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名人推薦 (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706 洪執行長更正訊息.jpg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5x255.jpg

不再有下一個酒駕犧牲者
/ 柯文哲 專文推薦 (臺北市市長、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創辦人)

打開記憶,時間回到2013年五月的夜晚……

星期二晚上十一點,我還在辦公室改作業。總機轉來警局之電話,我負責的創傷醫學部曾御慈醫師因車禍被送進亞東醫院,情況危急。警方尚未聯絡到家屬,所以先通知臺大醫院。我衝出醫院搭上計程車趕到亞東醫院,嚴重頭部外傷深度昏迷,已經插管,右手右大腿骨折。電腦斷層顯示:嚴重腦挫傷併瀰漫性腦水腫、後腹腔出血。因血壓持續不穩,只好直接推進手術室進行手術止血……。開到一半時,我看到螢幕上的腦壓數值已超過70mmHg,心裡一沉,知道腦壓太高、大勢已去了。望著手術室內搶救你的醫師、護理師,手術台上躺著的你連腹部傷口都還開著。我只能在心裡說:孩子,原諒我,老師盡力了,但是我沒能把你救回來。

曾御慈醫師,32歲,臺大醫院急診後送病房主治醫師,照顧臺大醫院傷病最嚴重的病人。她是感染科醫師,也負責愛滋病人的長期照護。在這個自私功利的社會中,一個願意奉獻自己去照護社會最弱勢病人的好醫師,在過馬路時,被一個酒駕闖紅燈的人撞死!

對肇事者再多的責難又有何用,也挽不回她的生命。

但是我們還要讓這種悲劇繼續發生嗎?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酒駕肇事不同於一般交通事故,酒駕肇事者因受酒精影響,判斷力及行動力都不正常,常是踩著油門往前衝,每每波及無辜,一場酒駕肇事,往往造成至少兩個家庭的破碎,不僅傷害無辜的人,肇事者本身也要面臨法律制裁和財務之賠償。

我認為酒駕防制,一定要用國家、政府的力量來根本解決酒駕問題。

本市在2015年7月成立跨局處酒駕防制專案小組,採三級預防架構,除加強查緝,抑制市民酒駕行為外,更希望建立「酒/駕分離」之社會規範,要喝酒就不要開車,以杜絕酒駕之發生。目前各局處通力合作,透過公部門橫向合作、與民間部門策略結盟,提升台北市民反酒駕意識。我們的經驗是:

一、初級預防:整合觀傳局、交通局、教育局、勞動局、民政局、社會局等單位,透過捷運燈箱、公車廣告、媒體報導等,經常性宣導反酒駕,並辦理校園、社區鄰里及團體宣導活動,增加市民對於酒駕防制之重視,進而提升市民反酒駕意識。

二、次級預防:透過財政局、市場處、商業處、衛生局、勞動局等相關單位,在特定場所、對特定對象進行酒駕防制倡議(如:針對餐廳及賣酒業者舉辦販酒飲酒安全課程、鼓勵餐廳提供代客叫車服務及酒後代駕資訊、推廣酒後代理駕駛服務、將酒駕防制納入工地勞動檢查項目等),並加強酒駕肇事路段之酒測臨檢,以降低酒駕發生率。

三、三級預防:對於酒駕者辦理酒駕防制講習;市立聯醫松德院區啟動酒駕公共危險罪服刑者介入計畫,針對酒駕肇事之酒癮患者提供諮商、醫療及戒斷服務。另協調地檢署發派酒駕累犯至殯儀館易服勞動役,以降低酒駕再犯率。

另外本府於2016年7月完成具體修法建議及說帖,向立法院建議修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相關規定,將酒後不得駕車的行政義務範圍擴及「共同搭車者」,透過法令賦予搭車者行政義務,讓其勸阻酒後駕車之行為或拒絕搭車,以遏止酒駕之不良風氣。

