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特效藥——王文祥

 愛在生命轉彎處-ok 300.jpg

每一個人,走在這漫漫人生旅途時,都會遇到兩個問題:

「你快樂嗎?」以及「你想要抓住什麼?」

不論貧富貴賤、良善邪惡,這兩個問題總會驅策著我們,為生命尋找出口,尋求突破。對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之子王文祥來說,他已經得到那最寶貴的解答。

 

 

在美國紐澤西州,王文祥在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時,有些異樣的感覺,很不舒服,而且,他發現鬢邊好像有一粒腫起的膿胞。

臨睡前,他對妻子文華提起這件事。文華想,文祥身體一向很好,不可能有事吧!可是她還是用謹慎的口吻說,撥空去看醫生比較好。

文祥去看醫生了,但還是一直不舒服。拖了好幾個月,文華急了,催促著:「拖這麼久還沒好,你要不要去做切片檢查?」文祥猶豫一下,心想應該不會有事吧!那麼忙,根本沒時間看病。但是看見文華那焦慮的表情,他想,就撥個空到大型醫院做切片檢查吧!

檢查結果如何,文祥也無暇關心,倒是文華一直問醫生,可是卻聽不懂那些專業術語。最後只知道,文祥得的是癌症,而且是第四期。

像晴天一道霹靂,讓文華心頭一震:「……那麼,還可以活多久?」

醫師說:「如果不馬上接受治療,那只有一年....」

 

乍聽這消息,王文祥腦海中像被什麼佔滿了一般,只留下震驚的空白,與莫名的困惑激盪著:

「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的身體一向很健康,連感冒都很少發生!為什麼?!我才四十歲,人生才開始不是嗎?為什麼?為什麼?!」而這些疑問,就像投入大海的石子一般,沒有人能給他任何的回應。

他強自鎮定下來,緊握著妻子的手,從來沒有那麼無助過!他緩緩轉過頭來,只能默然、恐懼地望著身旁妻子焦急且悲傷的神情。

他再也無法像往常一樣冷靜,像在商場上一般敏銳,或像他的父親一般睿智。此時他只像個茫然的孩子,面對生命這巨大的渾沌浪潮,只能投降與戰慄。

 

幼年就信仰的上帝,此時也沉默著……

 

那一夜,王文祥哭了……妻子從來沒有看過他像現在這樣,如此地脆弱且恐懼。以往,他們做任何事都講求計畫與效率;以往,他們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任何難關都會過去。可是命運之神似乎開了他一個最大的玩笑,嘲笑著他,質問著他自以為已經掌握住的一切:

「你想要抓住什麼?」

「我才剛買下美國台塑的一部份,接手一個有一千多名員工的公司,也就是有一千多個家庭需要我照顧,責任重大,我不能在這時候倒下來啊!」

「你想要抓住什麼?」

「一旦我倒下,我的家庭該怎麼辦?」

「你想要抓住什麼?」

「我還有夢想,多年來的計畫和目標啊!……」

「你想要抓住什麼?」

 

「我想要活下去!」

「可是,生命卻不是我能掌控的……」

 

當所有希望、計畫、目標都被這突如其來的病痛擊潰後,「我想要活下去」這句吶喊,是他僅存的呼求。什麼都不重要了,他只祈求上帝能多給他一些時間,看著自己的兒女長大成人、與妻子偕老終生。但如今這一切卻變成了最奢侈的盼望。

「我將要失去這一切了嗎?這一切我還能擁有多久呢?」他茫然四顧,看著家中所有的擺設與照片,咀嚼每一個片段曾有過的回憶。看著鏡子,那空洞的眼神顯露出面對死亡時的疲憊。他手輕撫著脖子上的腫塊:

「這真的是我嗎?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

他的感覺更加細緻,哪怕只是簡單的呼吸,他都感到呼吸中彷彿有不同的氣息。原來生命何其寶貴,又何其短暫啊!生命是這麼特別的贈禮,為什麼之前他都不能好好細心感受一切呢?

夜深了,王文祥走到女兒的床邊,看著女兒稚嫩又可愛的小臉蛋,眼眶不禁滿溢出不捨的淚水。他彷彿能看見女兒長大後的畢業典禮,看見女兒在陽光下的笑靨,看著她嫁為人婦時,那嬌美溫柔的模樣,「他會是個好男人吧!」王文祥閉上眼睛努力的揣想,但他在這些畫面中卻怎麼也看不到自己。他將是永遠缺席的父親。

該怎麼面對孩子呢?

 

隔天,王文祥就鼓起勇氣,告訴自己的孩子們:「爸爸恐怕不能看著你們長大了!爸爸得了癌症……

十歲的大兒子好似很懂的問:「那是幾期的呢?」

文祥說:「是第四期。」

沒想到兒子竟然接著問:「那這會傳染嗎?」

天真的問題逗的大夥兒笑了起來,但這笑是何其無奈!畢竟「死亡」二字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遙遠陌生與模糊的概念呵!

 

自從生病後,不斷有親友提供各種食療秘方、各國醫生名單,香港、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日本……還有台灣,王家就有長庚醫院啊!

可是文祥和文華還是不知道該到哪裡治療最好。夜裡,他們禱告,尋求 神的指示,他們相信 神一定會清楚的告訴他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過了一個禮拜後,他們再去找那位幫他檢查出癌症的醫師約翰,問他:「如果要治療,哪裡最好?」

約翰想了一下說:「我像所有的醫師一樣,都會說,我這裡最好。但是,其實,以治療鼻咽癌成功的案例來看,應該是香港。」

他們直覺到,是 神叫文祥去香港就醫。原本他以為,舉目無親的香港是不可能的選擇,因為最有可能的是台灣。但現在,神卻透過醫師告訴他該去的地方。於是,文祥毅然決定前往香港。

到了香港馬上遇到難題,經友人介紹的名醫因為求診者眾,一時很難掛到號。

就算希望渺茫,但是想到,哪怕只是多活一刻,就能與所愛的親人多相聚一刻,王文祥仍然靜候一絲絲的可能。

結果,在某家餐廳居然與這位名醫不期而遇,更意外的是竟讓王文祥很快地安排上療程。他作夢也料想不到,這趟原本看似絕望的旅程,將成為滿滿祝福的喜樂之旅。

 

我們要如何界定一個人的價值呢?財富?地位?學經歷?健康?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一個人的價值不單只是這些!在王文祥最無助、等於被命運判了死刑的時刻,誰能找回他生命最初的價值呢?生命的轉角處總充滿許多驚喜,所謂「人路窮而天心現」!痛苦,有時就像上帝的麥克風,為了要喚醒世間汲汲營營的眾生。但在這些苦痛當中,他也總是安排好後續伏筆,將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寫得精采,寫的豐盛。

 

王文祥在香港有一位名叫Vincent的基督徒朋友,平時就非常熱心助人。自然,當生病的文祥抵達香港時,Vincent成了他的重要支柱。

而Vincent有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Richard,也是一位基督徒,他從事股市營業員的工作,在那充斥數字起落及各樣商場資料的環境中,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抱歉!我沒時間!」這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打算去滑雪,經過香港,只作短暫停留,但剛好看見Vincent對素昧平生之人的熱情協助,他開始羨慕這樣的態度。

他想要改變自己,想跟Vincent一樣,「永遠都有時間給需要幫助的人!」於是Richard跟Vincent與上帝說:

「我也想要這樣的同理心!」

Richard怎麼也沒想過,只是一個單純的禱告,竟然改變他的人生計畫… 

Richard看著因病痛而消瘦萎靡的文祥,心中不勝唏噓。哎呀!怎麼會這個樣子,一點也不像他當初所認識的那神采飛揚的王文祥呀!

