塞了珠寶才顯得沉重。他回答說:「我以為是發酵不好,所以把它跟我朋友的交換了。」

富翁終於明白,感謝上帝和感謝他有什麼不同了。

 

朋友!高大的乞丐感謝富翁,是想貪求以後的更好。瘦小的乞丐感謝上帝,卻是對生命發出內心的知足與感恩。

無欲則剛。凡事先感謝上帝,讓自己接下來對人的感謝墊立在一種無欲的真心之上;這樣的感謝,其實更誠懇。

上帝喜悅人用感謝為祭獻給祂,祂應許必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羅馬書》第八章二十八節及詩篇第九十一篇十四節、十五節、十六節)

上帝透過聖經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應許,等著我們去取;通常我們都是坐著慢車去拿。感謝的祭,卻是特快車,可以快速去支取上帝的應許。

急難之中感謝,立刻就有平安。痛苦之中感謝,立刻就獲得安慰。

朋友!推薦你去經歷一下特快車的速度感,不會失望的!

 

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祢,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

——《詩篇》第一百十六篇十七節

上帝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我要使他足享長壽,將我的救恩顯明給他。

——《詩篇》第九十一篇十四節~十六節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3. 愛與寬容

轉念遇見幸福_final正面.jpg 

六點,陣陣「孝女白琴」的哭聲傳來,附近不知誰家辦喪事,請來專業的哭調大隊配上超級擴音機強力放送,魔音穿腦、直逼耳膜;雖說本來也到了我該起床的時間,但禮拜天的早晨被這樣吵醒,心情實在好不起來。

聽了約莫快半個小時,發現這哭調不大可能在短時間裡結束,就打了電話請分局處理。

後來和鄰居聊天,發現人人早上都被這哭調吵到快瘋掉,但是沒有一個人想到要請警察來處理,「其實他們這麼吵是違法的,」我說:「你們沒發現孝女白琴後來就停了嗎?因為我打了電話給警察,五分鐘就處理掉了。」一通電話換回方圓十里的安寧,卻也有鄰居不以為然:「人家家裡辦喪事呀,夠可憐的了,妳幹嘛不讓他唱?」

這世界!好人真不少。有些人家辦喪事的習俗要一大早起來唱哭調,我無法干涉,但是用擴音機、強迫幾百戶人家在禮拜天一大早陪著哀戚,那是另一回事;對此,老鄰居們無可無不可,表情明顯在說:「算了吧,忍一忍就過去了……」

這陣子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愛」和「寬容」,特別是在信仰裡,什麼樣的行為才能夠稱得上是「愛」呢?

耶穌騎著小驢駒進耶路撒冷,眾人都喊著「和撒那、和撒那」,表明祂是一位帶來救贖的、溫柔的王。然而,耶穌進了神的殿之後,卻一反溫和,把那些在殿裡做買賣的人「趕出」、「推倒」……這是兩個很直接也很強烈甚至於粗魯的動作。

耶穌的內心雖然溫柔,但祂也有不能容忍的事情,並且,一旦發現不對,祂並未姑息,也並未放縱;耶穌直接對他們發出義怒。主耶穌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馬太福音〉21 章13節)

耶穌告訴這幫在聖殿裡做買賣的人,這裡本當是禱告的殿,但你們這些做買賣的人卻把 「交易」與「利益」帶了進來;耶穌發怒之後再教導,祂的心意並非懲罰,而是提醒、要人明白正確的行為,這是用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 節)。

基督徒是應當溫柔、應當寬容,但卻不該作「軟腳蝦」,也不可以作「濫好人」,對明顯不符合神旨意的行為不能放水,否則又怎能彰顯神的公義、正直……呢?許多時候,基督徒會被困在「愛」和「溫柔」之類的陳述裡,不敢對許多明知不對的事表達反對或者強烈的意見、態度,因為怕被控告說你們基督徒怎麼可以這麼沒有愛心、耐心、寬厚……遇到這樣的責難,不妨想想耶穌的發怒吧!

曾經拿出一億美元現金給員工當年終獎金因而造成大轟動的金士頓(Kingston technology)公司華人老闆孫大衛說,在企業經營上,他當好人但不是濫好人,所謂的好人是別人知道你公平,濫好人是別人根本不怕你,久而久之也就根本不在意你。不發怒的神只會帶來放肆與墮落的人民;對這個世界不敢有任何意見的基督徒,於世界有何益處?

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馬太福音〉21 章12 節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