雖然政府已經提高酒駕肇事的刑責,仍需有完整的事前防範措施與徹底建立喝酒不開車的風氣,才有可能真正達到防止酒駕,這是要長期的努力。

我認為,警政署應該逐月公布各縣市酒駕傷亡的統計報表,加強各縣市政府努力處理酒駕問題。

酒駕零容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在每一個酒駕事件裡,傷亡者與悔恨的肇事者都是無盡的悲劇。這一本美國酒駕防制運動百年史中文翻譯本的出版,希望從別的國家的經驗裡,找到讓台灣可以更好的方法。
希望有一天,不再有下一個酒駕犧牲者了……


undefined

《酒杯裡的謀殺:從飲酒文化到反酒駕運動的百年發展史》
作者:拜仁.勒那Barron H. Lerner
總審定者:臺大醫院 林子忻 醫師

酒駕受害者不憤怒嗎?媒體輿論不撻伐嗎?
為什麼反酒駕成效卻有限,我們又該往哪裡走…


柯文哲、陳為堅、陳敏香、黃俊雄
──專文推薦

王幼玲、王俊傑、呂建德、林向愷、林子忻、林 達、林睿傑、紀惠容、洪美華、范有偉、高志明、袁國慶、許立民、許以霖、許宏志、許章賢、陳曼麗、陳藹玲、陳忠鏗、陳喬琪、陳亮妤、陳昭宏、張書森、黃國昌、黃名琪、黃政勳、黃俊美、葉毓蘭、詹鼎正、楊志良、蔡素貞、蔡宏斌、謝界田、簡立建  ──諸多醫學相關讀書會 熱烈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s://goo.gl/pYkjGg  🍀博客來 https://goo.gl/OAAhb1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4114.jpg

湯瑪斯.摩爾是十六世紀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一生堅持遵從聖經教導與教會訓導,本是英王亨利八世器重的大臣,卻因對英王離婚再婚的見解產生分歧,而遭受殺害。他曾擔任許多重要官職,地位也日漸攀升,但對於自己的名譽和頭銜並沒有把持不放,而是讓真理之光凌駕於一切之上:「你們的話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竇福音5章37節)

湯瑪斯.摩爾不願看見基督宗教教義被人心的貪婪、私慾而扭曲,極富理性又有正義感的他,在內心良知的引導下,不願盲目地服從國王無理的要求,拒絕簽字並辭去了官職,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君王是在天上而非在地上,絕不屈服於腐敗國王的淫威而堅持真理原則,誠如聖經載:「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竇福音16章26節)以堅定的信念走進大牢。

被囚禁的湯瑪斯.摩爾,在獄中默想基督受難前夕,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所經歷的恐懼憂愁,甚至要求天父免除這場大難,但最後基督還是以順服的心戰勝憂苦的靈。同樣,湯瑪斯.摩爾也效仿耶穌的精神,在死亡當前,卻不因人性的軟弱而有所退縮,因為他知道忍受短暫痛苦,就能進入永恆的光榮,何樂而不為?他深信聖經的話:「你們不要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更要害怕那能使靈魂和肉身陷於地獄中的。」(瑪竇福音10章28節)可見靈魂的純潔遠比那會腐朽的身軀更為可貴。

這本靈修手記,是湯瑪斯.摩爾留給世人的最後一份禮物,翻開書頁,你將會發現箇中的寶貴之處,願他持守真理、追求公義的堅強、勇敢與忍耐,成為世人的典範。



undefined
《基督的憂傷》
作者:湯瑪斯・摩爾


烏托邦作者湯瑪斯・摩爾被囚倫敦塔,即將走向生命終點之際,
全心默想基督的受難,寫下這本敬虔的靈修筆記。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興大歷史系教授 周樑楷
輔大宗教學系教授 陳德光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                、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 劉振忠
──鄭重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goo.gl/CRIVJt    🍀博客來 goo.gl/rXr6ef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nner01.jpg
好一本入門之書 / 劉清虔專文推薦
(本文作者為牧師、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猶太人:聖經的民族
   猶太人被稱為是「書的民族」。若是將之理解為「喜歡閱讀」的民族,是正確的,因為,猶太人在3000年前就沒有文盲,即使曾亡國超過2500年,他們的語言、文字仍被完整保留。然而,若要更精準地說,所謂「書的民族」指的是「一本書的民族」,而這一本書就是《妥拉》(Torah),又叫做「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
    猶太人就是遵照聖經來生活的一群人,因為不管是什麼人,只要願意信奉猶太教、遵奉聖經教訓的人,都可以成為猶太人。猶太人的優秀舉世聞名,但若想要知道猶太人為什麼優秀,則必須透過聖經才有可能明白其中的奧秘。基督宗教自猶太教出,吸納原本的希伯來聖經39卷,作為「舊約全書」,再增補耶穌基督之後的經典27卷,作為「新約全書」。從而組合成今日我們所通稱的聖經(Holy Bible)。