得知文祥的病情,Richard便開始為他禱告。但是在禱告中卻一直有一種聲音,一種微渺、難以捉摸,卻又字字鏗鏘的聲音在提醒他:「去吧!去陪伴他!陪伴你的朋友!」

Richard當下的反應跟以前一樣:「不行啊!我沒時間!我已經計畫好這個還有那個,明天要滑雪,機票都訂了!我哪有時間呢?」當Richard越是反抗,他心中那提醒的聲音便越巨大:

 

「你不是要那同理心嗎?」

 

終於Richard順服了這個呼聲。

「老哥,我……明天不去度假了!」

「為什麼呢?你不是期待好久了?」文祥疑惑的問。

「我明天想要陪你去醫院,你可比滑雪重要得多啊!」

……謝謝你,真的……謝謝你!」要是以前的文祥,肯定會拍拍Richard的肩膀說:「不用了,你去忙吧!」但現在這種時刻,文祥太脆弱了,他的確很需要一個朋友能在身邊支持他!Richard的決定,令他感動萬分!這是多麼寶貴的友誼呀!他紅著眼眶,默默的感受Richard所帶給他超越物質的另一種力量。

因為心中那真實又慈愛的呼喚,Richard不單只是為王文祥禱告,還乾脆留在香港,從早到晚,每一天都陪伴著王文祥,達四個多月;在王文祥最孤單與充滿煎熬的時候,Richard不知自己已成為王文祥生命中的天使。 

上帝為文祥安排了Richard,Richard也因此改變了。

 

可怕的化療終於開始了。雖然有妻子與好友在旁邊陪伴,但是那化療的痛苦過程仍然令王文祥害怕。於是文華安慰他:

「化療就像耶穌基督的手,要進入你的身體,幫你拿出癌細胞來!」

這總算稍稍撫平了文祥不安的情緒。

化療開始了,他像個任人擺佈的小老鼠般躺在手術台上,琥珀色的化學藥劑緩緩注入王文祥的體內,像接力賽一樣地連續注射了九十六個鐘頭。這些藥劑不只是在殺死癌細胞,也在一步步消耗王文祥的生命力、甚至是求生意志。扭曲暈眩的強烈感受,沿著他的脊椎往腦門上盤旋,內臟因不能適應強烈的化學藥劑而不自然攪動,他感到全身汗毛直立,許多小針戳扎似的刺痛感在每一個毛細孔開闔間跳閃。

這漫長的療程中,王文祥只能在心中祈求上帝,能否減少一些這難熬的痛苦。

化療結束,他面無血色猶如撲粉般的慘白,他四肢虛浮且連說話都沒了力氣,他只要一聞到些許食物的氣味就覺得噁心。這樣的他根本無法想像,日後平均每一週還要進行電療,這樣的痛苦如何當得起啊!多少的癌症病人就是因無法承受這樣長時間的折磨而喪失求生意志,反不是因為癌細胞本身對身體的破壞而放棄生命。

 

絕望中,上帝當初要求Richard陪伴王文祥的用意似乎呈現了。好友的陪伴為他帶來了新的力量、新的感受!Richard不間斷地在文祥身邊為他禱告,並教文祥用《聖經》裡的方言去禱告。但開始時文祥還是無法用方言禱告,Richard就問他:

「你心中是否還有不能原諒的人?」

「是!我的內心深處的確還有一些無法原諒的事….」

原來,要先原諒,才能體會神的愛。文祥終於明白了,試著放下一切思慮,放下過去生命中不圓滿的記憶與傷害,他開始懂得原諒與寬恕的真意!

於是,奇蹟出現了!文祥發出一些連自己都聽不懂的聲音,不由自主地開口講方言,進入一種聖靈充滿的狀態。原本虛弱無力的他振奮了起來,詞窮的他呼叫了起來,原本只是將信仰視為一種精神寄託的他,開啟了一道新的大門,開始步入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超自然而偉大的神蹟體驗。

有一股熱流從心底一波波地上升,震撼並充滿了王文祥體內,就好像一塊乾癟的海綿浸在水中一樣,他沉浸在不可言說、只有平安的感覺與光耀的空白中。

剎那間,病痛不見了,世界也不見了,就連自己也不見了!只剩下最純粹最美好的喜樂感受。王文祥開始不斷的、不斷的哈哈大笑。病床旁的妻子驚訝於丈夫的舉止,因為她從未看過一向個性拘謹的丈夫會如此開懷大笑。這笑容是如此純真,如此難得,一生嚴肅的文祥能如此像個孩童般,他是被什麼樣的能力觸摸到了啊!

在不間斷的狂笑十分鐘後,文祥感覺自己從兒時到如今所有的重擔及壓力都得到了釋放,讓他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讓他看待自己生命與對待別人的態度也不再一樣,彷彿所有的苦痛、恐懼、不滿、困惑都被十分鐘的狂笑給消弭了。

 

第二次的化療,依然是九十六個鐘頭的漫長療程,但王文祥已經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再恐懼更不再埋怨。他覺得很快樂,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不會懼怕任何事物的。化療後的他不再有噁心反胃感,反而一結束就嚷著肚子餓要吃比薩,那酸軟無力的療後反應也雲淡風輕的消逝了,他反而跑上跑下東逛西逛。所有的醫生都訝然於他的開朗樂觀以及身體回復時的奇妙現象。那位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正醫治著王文祥,不單只是肉體,而是一個潛藏的嶄新生命將從王文祥這半朽的身軀中發光。

這次的經歷中,王文祥學會了一件每個人都知道、卻每個人都做不到的事: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乾枯。」

 

他開始重新省視自己所活過的歲月。在那些年日裡,他快樂嗎?

不!他並不快樂!

從小,他渴望親子之間完整的愛,但在那龐大家族所構成的壓力下,加上父親與兄長的卓越成績,使他一生像個火車頭,從不停歇追趕的腳步,深怕自己不能成為他人眼中該有的樣子,深怕自己虧負所有人對他的期待!

「我是虎父犬子嗎?」

父親是經營之神的光環非但不能帶給他優渥的物質生活,反而催逼著他更要快快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換取一切。在許多個午夜夢迴之時,或許文祥常常問自己如此的問題:

「我能做到什麼?要作多大的努力,我才能達到父親的期待、得到父親的肯定?」

在大家庭的糾葛裡,當許多疑問充斥在腦海,卻只能隨著時間淡然時,這些疑問卻成了一滴滴穿石之水,正緩慢扭曲他的價值觀與原先那顆平靜的心。要成功!要成功!要成功!他不斷在心底提醒自己,彷彿人生只有得到父親的肯定與讚許才是真正的成功一般。於是,在龐大壓力下,他學會了憤怒,學會了冷漠,學會了虛偽也學會了沈默……孤單的沈默。心理生理是互相影響的,這一切壓力與態度成了生命的毒芽病根,癌症或者只是將他內心多年積壓的黑暗面呈現出來吧!

 要如何快樂呢?

文祥從學著原諒開始,原諒那所有看得到看不到、記得卻壓抑的、遺忘卻潛伏的大小傷害。也學著放下,放下自己對許多事物及生命主權的緊抓不放,明白自己不過是人,擁有生命不代表能全盤掌控生命。更學著信賴,信賴有一位主宰真真正正地在掌管萬事,在看顧保守著王文祥的每一步路。

文祥改變想法了,他已不再擔憂未來、憾恨過去,而是要「活在當下」。對他來說,活著,並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活著,是多麼令人珍惜的事啊!他終於體會到了。

當文祥用不同的態度面對人生時,他的眼睛彷彿開了,真正認識了那位從幼年時就信仰的上帝,也看清楚了他從幼年到現在那充滿恩典的生命道路……

文祥想起幼年到美國的日子。由於哥哥姐姐都年長他許多,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移民美國,他則是直到九歲時,才隨著母親一起到美國生活。所有到美國的王家孩子,父親都要求他們用中文寫家書,以誌不忘根本。

大家以為,王永慶之子的物質生活應該是很優渥的,其實連王永慶自己都很勤儉,也這樣教育孩子們,絕不亂買任何不必要的東西,「節省、勤勞」是不變的家訓。文祥的母親也是一位相當勤儉持家的人,她給予自己孩子最寶貴的便是只有那無盡的關懷。

文祥記得當他年幼時曾經好想要買一台腳踏車。

「媽媽,我可以買那個嗎?同學們都有!」

母親摸著文祥的頭:

「祥仔,媽媽沒有多的錢,因為厝裡的開銷都算得剛剛好!下次媽媽煮你最喜歡的東西給你吃,好不好?或以後媽媽存點錢給你買!」

那時文祥只感到一陣委屈:「爸爸不是賺很多錢嗎?為什麼我連要個腳踏車都不行?算了!我自己去賺啦!」好勝的文祥氣鼓鼓的回到房間,心中充滿不解!

總是如此,從小只要他想要甚麼東西,都必須自己打工賺取,這是他父親從小教導他的,人生必須要努力!

他想起自己回到台灣時,也是從基層做起,在工廠輪班作業。那時他想:

「如果我不是王永慶之子,或許我的日子還能輕鬆些呢?至少我不用為他人的眼光而活,至少……能感受多一點『愛』,安慰的愛!」

 

父親一生都忙於工作,文祥與父親相處的時間非常少。小的時候,他真的無法諒解。到了長大成人,他才終於體會,父親畢生為社會盡心盡力,總是為別人著想,就是那種不自私的態度,才能帶領整個台塑企業。

他又想起自己最親近父親的時刻是在六輕計畫時,因調職赴美,文祥才有機會與父親朝夕相處一年多。這一年多,父親教導了他許多有關公司管理經營業務的方式。他體會到父親嚴格要求的包裝下深深蘊含的期許與關懷。

尤其在得知文祥生病以後,父親寫了一封長達三頁半的信給他,鼓勵他,要他先安心養病,不要煩躁,不要擔心公司……雖然父親沒有親口說「我愛你」,但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父愛,但這對文祥是多大的激勵啊!他終於感受到原來嚴格的父親竟也有「慈父」的那一面。

他也想到了勤儉的母親,是多麼無悔無怨地照顧每一個子女,親手洗衣,親手做飯,且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絕不吝於伸出友誼的援手。更重要的,因為母親的影響,他認識了主。

上帝開啟的他的雙眼,使過去一幕幕畫面呈現在眼前。其實上帝是多麼恩賜他與他的家族啊!每一個不同的路程與挑戰中,上帝總是步步教導與帶領他們去認識生命,去熱愛生命,去經歷生命!經歷生命未知卻精彩的過程,在傷痛當中有所依靠,喜樂時刻有人分享。

在回首細數著家族過往回憶時,他釋懷了,在淚水朦朧的目光中,他看到了生命交匯而構成的美麗畫面,懷抱希望走向被應許的未來。

 

「你快樂嗎?」

文祥學會了快樂!奇妙的是,上帝藉由苦痛讓他學會!讓他從絕望中踏入希望,從黑暗中找回光明,由污泥中發現珍珠!當文祥在面對接下來三十四次的電療,每次長達40分鐘時,他喜樂且充滿信心的說:「我的上帝會帶領我!」

當朋友們懷著沈重的心情探視他時,他會讓笑聲充滿周遭。當公司群龍無首時,他笑著:「讓上帝當我們的董事長吧!」於是公司業績成長數字的攀升變成了另一項奇蹟。別人甚至會開完笑的說,營業成績比文祥親自經營時更好呢!

因癌症瘦了十八公斤的文祥,有機會便持續跑步五千公尺,養成了習慣,他感到自己比以前更健康了。

當幾乎每週都要治療的絕症變成只要半年追蹤一次的病史時,所有的醫生都驚訝的詢問他是否有什麼特效祕方,他會說:

「每天祈禱接近神!」

在經過死陰的幽谷後,王文祥從上帝那兒得到了更美好的新生命!惟有經歷黑暗才能步入光明。

     「你想要抓住什麼?」「你快樂嗎?」這兩個問題總時不時地在心中迴響!

對王文祥來說,他已經得到了那最寶貴的解答。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有所作為的渴望/史蒂芬˙柯維(《與成功有約》作者)

書封正面.jpg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於一九九七年九月過世前不久,我陸續聽說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生病,乃至於住院的消息。我急切地想要跟他談談,並表達我對他畢生心血的深切感激—因為他的作品影響了數百萬人,其中也包括了我和我這一生的工作。我知道當時他已經失明,所以他的妻子每天都會到醫院為他朗讀好幾個小時。我永遠忘不了聽到他的聲音,以及見到他本人的那種感受。他聽到我對他表達感激、敬重與愛時,是如此的親切又和藹。我感覺自己彷彿是在與一個偉大且高貴的靈魂交談。他耐心地聽完我的話之後,說:「史蒂芬,你說得好像我很快就要買單了一樣。我可是還有兩個專案等著要完成呢。」這是多麼真誠的行徑,多麼坦蕩的胸懷,多麼忠於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的原理!

弗蘭克持續貢獻的意願與決心,讓我想起了他與加拿大蒙特婁的漢斯.塞耶博士(Dr. Hans Selye)的合作關係。塞耶以「壓力」為題的研究與著作而聞名。他告訴我們,唯有擁有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及許多計畫,我們的免疫系統才得以強化,退化性的衰老力量才會減緩。塞耶將這種壓力稱為「良性壓力」(eustress),與來自欠缺意義與完整性的「惡性壓力」(distress)有著天壤之別。我確信這兩股力量會互相影響,增強意義治療法在生理與心理上的益處,也強化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那時,艾歷克斯.佩塔可斯(Alex Pattakos)殷勤地邀請我為其大作《活出工作的意義》(Prisoners of Our Thoughts)寫序,並且告訴我,是弗蘭克的家人建議他這麼做,當時我覺得能夠參與此事讓我感到榮幸又興奮—特別是因為他們認定我在組織管理與領導統御上的作品,與維克多.弗蘭克的「工作守則」,也就是這部傑出作品的核心有著精采的相似性。而我看到佩塔可斯寫給我的信中提到,「在他過世之前一年,我與弗蘭克博士坐在他的書房中,他緊抓著我的手臂說道:『艾歷克斯,你的人生意義就是要寫出這本書來!』」,我對此書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我永遠忘不了,我在一九六○年代研讀《向生命說Yes!》(Man's Search for Meaning)和《生存的理由》(The Doctor and the Soul)這兩本書時,是多麼深受感動與啟發。這兩本書與弗蘭克其他的著作與演講,一再重申關於選擇的權力、自覺的獨特天性、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追求意義的意志等「靈魂密碼」。當時我到夏威夷去放假寫作,處於一種非常內省的心靈狀態下,我信步走在一所大學圖書館的書架間,隨意挑了本書來看。我讀到以下三行文字,不僅令我大為震驚,而且再度重申了弗蘭克的基本教誨: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仍有空間。

在此空間中,存在著我們選擇反應的自由以及權力。

而在我們的反應中,則存在著我們的成長及喜樂。

 

我當時並未記下那本書的作者,因此我也無法提供這些話的出處。後來我又有機會回到夏威夷旅行,那時我甚至又回去找尋這本書,卻發現那棟圖書館已然消失了。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與我們的反應,在這兩者間,我們選擇那種反應的自由,以及它可能帶給我們生命的衝擊,這三者精巧地勾勒出,我們可以是自身決策的產物,而非完全受制於外在環境條件。它們描繪出弗蘭克一再教導我們的三種價值: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s)、經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以及態度的價值。我們有權力選擇自己面對所處環境的反應方式。我們有權力去塑造我們所處的環境。事實上,如果我們忽視這個空間、自由,以及責任,那麼我們生命與遺產的本質可能會受到打擊與挫折。

我曾在一個軍事基地教授「以原則為重心的領導統御」(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打算離開。我與這個基地的上校指揮官道別時,我問他:「為什麼你明知在軍中會遭遇到強大的文化力量的抗拒,卻仍舊花這麼大的力氣來引進以原則為重心的生活與領導統御方式?這是你從軍的第三十個年頭,而且你即將在年底退休。你的軍旅生涯是如此成功,你大可帶著你多年來服役歲月中所得到的榮譽與喝采,維持這個成功模式,一路幹到退休呀。」他的答覆令人難以忘懷,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靈魂中。他說:「我的父親前一陣子剛過世。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於是把我母親和我叫到他面前。他示意要我靠近他一點,以便在我耳邊對我說一些悄悄話。我的母親則含淚站在一旁看著他。我的父親說:『孩子啊,答應我你不會像我一樣度過此生。孩子啊,我並未好好地對待你和你的母親,也不曾有過真正的作為。孩子啊,答應我你不會像我一樣度過此生。』」

這位指揮官說:「史蒂芬,這就是我想要推動這項改變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將整個團隊帶領到一個全新層次的表現與貢獻上。我想要有所作為,而且這是我第一次衷心地希望我的繼任者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截至目前為止,我原本希望這就是巔峰,但我現在不再這麼想了。我想讓這些原則可以制度化,同時將它們內建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這樣一來,它就可以長久地延續下去。我知道這並不簡單,我甚至考慮要延役,以持續確保這一切能推動完成。我想要做的,是實踐我父親留給我的遺願,而那就是一種想要有所作為的渴望。」

我們從這位指揮官身上學到的並不是無所畏懼的勇氣,而是察覺到某些更重要的事情。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準備或執行工作,通常是在組織當中。甚至,我們的退休生活理應充滿著有意義的計畫,不論這些計畫是針對組織、家庭,或社會。工作與愛是組成生命本質的基礎。

偉大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晚年時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而這與弗蘭克的「追求意義的意志」(will to meaning)思想主軸不謀而合。他認為,他自己的需求階層理論也是由需求所決定的,而且自我實現並不是最高的需求。他最終的結論是,自我超越才是人類靈魂最高的需求,而這也正是弗蘭克思想的體現。馬斯洛的夫人柏莎(Bertha)與其研究助理,將他最終的思考以及這些話語收錄在《人性的極致》(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中。