◆聖經:上帝與人的故事
    要想透徹瞭解聖經,委實不易,因為,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但若想對聖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不是不可能。我們可以這樣說:聖經就是一部故事書。在這一部書裡充滿了故事,而且都是能抓住人心、引人入勝的故事。在西方,聖經故事是伴隨許多人成長的床邊故事,也是在課堂、在教堂裡一再傳誦的故事。這是因為:
 1.聖經故事就是上帝的故事,上帝如何創造世界並參與在世界歷史之中。
  2.聖經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人類祖先如何在大地上生活、犯罪、受苦並奮鬥。
  3.聖經故事講的是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故事,在人的順服與悖逆之間,有親密也有疏離。
  4.聖經故事是要使閱讀者更認識上帝,進而對上帝有更深的敬畏。
  5.聖經故事為我們提出合上帝心意的榜樣,也提醒我們不要重蹈惡者的覆轍。
  6.聖經故事是沒有絲毫隱瞞的生活記載,及於人生命的全部。
 聖經的故事是有信息的,故事中的人物刻畫、情節鋪陳自有其高妙之處,但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後的信息。故事的真正意義是在陳述基督教的核心要旨。

◆基督教:上帝說話、人聽話
  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如果有人問我:「基督教是什麼?其核心要旨為何?」我會如此回答他:基督教就是「上帝說話,人聽話」。起初,上帝說話,祂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世界。祂造了人以後,也對人說話,但亞當不聽話以致犯罪,使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斷絕。挪亞的時代,不聽話的人都被毀滅了。〈創世記〉爾後,上帝再說話,命摩西訂律法,〈出埃及記〉百姓卻不遵守,於是,不聽話的人都死在曠野(民數記)。
  上帝為祂的選民訂下了「聽話則蒙福、不聽話則搆禍」的法則。〈申命記〉但到迦南地的百姓既不遵守誡命,於是就飽受外族的欺凌。〈士師記〉當國王被立,先知亦被立;當百姓與君王犯錯,上帝就差先知來提醒,只是他們不聽,並且殺害先知。〈列王記〉於是,國家滅亡並有四百年之久上帝不說話了。聖經故事告訴我們,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所遭遇的所有災難包括戰爭、飢荒、瘟疫等,都來自他們不聽上帝的話。
  然而,上帝對人的愛依舊濃烈;爾後及至時候滿足,上帝的話語成為人親自來到世界(道成了肉身),就是耶穌基督,祂死在十字架上,救贖了人並使人與上帝的關係復合。〈福音書〉祂亦要求人要愛祂並遵守祂的誡命,最後,在世界的了,上帝將用祂的話語審判全地(啟示錄)。
  這就是聖經故事所欲傳達的信息,亦是基督信仰的微言大義。

◆聖經故事圖解:好一本入門之書
  我不隨便推薦一本書,除非那一本書能打動我的心。這一本《聖經故事圖解》是一位日本作者向一般讀者講述聖經故事的書,他想要說明的是:聖經並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而是貼切的與我們的生活世界相關。作者從創世記開始,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除一一講述外,並解答讀者可能會有的疑惑。
  作者透過故事,許多與聖經、猶太人、現代世界有關的常識紛紛躍然紙上。每一章最後的小百科,更讓人覺得有趣。身為牧師,審視過全書,我發現作者對教義的理解是正確的;身為教授,閱讀過全書,我發現作者在故事的詮釋與運用上是恰當的。而一張張的圖,更有助於讀者對聖經的認識。
  這一本《聖經故事圖解》,有一點文學、有一點歷史、有一點百科、有一點護教。一般讀者讀來,不會覺得枯燥;基督徒讀來,甚至會豁然開朗。本書最好的閱讀方式就是,將聖經文本與本書對照,兩本參照閱讀,這樣將會更加紮實。