我個人在組織與職場人群方面的作品,多集中在發展個人與組織的使命宣言上。我發現,只要有足夠的人可以自由而協同地互動,同時這些人也清楚知道所處產業、專業,以及自身文化等事實後,他們會開始摸索、發展出一套集體意識與知覺,想要增進價值、留傳後世。他們還會設定價值準則,以便落實那些遺澤。目的與手段是不可切割的;事實上,目的早就存在於手段之中。沒有任何具有價值的目的會經由沒有價值的手段來完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人們曾仔細思量過,最令人歡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想法,就是選擇的權力—這個想法是說,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創造它。基本上,它與個人自由有關,也就是學著去問維克多.弗蘭克的問題:生命想要我去做什麼?當前的情境想要我去做什麼?「去做」的自由遠比「得到」的自由多。這絕對是一個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的方法。

我發現,只要人們心中出現這種知覺、這種意識,而且如果他們真心地問自己那些弗蘭克的問題,並探詢自己的良知,那麼幾乎所有人得出的目的與價值觀都是超越性的。也就是說,他們處理的意義感都比他們的生命更巨大,也真正能為其他人的生命增進價值並產生貢獻—其實就是維克多.弗蘭克在德國納粹死亡集中營中所做的事。他們打破了循環,然後創立新的循環與新的正向能量。他們成為我常說的「轉型人物」;他們打破了過去在行為與態度上那種無意識的文化模式。

我們所見所為的範疇,受限於我們未能覺察的事物。

然而正因我們未能覺察那些事物,

我們就難以做出改變。

直到我們覺察到,這種未能覺察是如何塑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英國精神病學家萊恩(R. D. Laing, 1927-1989

 

藉由此類的思考,以及由佩塔可斯博士在這本重要的書中所描述的七項宏偉原則,發展出一種首要偉大目標(primary greatness)。在此之中,品格與貢獻、良知與愛、抉擇與意義都各自有其功能,且彼此相輔相成。這與本書稍後章節中所提的次級偉大(secondary greatness)是相對照的—所謂的次級偉大,是指那些在社會成員眼中視為成功,但對個人而言卻是不滿足的事。

最後,請容我建議兩個充分運用此書的好主意。第一,把這些核心原則分享或教導給與你一起工作、生活,而且可能對此感興趣的人。第二,身體力行。想學習事物卻不加以實踐,算不上是真正的學習。想要了解事物卻不加以實踐,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了解。如果我們只是知曉這些核心原則,但僅止於言語表述,未曾分享或施行它們,這樣就像是個一出生就全盲的人,用學術上對光及其特性、眼睛及其解剖構造等的研究,來向其他人解說視覺的意義。你開始閱讀此書時,我要你體驗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行使追求意義的意志、覺察生命每個契機的意義、不為難自己、從遠處觀察自己、轉移注意的焦點,以及超越自我。我建議你按部就班地學習,也就是先閱讀這些原則,與他人分享,並且應用它,然後再閱讀下一則,以此類推。或許你會想要一口氣將整本書看完,以得到一個概觀,然後再回頭逐一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學習。你將會成為一個改變的觸媒,你也會成為一個轉型人物。你將會停止不良的循環並啟動好的循環。生命會呈現出你過去不曾知道的意義。我是透過自身的經驗,以及在工作場合中與無數的組織和個人一起努力後,才知道這一切。

正如同我的祖父教導我的,也如同維克多.弗蘭克教導我的,生命是一項使命,而不只是一種職業。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獲2009年美國母親票選好讀獎(Mom’s Choice Awards)! 

聖經的教養智慧封面.jpg 

想要恭敬、負責、聽話的孩子嗎?

他們不會沉迷於電玩,自動自發地寫功課,

待人有禮,行為舉止讓人無可挑剔。

他們快樂、健康且懂得表達感激,而且乖巧到讓父母、家人感到驕傲。

他們在學校總是全力以赴。

異想天開嗎?這本書讓你的夢想可以成真!

關於孩子的教養,《聖經》提供了許多非常中肯的建議和教誨。正如《聖經》告訴我們的,由於孩子一出生即帶有原罪,因此適當的教養十分重要。誰都不需要教孩子如何使壞,他們自然就會行為不良。在任何情境下,由於人性使然,孩子都傾向做錯事,而不是做對的事;做有利自己的事,而不是利他的事。若要將孩子扶養成品格良好的人,以確保孩子能夠永遠做出正確的行為,則長輩就必須對孩子示範其正面影響,這是很重要的。而尊重他人及自己,就是正確行為的方式。以下十條來自《聖經》的管教原則,加上支持這些原則的《聖經》經文,對於了解養兒育女的正確管教原則絕對非常重要。

原則一:愛之深,責之切 

上主管教他所愛的人,正像父親管教他的嬌兒。(〈箴言〉第三章第十二節)

 一九七○年代時,我曾是第一個教養學者,主張一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必須像個仁慈(benevolent)的獨裁政權(dictatorship)。我的用意是要傳達一件事:恰當的教養是由強而有力的愛與領導所構成,兩者份量相當。仁慈這個英文字的拉丁文字根意思是「為了……好」,而獨裁者(dictator)這個英文字的字根則是命令、指揮(dictate),只是用權威方式說話的意思。我認為這個詞正好捕捉到好的教養的精髓,但我很快發現,許多人,尤其是教育兒童及工作中必須與兒童相處的專業人士,只聽過「獨裁政權」,卻不明白它的字源由來。因此造成盲目的反對,大聲咆哮和粗野無禮的行為也伴隨而來。我試圖為自己辯解卻徒勞無功,在這過程中我逐漸了解,這些人認為光用愛就足夠培養出一個有用的孩子。無論我用什麼詞來代替權威的領導,這些理想主義者都會嚇到抽筋。

一個人說他愛另一個人,沒問題,很好,但一門愛的專業如果缺乏行動的證明,那就毫無意義可言。就父母之愛來說,適當的教養正是這樣的一種證明。《聖經》說,信守原則正是父母喜愛子女的表現。父母愈是喜愛子女,他們的管教就會愈有效力,就會愈喜愛子女。《聖經》上也說,恰當地管教子女的父母是在做神的工作。不用說,沒有什麼別的工作可以給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了。

原則二:沒人喜歡懲罰,但它對被懲罰的人會帶來好處 

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會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希伯來書〉第十二章第十一節)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沒有管教會討人喜歡時,他指的是懲治性的管教,基本上說的是,如果懲罰對那個被懲罰的人來說不痛不癢,那麼懲罰就不會有效果了。

兩代以前,當孩子為非作歹時,父母會毫不猶豫地讓他們吃到苦頭。但後現代心理學式教養卻強調保護孩子自尊的必要性,因此造成一個教養上的難題:父母(一)嘗試要在懲罰孩子犯錯的同時(二)避免造成孩子的心靈受創。這兩種努力根本是相互抵消的。結果是孩子的反社會行為愈來愈不受控制(而且愈演愈烈),父母們嘗試管教時愈來愈挫折,心理健康專業者的生活則愈過愈舒服。

原則三:適當的懲罰是必經之路 

因為主管教他所愛的每一個人,鞭打他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希伯來書〉第十二章第六節)

 

一九七○年代中,我為了成為合格的「正向教養」(Positive Parenting)指導員而修了一門課。當時我的長子七歲,而我才剛開始醒悟—我在研究所時學到的大部分知識都是毫無用處的。

在這個為期一週的課程開始後兩天,我明白這門課所教的「管教」根本不是什麼管教,而是談話、說理跟解釋。我問教授這門課的心理學家,為何在他的講課和上課資料中,懲罰這個詞明顯消失了。他回答說懲罰會降低自尊,並且讓行為問題變得更糟糕。「懲罰犯錯不是種表達關愛的方式。」他說。好吧,不過《聖經》說適當的管教包括懲罰,運用得當會是種愛的表示。你要相信誰的說法呢?

原則四:真正的孩子必須接受管教 

如果你們不像其他的兒子接受管教的話,你們就不是真兒子,而是私生的。(〈希伯來書〉第十二章第八節)

 

這是什麼意思?如果一個孩子沒被管教,他就不是父母真正的孩子嗎?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沒好好管教孩子的父母是犯了兒童疏忽罪 child neglect)。而最近這些年,美國法院時常因父母疏於照顧兒童而裁判中止親權。事實上,〈希伯來書〉的作者想說的正好和法院認定的一樣:無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表現,父母疏忽兒童都是不當的行為。他們沒有向孩子確認他是自己真正的孩子。正如一個成熟的成人是透過自己的信仰,證明(確認)他是上帝真正的信徒一樣,一個孩子透過父母的適當管教,也能證明他有資格成為社會的一員(一個有用的公民)。

原則五:服從的孩子使父母常樂

管教兒子,他會使你終生平安喜樂。(〈箴言〉第二十九章第十七節)

 

每個人都認識一些父母,他們的孩子非常不聽話、沒禮貌……。他們有寧靜的生活可過嗎?他們會以擁有孩子為樂嗎?上面這兩個問題,當然都只是修辭性的疑問。能夠滿意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並樂在其中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對人恭敬、有禮貌而且服從長輩。反之亦然,有個不變的定律是,那些持續處在壓力、憤怒和憂慮下的父母一定有行為不佳的孩子。這類父母們深信孩子的犯錯造成他們的壓力,但這種信念只是在否認事實。真正的問題是他們沒有給孩子適當的管教。《聖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要讓孩子為父母帶來平安而非混亂,就要給孩子適當的管教。換句話說,無論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是平安還是混亂,都要看他的父母怎麼做。教養出「好孩子」不是在擲宇宙骰子,結果好壞全憑「運氣」—某些父母就是這麼認為。但行為良好的孩子不是偶然,他們是父母教出來的。

原則六:孩子要聽父母的話

作兒女的,你們要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歡的。(〈歌羅西書〉第三章第二十節)

 

神希望和人建立關係,但人和神的關係需要自律。而由於適當管教孩子的父母就會教出自律的孩子,這孩子於是擁有了成為神國永久子民所需的美德。難怪聽話的孩子是上帝所喜歡的。因為這正是祂唯一希望的!

原則七:服從將為孩子帶來福氣

年輕人哪,要聽從你父親的訓誨,不可忘記你母親的教導。他們的教導,像戴上華冠,更顯出你的品格;像帶上項鍊,使你更俊美。(〈箴言〉第一章第八至九節)

 

當做父母的說:「我真希望孩子聽我的話!」(我們都聽過為人父母的這麼說)時,他的願望是不會實現的。首先,孩子不會答應大人的願望。其次,因為那個父母希望孩子為了他的好處而聽話,好減輕他的挫折、壓力,讓他內心平靜。但《聖經》卻清楚表示,儘管父母因為孩子表現良好而喜悅,但行為良好的福氣主要還是會回到孩子自己身上;好禮貌就像好的珠寶,總是為「穿戴」上它們的人增光。

原則八:最聽話的孩子是最快樂、最自重的孩子

拒絕接受管教等於傷害自己;聽從規勸便是求取智慧。(〈箴言〉第十五章第三十二節)

 

最快樂的父母總似乎有最聽話的孩子,而最聽話的孩子是最快樂的。服從的人身旁總是散發著快樂的氣息,大部分原因是,聽從正當權威不僅表示一個人尊敬權威者,還表示他是個自重的人。

不服從的人不管在哪裡總是很難快樂。他們忿忿不平、鬱鬱寡歡,他們是「鄙視自己」的不滿現狀者。不尊重權威的人也缺乏自重。

加州大學的戴安娜.鮑倫(Diana Baumrind)博士所做的研究,證實了服從與快樂間的關係。在一項為期三十年的教養成效研究中,鮑倫博士發現,在適應量表上取得高分的孩子,比較可能擁有遵守傳統教養模式的父母。就管教來看,當孩子做錯事時,這些父母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他們,甚至體罰。(雖然說體罰只是偶一為之,不是慣例)。

原則九:就永恆的意義來說,缺乏管教會導致死亡

脾氣急躁的人讓他自食惡果;你要幫他,對他反而有損。(〈箴言〉第十九章第十八節)

 

管教帶來希望。沒有保證,只有希望。適當管教可以讓一個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但是否持續下去或能否迷途知返,全都得看他自己。父母的適當管教只是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自制力而已,他得堅持走在通往永生的窄路上,與它相反的那條路則是通往死亡。父母們!把希望的禮物送給你的孩子!

原則十:教養是通往永生之道

他們的訓誨是亮光;他們的管教指示人生的道路。(〈箴言〉第六章第二十三節)

 

耶穌曾做過一項大膽的聲明,祂說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節)。透過耶穌,我們被賦予永恆的生命。而在〈箴言〉中,我們則被告知兩件事:教養是通往生命的道路,缺乏教養最終會導致死亡。這正是管教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不僅對我們的此世關係重大,而且對彼世也一樣重要。一個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偉大禮物,就是適當的教養。阿們!                        

一、你對自己孩子的行為期待,是否和你的父母在你同樣歲數時對你的期待一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什麼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力造成你有較低的期待?

二、當你的孩子行為不佳時,你在懲罰方面是否會退縮?如果是的話,原因為何?你是否擔心你的孩子將帶著對童年時期的負面記憶成長?你是否憂慮這樣做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你是否害怕你的孩子把懲罰詮釋為你不愛他?你是否希望孩子喜歡自己?你的父母會擔心所有這類的事情嗎?你是否一直知道父母是愛著你的?你是否有個快樂的童年?

三、你的孩子是否知道上帝希望他們服從你?你是否讀過〈歌羅西書〉第三章第二十節以及〈箴言〉第一章第八節給孩子聽,並和他們討論為何服從是很重要的?

四、你是否經常為了你的好處而希望孩子聽你的話,好讓你的生活好過些?如果是的話,要是你管教孩子時總是出於為他們的利益著想,而不是想到自己,那麼你的管教方式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五、你的權威是否反映了上帝的權威?你是否是個「像神一樣」有威信的父母?如果你不確定自己該如何回答這兩個問題,你需要做什麼,來使你在孩子面擁有像上帝對人行使的那般權威?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部 尋求更崇高的現實 

封面正面.JPG 

耶穌打開了開悟之路,這條路今天依然可行。從他的教導,我們學到如何在自身覺性裡轉換。我提供新約經文所創造的每日靈修,以支持這個過程。耶穌要信眾禱告和透過信念獻身於上帝,除此之外,並未提供特定的修練。不過,兩千年後,我們從東西方傳統得知許多關於屬靈成長之事。

耶穌要我們成長但耶穌的人格不同於一般人那樣清楚明瞭,他存在於覺性裡,已經到達與神合而為一的境界。而將你帶出分離、帶向合一的每一步都是珍貴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是誰,都受制於有限的知覺。以下的靈修,目的在取代不合時宜的假設,打破種種阻礙,不用接受處處受限的生活

神覺是你現在可以努力的方向。教會把救贖延後某個審判日。還好,上帝無所不在。要是覺得你失去與上帝的連結,就表示你搞錯了。之所以有屬靈道路,就是要糾正這個錯誤,這意味著我們生存的方式、還有看待自己的方式都將改變。在本章,我要概述這些改變如何發生在實際生活中,其中十五個步驟不是教會裡的教條,而忽見我所引用的耶穌的話語,似乎也有些陌生。但怎麼說,耶穌都不能獨,他屬於一個世界傳統。他的教導天衣無縫地融入了一條智慧溪流,這條溪流源自其他傳統以及後經演化的基督教。 

神覺的十五個步驟:功課和靈修

1. 天國在你心中。

此教導的應用現實的源頭在你心中,它是你的本質。

這裡,耶穌指出了一條道路,可通往我們所看不見的向,這跳脫傳統的天國觀念。內求時,你意識到思想和情感的活動。本能上,你趨吉避凶:追求快樂,對痛苦避之唯恐不及。但耶穌提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內在現實潛藏在思想背後的覺性,就是支撐宇宙間全人類智慧的意識,同屬個人和全體人類。個人意識由你的各種關係組構而成,集體意識則由常見於所有文化的神話和原型組成。兩種境界都在你內心,你可以連接兩者,作為通往神聖的橋梁。

靈修――只要在有空獨處、不受叨擾時,就靜坐吧。挑選出一個讓你覺得自在的祈禱文,那段祈禱文裡最好是有意義的隻字片語。通常,我要求眾人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啊!」,但你也可以偏好這樣的開頭:「嗨,優雅的聖母瑪利亞!」然後靜靜地唸唸有詞,讓這些話語自然地深植在意識裡,變得輕柔又深入,持續個五到二十分鐘。這類神聖的唸唸有詞常見於每個宗教傳統。

睜開眼後,讓目光駐足在神聖的形象上,如一個聖像、耶穌的照片、聖母瑪利亞的雕像,並要求這個人物體現在你身上。慢慢感受到彼此的關係。別強求,只需將基督、瑪利亞或所選定的聖者原型,化做與自己融為一體的意。有些人會為了這個目的,用天使的意象,這就等同於祈求賦予上帝的本質。

現在,思索你想要的特質,例如愛心、悲憫之心或寬宥心。這些都是你祈求藉由思想、情感和行動表達的原型能量。藉著呼求更高的原型,你發現自己開始思索、從事那些從前意想不到的事。雖然耶穌稱上帝為天父,靈可不受限於性別。就像諾斯底教派那樣,你可以把上帝想成女性或涵括了兩種性別。