◆千古奇書:聖經
  本書雖是寫給日本人讀的,但是,身為華人,我們也應當仔細思量。當華人文化走過漢唐盛世之時,西方的洋人還在茹毛飲血,但是經過基督教予以千年教化之後,如今已是先進國家。現代民主思想的根源在西方、現代科學文明的精神在西方、現代文化生活的價值還是在西方。而西方文明的核心便是「基督教」,甚至包括我現在任教的科系「社會工作」也是從基督教會的慈善工作發展而來的。
  基督教是獨尊聖經的宗教,而一本聖經竟在數千年的歲月裡,造就出如此繽紛燦爛的世界。聖經可以說是一本道德之書、一本智慧之書、一本歷史之書、一本人生指引之書、一本生命塑造之書。建議您,在讀完《聖經故事圖解》之後,能捧起《聖經》這一本千古奇書,您的人生境界將會有一番新的提昇。

精彩內文試閱

67-page-001.jpg

70-page-001.jpg

93-page-001.jpg

99-page-001.jpg

◎ 強力推薦 ◎

undefined

《圖解聖經故事》
作者:中村芳子


日本Amazon讀者熱烈推薦
閱讀聖經也可以是一段輕鬆愉快的享受知識之旅


知名部落客、書評家 昆布
牧師、美和科技大學副教授 劉清虔   ──專文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goo.gl/qs73Lr    🍀博客來 goo.gl/HfrOZM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790-250-2.jpg
這個世代需要這樣的聲音!         
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顧其芸 專文推薦

當成癮的轄制如海浪般襲擊整個社會,家庭、校園無一倖免。在各地幾乎都可以看到受各種成癮綑綁的年輕人,然而我們卻也看到上帝揀選一位母親,為這個世代受上癮綑綁的家庭帶來安慰與希望,更特別的是她竟然找到出路,並且提出方法。

由於新生命小組教會長期牧養關懷許多年輕人。深切知道當今世代許多年輕人被各種上癮綑綁,因此四年前透過出版社知道有這麼一本《上癮的真相》上市時,立刻邀請作者到教會分享,成為第一個在台灣邀請倩倩傳道分享的教會。當時引起教會界極大的迴響,竟然還有檢察官、學校教官、家長會長……等人,第一次走進新生命參加聚會。

後來知道《上癮的真相》榮登暢銷書排行榜,許多家長也因為這本書而接受主,非常為她感恩。倩倩傳道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講道,將聖經真理融入實際生活之中,加上她曾經是廣告人的獨特講道風格,深深吸引我們教會的年輕人。由於她長期旅居美國,當時台灣教會對她十分陌生,我還特別將她引薦給其他教會,讓更多的教會得著幫助,藉此喚起眾教會對現今世代議題的重視。

倩倩傳道最特別的地方,是不僅分享她個人的見證,還提供方法及解決之道。這是非常特別的,我們經常在教會聽到家屬受苦或浪子回頭的見證,但她並不僅止於苦難,而是將自己的苦難甚至羞辱成為祝福別人的工具,將國外戒癮的理論融入華人特有的文化,加上輔導許多個案的經驗,寫成這本《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倩倩傳道從事廣告創意工作超過二十年,文筆十分流暢,因此她可以將原本生硬的戒癮理論融會成淺顯易讀、適合華人閱讀的著作。她的著作更被教會以外的團體接納,經常受邀到政府機構演講,藉著演講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

從受苦的母親到幫助其他家庭的戒癮輔導,其中必定經歷許多艱辛的旅程。據我所知她的兒子狀況不錯,但因為上帝的呼召及對受綑綁靈魂的負擔,敦促她這麼辛苦地完成第二本書《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坊間大部分的輔導書籍都是國外翻譯的著作,但當華人家庭面臨成癮問題,卻摻雜了許多文化的問題如:面子問題、隔代教養等,需要有華人觀點的輔導書籍。