隔離的自我(意識)與更高的自我之間,透過這個修練可移除兩者間的人為障礙

2. 在世,卻不屬世。

此教導的應用透過抽離,你同時掌管了內在和外在現實。

耶穌要我們表現抽離,這不等同於表現冷漠或被動,兩者的區別可重要了。你不只是你在鏡中所看到的血肉之軀一個自周遭世界而生的人,你的存在有其屬靈的源頭。透過抽離,你不再汲汲營營於外在的一切,而轉向屬靈的一切。既然你是屬靈第一,個人第二,這世界於你,確實有如影像、思想、感官、記憶和投射。你比物質世界更真實,更接近創造的源頭。

靈修――這個修練一開始要坐著,意思是隨時都如此,即使在活動時也一樣。集中心力一段時間後,就會意識到呼氣和吸氣。注意它的流動,氣息如何以細微或明顯的方式不停更替;同時,也留心呼吸時的背景,此時你處於存在和靜默之域,除了你自己,別無他人。注意變與不變如何同時存在。你可以在一個更替的世界,同時還記得有塊不變之地。

氣息和靈性總是息息相關;靈感與呼吸之間有著微妙的連結。如果留意到這個連結,它就會增強。記住,為了從周遭混亂中抽離,在所有方法裡,呼吸是最自然的一個方式

3.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此教導的應用:靠近神覺時,生命變得更輕鬆了。

耶穌在此說到兩種層面的生活,高低有別。低層面的生活,形而下的,滿是重擔,但耶穌向他的信眾保證,上帝會開路,移除障礙,有時透過神奇的手段。這就說屬靈道路的生活比每日滿是掙扎的生活容易多了。

對於高層面的生活,耶穌在為純心靈代言。靈魂在說:「跟我同行,如果你這麼做了,掙扎就會結束。」在東方,這就是瑜伽或與神結合的允諾。梵文字「yoga」(瑜伽)跟英文字「yoke」(軛)是同字源。聽到耶穌說:「跟我融合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則一點都不誇張。只要你不自覺地想到耶穌是個悲劇人物,命中注定要扛起罪惡世界的重擔時,這倒是個極富啟發的提醒。

靈修――今天不管用什麼方法,都順勢而行,別抗拒,也別反對。反事都別想掌控。每天過活,都別抱任何期待。世界彷彿是個大本體,你只是個渺小的存在。但事實上世界從你身邊流過,你是它的本源。想明白這個真理,你必須開始認真生活

你可以把這個靈修當作是由裡而外的修練。如果你相信「外在」的現實世界在排擠你,那麼你心中就會認為生活充滿阻礙、抗拒和掙扎。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源頭,世界退居其次,那麼事情就會進行順暢,省時又省事。解決之道就會開始易如反掌。

實際來說,最好的建議就是放鬆。如果遇上一個令人生氣和挫敗的熟悉場景,別再像從前那樣反應。儘管做再多一開始就沒效的做法,也是枉然。就一點一滴地交託給上帝、靈、靈魂吧!靜待宇宙的想法出現一旦投身其中,你會對此靈修所能展現的巨大力量驚訝不已。

 一旦明白你的欲望和上帝的欲望再也不分彼此,宇宙會跟你合作。

4. 凡祈求的,就得著。

此教導的應用:一切願望的實現都出自內心。

這可能算是耶穌其中一項最奢侈的允諾。我們都祈求過,卻未得著。想知道耶穌的確切意思,我們得回答幾個問題──是誰在祈求?祈求的結果是什麼?誰會聽到這個祈求?對多數人而言,這種祈求來自自我意識,但情欲竄流啊!祈求最後成了耳邊風或是只在兒童時期記得、如今卻印象模糊的上帝那裡,最後到底由誰接到也不知道。

意思就是,祈求和得著之間的連結中斷了。沒錯,一定是這樣,因為在每天的覺知裡,世界跟我們是分隔的,而且打散成數百萬個獨立事件。然而,在更深的覺性裡,一切又是統合在一塊兒。你祈求某樣東西時,總有回應。

靈修――學習用新的方式祈求,期許每個願望都有回應。看看波斯詩人魯米(Rumi)的態度:「反求諸己。」施與受的機制在你心裡。因此,下次你要祈求什麼、或單純地渴望什麼時,經歷以下步驟:

清楚地向自己表達想要的結果。

做完祈求後,就抽離祈求。

對結果採取持平的態度。

不管宇宙給予什麼回應,都敞開心眼以對。

明白回應會不時出現。

這種情況下,「回應」不是上帝的肯定或否定答覆。沒有判官決定你值不值得,那些感知都出自於分離。耶穌告訴他的信眾上帝看到和知道一切時,他在描繪自我和遍布宇宙的智慧之間的親密關係。既然你無法置身宇宙智慧之外,向上帝禱告就是一種循環,一個回饋的環運行其間。

對禱告採取新態度的目的,不在於你能獲取過去所沒有的。一如屬靈道路的各個面向,其目的則在於克服分離。耶穌所經歷的統合狀態,每個思想都帶來上帝的回應;信眾所經歷的分離狀態,許多思想似乎都得不到任何迴響,這代表溝通不良。若要恢復原功能,需要擁有全新的自我感受。耶穌不斷傳講:「你在神裡,神也在你裡頭。」漸漸地,我們可開始經歷這段真理,而其中最好的方式是,觀察我們的禱告是如何獲得回應的。變化的方式往往微乎其微,但真的有變。比方說,你禱告,祈求病體康復,以下的任何一項都有可能發生:

你自然痊癒。

你目前接受的醫療有效。

你的狀況顯現進步的跡象比平時稍快,或副作用及殘留的傷口變少、變小了。

你對自己的復原變得更具信心。

你對生病的恐懼和憂慮開始減緩。

平靜感降臨。

你獲得接納。

這些回應有些內在,有些外在,藉由對這些回應保持開放和警醒的態度,你跳脫「上帝治癒我了」和「上帝未治癒我」的二分法。每個禱告是永恆旅程的一小部分。自我意識的心智處在二元性裡,它習慣期待「是」或「否」的答案。現實裡,行程裡有無數的細微事件,每個單一事件都彼此連結。因此,你祈求任何東西時,願望的回應都根據有脈絡可循的情況,內藏自我、過去、現在、未來等每個面向。

這麼說來,禱告的豐富加倍。它讓你迎向存在和喘息的宇宙,宇宙可確實回應最為不足道思想。更重要的是,禱告顯示了與神的親密關係不僅可能,還是最自然的過活方式。所有的願望實現都發自內在,因為每個事件的起始和終止都在靈魂層面。

5. 免了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此教導的應用:苦難根植於虛幻。只要尋求真實事物,就可超越苦難。

在這個主禱文的片斷經節裡,耶穌碰觸到他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讓眾人信靠一個寬恕的神。在標準的基督教信仰裡,耶穌原諒世界的罪孽,帶來與神的誓約,這個誓約基於對罪惡的寬恕,而非天譴。你需要捫心自問,這是否是你所經歷的。你覺得過去所犯的錯誤能一筆勾消,逃出良心的責備嗎?你已經原諒過去那些對不起你的人了嗎?

這裡的教導真的是關於如何終止苦難嗎?罪在基督教的原型裡是苦難的原因。如果罪無法獲得開釋,苦難也就無法釋放,除非你意識到自己已獲得原諒。寬恕的信息得到達你這裡,這就需要移除阻礙:內疚、憤怒、怨恨、缺乏自我價值感,以及孤立。如果這些障礙移除了,就會經歷如同耶穌所允諾的神聖的寬宥。你無須套用宗教的架構;寬宥可從靈魂、潛意識或精神的角度闡釋,就看你從哪個層面出發。

靈修――內疚是一種痛苦形式,痛苦的根源是虛幻。耶穌不斷強調他的聽眾並不真正認識他,也不知他來自何方。他們陷入了對上帝和人類的幻覺裡。想寬宥自己或別人,就要朝現實方向邁進。就如同耶穌所描繪的,真實的事物是上帝的愛和赦免,以及祂的孩子在世上的無限價值。

你需要想辦法增強這個現實。信奉「將心比心」的為人處事準則,對自己的生活心存感恩,找尋欣賞別人的方法,這一切都會開啟淨化心中潛藏的罪惡感和怨恨的過程。讓那些負面情緒出來,因為你不會希望遮遮掩掩的。當你真正感覺到的東西不再折磨你,也就是寬宥似乎漸漸進駐你心之時。

如果過去有什麼事讓你覺得特別罪惡,一邊靜坐,一邊經歷以下步驟:

讓內疚之處顯現。看到它出現的場景,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它。

花一些時間釋放罪惡感。如果需要大哭一場,就深呼吸,要是覺得全身繃緊,就躺下,總之跟著自己的直覺走,但別沉迷於內疚裡。告訴自己這些情感正漸漸離去,並祈求讓負面情緒獲得昇華。

如果正直接面對心中的罪惡感時,就告訴自己目前所經歷的一切意象、感受不過是記憶。因此,它們不是當下的現實。別殫精竭慮想攆走它們,因為你會白費工夫。情感的依附會造成記憶滯留,但源自過去的種種情緒並不真實,它們是把黑暗投射在當下的陰影。

表達你想放開這些不真實事物的意願。要求過往的感受和堵塞的能量從此消散,回歸源頭。靜待聆聽一個回應!內疚,就像任何堵塞的能量,稍不留意,就會在心中愈來愈大聲、愈來愈強烈,有如一個微晶片,不斷重複相同的訊息。別以為這種增強等於證實自己不是什麼好,你的行為一輩子也不會獲得原諒。增強不過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所以,就給予關注吧!這麼做時,也表達你的同情和理解!

一路行走至此,你已經在寬宥點上了,已經看出痛苦是過去未釋放的能量堆積出的殘留物。寬宥實際上就是一種釋放,不是什麼道德勇氣或超容忍行為。最好的比喻就是淨化。如同讓混濁的水逐漸清澈,你的目標是移除視線上的薄霧,好看清楚自己的真實身分:一個得以擺脫不安的靈魂。別期待一下子就移除掉所有的陰霾。這是一個過程,只要有必要就需一再重複,而且要明白這個過程絕對有效。如果你面對了過去痛苦所留下的陰影和鬼魂,現今遭受的痛苦也會消散,給持久的寬宥創造一席之地。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有什麼事能夠永遠隱瞞下去。──約瑟之子耶穌(Jeshua Ben Joseph 

書封正面.jpg  

倘若你只是想獲得自己想要的,這些密碼不會發生作用,

唯有相信自己已擁有所有想要的,密碼才會有效。

 

如何閱讀本書

歡迎開啟生命密碼,這是一段引領我認識生命密碼的旅程。

 一群特別的老師將它們傳授給我,當你明白這些密碼,你將能在內心找到平

靜、在腦海中找到幸福、在靈魂中找到喜悅。

這本書描述七天的七個密碼,旅程中的七名老師會分別教導你這些密碼。每章的最後,有一段簡短的摘要、一個問題和一個解釋。你可以選擇從星期一開始,逐一閱讀每個完整章節,或先閱讀完所有的密碼之後,再看問題和解釋。

閱讀的同時,可以暫停腳步,先消化目前學到的東西。準備好後,再回到之前暫停的地方。你可以依自己喜愛的方式來旅行,隨你所願創造個人化的旅程。

如何旅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旅行。對於你的旅程,唯一忠告便是好好享受

亞當的密碼

神的光遊走在地上,嗅聞著早晨甜美的香氣。他感受到季節的冷熱。他睡在草地上,與海裡的天使一起玩(神稱海豚為天使)。神也逛到地上的花園裡,而在世界的中央,知識樹最古老的樹根已經掘出一條路,就位在世界的核心,神決定在那裡休息。他在那裡發現亞當--他的第一個人類,而神看見他反映出自己的靈魂。

「你是亞當,」神說,「你是我,而且我是你。我想體驗自己的想法是你存在的理由。同樣的,你所擁有的任何想法,也都能體現,因為你可以像我一樣地創造。

「我是所在的一切,而你是我的一部分。你曾經就像我一樣,但如果你是所在的一切,就像我一樣,將無法體驗生命。因為我是生,同時也是死,是光,也是黑暗。然而你,我的亞當,是你選擇之所是,因此我把你從我的整體中分離出來。晝需要夜,才能知道自己是誰,就像生需要死,才能知道活著的感覺,因此,你得了解邪惡,然後才能認識自己。

「你的世界是相對立的二元體。從一的整體中,我創造了二分化的所有事物,這樣你便能選擇,並體驗你想擁有的人生。

「我把我的房子給你居住,你是我花園以及我創造之核心的王,你是第一個人類,你就生活在眼前這個世界。這個永恆的伊甸園是你的。我無條件地把它送給你。你可以依自己的方式照料它,我讓你負責看守所有的生命,從最小的到最大的,你的工作便是活下去,然後從二回歸到一。不過,容我給你幾個忠告:別忘記你是誰,我也永遠不會忘記你。只要你願意,你就能與我相連。因為這就是我給你的最大禮物--選擇做自己的自由意志。

「因此不論日子好壞,你將記得我,我將為你種一棵樹。它是這世上最老的一棵樹,是我從自己的靈魂裡創造出來的。它的土壤是世上最肥沃的,它的根是所有生命的根基,而它的樹幹包藏著生命所有的秘密。你可以在它的樹蔭下休息,請它幫助或給予指引。它是生命之樹,了解所有與天堂和大地有關的事。在這生命之樹上,掛有你和後代的密碼,像藍寶石般在枝椏間閃閃發光。要知道,每一個藍寶石都保有我的一個特質。它們能為你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這些密碼是為你和你的後代預備的,這樣,你將學會成為內在生命的創造者。

 「我把生命密碼的智慧傳承給你,但是別忘了夜晚的蛇,因為她帶著誘惑的密碼。密碼裡包含著功課,而且其中一個密碼還會要求你選擇你的靈魂,所以你也需要擁有誘惑的經驗。你選擇的結果便是你的自由意志;不過,萬一你決定捨棄這些密碼,並且忘記它們,你將忘了你是誰,然後你會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類,注定在死去時還不知道你是誰。你會失去永生,並且不斷地在二分化的世界裡生生死死,天堂或地獄將為你而生,直到你再次在萬樹之樹的底下找到那些密碼。

「亞當,對我們的靈魂來說,無所謂的生與死,但對這個二分化的世界來說,是有開始和結束的。這是生命經驗的一部分。受誘惑去選擇看得見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命,或許很美妙。這是在所謂知與未知、恐懼與信任之間的一場遊戲。

「因此,第一個密碼──存有的密碼,是原初的光。我是第一個密碼,你是第二個密碼,我是一,是光,而你是二,是生命。

「光會考驗生命,因為生命會嘗試引誘你脫離整體,以其絢麗的形式、低語的承諾和對正蟄伏之慾望的感受力。你可能因此視她為永恆而非暫存的。生命將誘惑你,並且在你耳邊低訴著甜言蜜語。因為那就是她的本質、她的工作,因為那是你的自我和個性。她的本性就是支配,而且將對你開啟她的生命果實,好讓你捐棄記憶,並且選擇她。之後,你將在二分的世界裡迷失方向。這個,我萬子之子,便是第二個密碼。了解你是誰,並且了解你不是誰。

「你是第二個密碼的表象,不論過去還是未來,所以你活著,接著又死亡。同時愛生命也恨生命。你會創造,但也會失去,並體驗無上的喜悅,與至深的痛苦。這就是你的一切、所有的一切。你是善與惡之間的差異,這就是你代表的特質。你是人格和自我的密碼。這就是你名字的密碼,因為亞當代表生命。

「為了讓你體驗生命,我讓自己與你分離,你將裸體前往你要去的地方,好讓你明白,你將以我的愛為衣。而且只有在那時,當你脫去愛的衣裝之時,你才會被羞恥與黑暗所困。只有做出那樣的選擇,才會立即陷入那樣的窘境。

「只要你活著,我們就暫時地不相像,但在永恆的層次上依然是相等的。因此你將記得我,我把我至高整體之名種在你心中,你將能在全世界的寂靜中聽見我。只要靜下心,就會發現我與你在一起。你會在寂靜中遇見我。閉上你的雙眼,想著我,我便會找到你。這是我對你立下的誓言。

「假如你找不到返回愛的花園的路,那麼請回想我的名,你將能再次找到我,即使是在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你不需要向我要求任何事,我與你是同等的。別為我建壇,因為我的椅子就是你的椅子。別為我蓋房子,但與那些需要的人,分享你的天賦。除了發自內心的禱告,不需要其他的禱告,而你需要向我求助的地方,便是在你自己體內。

「每一個密碼都包含一個名字,可以讓你連接並找到頻率。我的名字給予你創造的力量,因為我的力量和我的特質存在於你之內。我藉著把名字寫在寰宇之內而創造世界。你可以以我之名創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並讓它成為好的、神聖的。

「我的名也是你的名,不過記住你不可無意義地使用我的名,你神的名。因為對於那些無意義地使用我名的人,我不會聲稱他們是無罪的。你有責任了解以我名所說和所做的事。善或惡是你的選擇,但必須了解,你種什麼因,必得什麼果。根據生命定律,一切你所見、所感、所說和所做的,都會有反作用。

「因為在內,所以在外,就像你是我的表象,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你思想的表象。

「用你呼吸的力量,在寂靜中呼求我的名,因為你是以我的氣所造。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在你吸和吐之時輕唱我的名。你的靈魂會認得這聲音,因為我已把我名的密碼鐫刻在這四個聲音上。我的名為JHWH,在這些字母間加入AE音。慢慢地吸入JAH,並且用你的氣含住這個音片刻,接著向外吐出WEH的音。在吸和吐之間,你將看見你想成為的人。」

 你的過去是什麼?你的未來又是什麼?