在牧養時經常遇到成癮者及他們的家屬,我們不能因為不瞭解而將他們拒絕在教會門外,而是要關心他們,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他們。正如同書中所言:「上癮是靈魂的墮落,而那卻是耶穌最擅長的。」盼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所有華人家庭必備的工具書,而所有被綑綁的靈魂、被成癮傷害的家屬,當他們走進教會時都能夠得到救贖及醫治,因為耶穌來的目的「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undefined

《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全人關懷心靈輔導手冊》
作者:王倩倩

全球第一!憑本書回函可免費獲得K他命檢驗試劑
如果你曾為了家人、朋友的沉淪而擔憂痛苦,或覺得求助無門,本書將為你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方法,一步步幫助他們邁向康復之路。

王捷拓/高檢署檢察官
倪子鈞(小馬)/知名節目主持人
張俊雄/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長
陳長文/公益律師、教育工作者
梁潔瓊/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黃健庭/台東縣縣長
黃國倫/台灣城市引力協會理事長
劉民和/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顏純左/台南市副市長
顧其芸/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 鄭重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goo.gl/WwFiIY   🍀博客來 goo.gl/JWoM0t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790-250-2.jpg
家長走出來,孩子才能走出來
台南市副市長 顏純左 專文推薦

   接到啟示出版社要我寫一篇有關倩倩的這本《上癮的治療與陪伴》的序言,對於倩倩的用心非常感動,和倩倩的認識是在大約民國101年,當時中西區的仙草里長曾俊仁拿給我一本書《上癮的真相》,他告訴我說:「副市長,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曾里長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從事民主運動並對於基層的工作非常務實,也瞭解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反毒的工作。

    有一天在南科擔任董事長的沈碧蘭小姐打電話跟我說:「王倩倩小姐想跟你認識與見面。」我記得那是在102年十月份,當時我的公務非常繁忙,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跟孩子爬玉山,記得跟倩倩、沈董事長相約是爬玉山那天的中午,在新營民雄餐廳見面,那天早上我多年暈眩舊疾又復發,當天仍先趕了兩個行程並穿了厚的衣服將汗水逼出來,讓暈眩症改善,然後就和沈董事長與倩倩在餐廳見面。見面當中一路相談甚歡,有許多觀點雙方都非常契合,也認為台灣目前的反毒政策出現許多的瓶頸,當天談完之後趕到嘉義去和兒子會合,那是一次痛苦的登山經歷,但我安然度過了。

    對於倩倩的瞭解讓我非常地感動,她的孩子染上了毒癮,倩倩是一位堅強的母親,在孩子染上毒癮過程中,彷彿讓她上了一課,孩子就是她的一本教科書,這本教科書比別人的還厚、還重,每一頁每一個字都是用親情在讀,用親情在經歷,也造成了倩倩不一樣的人生及她在毒品防治方面的貢獻。我自己本身是一位內科醫師,在過去從醫的生涯當中,看到許多毒癮病人,在93年擔任台南縣副縣長的時候,也看到了許多這種現象,94年初當我們目睹台南縣的愛滋病由91年的26個、92年的60個到93年的148個,看到了台灣即將引發毒癮愛滋病的風暴,這個現象代表了毒癮的嚴重性,我們提出了清潔針具及替代療法,成功地抑制毒癮愛滋病的盛行。

    在毒癮事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疾病也不是貧窮,而是人類面對空虛與壓力的窘境,許多人進入毒品世界中,企圖找到解壓之道,而陷入不能回頭的路。吸食毒品是人性的一部分,人類一定會有空虛、壓力及寂寞,面對這些人性的弱點,發展出不同的工具來處理這些困境,我們看到了藝術、運動與許多正常的消遣活動也成就了人類的文明,但有一部分的人必須進入藥品或者毒品的世界當中,所以毒品是這個社會的現象,只是它的危害相當大。台灣目前的反毒政策防治的重點放在學校,但學校老師所面對的是龐雜的教學環境以及那麼多的學生,所以校園的防治工作一向做得不徹底,最主要幾個原因為:
1.
如果發現校園裡面有學生吸毒的現象,老師的輔導工作勢必會增加。
2.
如果這件事情宣揚出去會造成校譽受損,學生數會減少,對於目前少子化的台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萬一學生變少、班級減少,老師超額將會使老師被調出去。
3.
現在的學生非常聰明,都知道吸食毒品幾天之後驗尿是驗不出來的。
4.
許多學生也瞭解許多逃避檢查的工具,例如用假尿的現象。         