宇宙園丁亞當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你想播什麼種?」一個聰明的園丁從了解慾望著手:橫亙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紅線。那就是他思想的種子。

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你最深層的渴求是什麼?

你最可貴的優點是什麼?

想像你站在一個非常巨大的鏡子前。那面鏡子映照出你生命中最美麗的私密時刻。當時你在哪兒,在做些什麼?閤上雙眼片刻,想像你站在這面鏡子前,鏡子照出你最殷切期盼的結果。你看見了什麼?感覺如何?那就是你必須在內心花園種下的情感。你藉由活出它來栽培它。

我們人類由三個層次所組成:有形式和物體的物質世界、有感情和思想的微妙世界、以及有靈魂與創造之渴望的因果世界(一的世界)。此生命有一個定律,說明能量能吸引協調一致的能量。這表示在每個主體之後,都存在著一個深深的渴望。

此深切的渴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能量。重要的不是你想要之物,而是那東西背後所隱藏的情感。例如:車子是一個裝在四個輪胎上的鋼鐵容器。然而,當你想起你的車子,你想的是這物體背後的情感,亦即自由或安全感。

天性不是去思考物體,而是思考慾望的力量,而這些慾望存在於你的心裡,而非你的頭腦中。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要改變這個小女孩的命運,然後接著改變另一個......

這是自由的一天_封面正面.jpg 

她們每一位都打扮艷麗。

然而,我徹底傾倒在娜奧米的石榴裙下。她是個性感的哥倫比亞美女——五官輪廓分明,充滿了自信。「你想坐哪裡?」她問。

我用西班牙語回答她,她似乎被逗得很開心,當我開始跟她調情、講笑話時,她的笑容變得更興味十足。她引領我走到女侍櫃臺附近的獨立座位區。「我是這裡的經理。」她說:「但瘋狂的是,我今晚也當招待。」她再度微笑,熱情地注視我的眼睛。我完全被這位青春女子擄獲了,她是我見過最美的女人。

把你自己綁在桅杆上,亞倫。」我內在的聲音提醒我。

這一夜,我一直坐在娜奧米身邊,看她工作,利用她的每個空檔和她聊天。她跟我說她今年二十四歲。

「你知道嗎,我阿姨也叫娜奧米。」當我這樣告訴她時,我感覺到自己呼出的酒精味。

「真的嗎?」她冷淡地說,隨即撥弄髮絲,給我一個挑逗的神情。「所以,你對我的感覺,就像你對你阿姨一樣?」

「是啊!」我應該這樣回答,但我無法這樣對她說。我只是緊張地大笑,彷彿我做錯了什麼事被抓包一樣。

「好吧!」她說:「我猜你希望找個比我年輕的。」這當然不是真的,可是我提醒自己正在工作,讓她繼續講下去。「所以,我會叫一些美女來陪你。」她眨眨眼。

接下來那幾個小時,娜奧米帶了許多年輕女子來見我,她們的年齡都介於十七歲到十九歲之間,而且都穿比基尼,外頭裹著鮮豔的緊身衣,每一位都比上一位還漂亮。她們大多來自麥德林。我遵守禮節,微笑,幫每位女孩付飲料錢,給她們小費。不過,我成功地讓娜奧米明白我對這些女孩都沒興趣。

街道上的細碎燈光照進來,鋪在這些女孩回房的通道。這時,娜奧米走過來,滑上我身邊的雅座。「我只帶最棒的女孩來見你,而你還沒有找到你想帶回家的人?」她挑逗地說。

「我寧可和你回家。」我終於說。希望我的誠實待會兒能讓她提供我可靠的消息。我確定這女人可以引導我找到我想找的人。

「所以,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她半笑半氣地回答我,然後突然站起來,大步走向出口。我沒拿到帳單,不過,我在走出去時給了另一個經理和保鏢小費。我們跳進一輛計程車。娜奧米張開雙手貼在我身上,我們接吻了一下,光是這樣,已火熱得足以讓我知道:今晚要把我自己綁在桅杆上,將會非常、非常困難。

和娜奧米手牽手走在飯店的長廊上時,我很擔心會遇到蜜雪兒。如果她撞見娜奧米和我在這裡,一定會不高興的。我已經對她說過我打算帶女孩回來我房間——她說她可以了解我的動機——但我不確定她是否完全信任我。

我了解,如何使人卸下防衛心,與所有受害者、媽媽桑及人口販子輕鬆相處,將會是我成功的關鍵。但蜜雪兒無法體會。

有天晚上,在賭場,蜜雪兒走到我身邊,望著我的某個消息來源坐在我腿上玩我的頭髮、撫摸我的胸膛,另一個消息來源跟我靠得很近,和我一起大笑、公然調情。蜜雪兒看起來並不開心;事實上,我感覺她徹底厭惡這種事。她低聲嘀咕了幾句,露出憤怒的表情,隨即大步走出賭場。這場戲本可就此打住,但蜜雪兒太急了,因而踩到地毯邊緣,迎面跌倒在地上。我趕緊跑過去扶她起來,可是她拒絕接受我的幫忙。那是我們雙方第一次對於「界線」的意見產生分歧。

「你太超過界線了。」她說。

「界線的範圍,端視我是否有能力抗拒一般男人覺得無法抗拒的誘惑。」我記得我這樣告訴她。「你已經了解我並不像大多數男人那樣。如果你想看到成果,你必須讓我決定自己的界線。」

那天晚上,蜜雪兒沮喪地嘆氣,離開我身邊。我了解她想保護這些女人,她真誠地渴望讓她們每個人都不再受虐。然而,我知道如何在性工作者的世界裡行事,你永遠無法在這種世界裡畫出清楚的界線。自此之後,我們都同意讓我自己掌握「界線」。

這趟旅程,我們協議各別住在不同的樓層。如果有人問起,我會說蜜雪兒是我表姊或工作伙伴,我們一起做兒童慈善工作,來這裡是為了公事。

一進我房間,娜奧米就迅速脫掉胸罩和內褲,而我則努力解釋為何無法和她親熱。「你真的很迷人。」我告訴她:「我真的喜歡你,可是我在故鄉有女朋友。」我說出這些話時,我立刻了解這聽起來有多荒謬,不僅因為這種謊言是陳腔濫調,而且我最後一任女朋友才剛離開我、投入別人的懷抱,她說她沒辦法不去想我從事的工作。

實情是:我單身,而且深深受這女人吸引。

她噘起雙唇,冷冷地凝視我的眼睛。「你女朋友不在這裡。」她實事求是地說,同時開始脫我的襯衫。

我努力不去看她那無瑕的肌膚、棕色的捲髮、及線條完美的手臂,專心思考如何在自己不洩底的前提下讓她信任我。我讓她脫掉我的T恤和拳擊短褲。

「娜奧米,」我再度嘗試:「我真的很喜歡你,可是我有點迷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請讓我們單純地抱在一起睡覺。」

她再度露出被逗樂了的表情。「好,亞倫。不過,明天你要和我狂歡。」

「就這麼說定了。」

我們爬到床上,身體交纏在一起。她開始跟我說她的生命故事,怎樣在十四歲時從哥倫比亞被販運到這裡,清償她的債務,然後升上經理的位置。「因為我有一百萬個情人,」她凝視著我:「雖然他們沒一個好東西。」

她再度湊過來吻我,我立刻感覺到自己亢奮起來。娜奧米扭動身子靠近我,我緊緊抱住她的肩膀,把手指放到她唇上,叫她冷靜下來。然後,我強迫她的身體保持不動。她不斷努力反抗我,但是,我只是緊緊擁抱她,假裝睡著了。很快地,她也沉沉睡去了。

我試著單純地享受與這細膩、有魅力的女人親密共處,然而,我的身體在和我的大腦奮戰——為了不去撫摸這女子而備受折磨,為了需要我們幫助的兒童,也為了蜜雪兒可能會突然跑進來撞見這景象、誤解一切。

感謝上帝,我想我終於能打個盹了。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