  所以,目前在校園裡面的稽查並無法反應出社會的真實面,導致校園的稽查出來數目非常少,但學生吸毒的情形非常地嚴重,我跟倩倩的想法一樣,都認為有幾點現在必須要做的事情:
1.
把檢驗毒品的試劑當成一般的衛生醫療用品,讓家庭可以在藥局裡面購買得到,就像驗孕棒一樣,可以隨時幫自己的孩子驗尿,讓從發生吸食毒品的時間到發現的時間可以縮短,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
預防的工具不只是涵蓋平常的教導,而是引導學生往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走,我在96年的時候曾經用國中正常的孩子與中輟生、援交少年與飛行少年做比較,發現裡面過動症的孩子高達30%,而對照組只有4%,所以如何從過動症孩子著力是一項預防的重要項目,學校要成立技職專班,讓這些讀不了書、無法由看跟聽當中學習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學習工具的強項,讓他在校園裡面不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3.
台灣必須回到管理國中生、高中生參與廟會的情形,國中生、高中生廟會大部分是同儕的相邀,我們看到很多國中生、高中生在參與廟會的過程中嚼食檳榔和抽菸,可能暗中也有吸食毒品的情形,我認為應該讓國中生、高中生參與廟會的學生取得正式的證照,等同是街頭藝人,讓他們從證照當中去學習找到發亮的舞台。
4.
要教導學生家長要如何即早發現染上毒癮的孩子。

    我經常在各學校演講,告訴家長孩子可能染上毒品的五個現象: 

1. 作息時間改變。
2.
開支不正常。
3.
功課一落千丈。
4.
身上聞到一股味道。
5.
不希望你去翻他的書包,不願意你去了解。

   倩倩在這本書中談到許多方面,我個人表示敬佩,我想倩倩是因為有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孩子,所以上帝給她新的使命,是經由她痛苦的經驗才得到的。這本書由孩子的失敗重新出發的心得,我想這本書能夠成為許多家長面對毒品的力量,從預防、處理、面對復發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也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孩子的陰影,唯有家長走出來,孩子才能完全走出來。
 

undefined

《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全人關懷心靈輔導手冊》
作者:王倩倩

全球第一!憑本書回函可免費獲得K他命檢驗試劑
如果你曾為了家人、朋友的沉淪而擔憂痛苦,或覺得求助無門,本書將為你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方法,一步步幫助他們邁向康復之路。

王捷拓/高檢署檢察官
倪子鈞(小馬)/知名節目主持人
張俊雄/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長
陳長文/公益律師、教育工作者
梁潔瓊/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黃健庭/台東縣縣長
黃國倫/台灣城市引力協會理事長
劉民和/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顏純左/台南市副市長
顧其芸/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 鄭重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goo.gl/WwFiIY   🍀博客來 goo.gl/JWoM0t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790-250-2.jpg
戒癮,是戒掉那股心裡的癮
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劉民和牧師 專文推薦

認識
《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全人關懷心靈輔導手冊》作者這些年間,看到她陪伴孩子的用心和依靠神的信心,造就她對上癮者的認知,因著對神的盼望,學習忍耐等候。

人類在犯罪墮落後,就容易陷入上癮的行為。上癮的簡單定義就是:明知道已破壞了個人生活、家庭婚姻生活、工作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等等,還是要去做,就可說是上癮了。

單一治療行為是很難幫助人戒癮的,因為上癮行為會導致「全人」被破壞,即身心靈和社會行為都受影響,這樣的治療康復需要時間、內容與愛心。我曾吸毒上癮十年,一路吸、一路想戒,但總是無法戒掉那股心裡的癮,直到我加入了福音戒毒行列,才真正戒掉。從事幫人戒毒癮四十年期間,更看盡戒毒癮者的生生死死。生生,是指有人信靠了耶穌得生命,並遵守主道過生活,成家立業,事奉上帝。死死,是指有人在戒的過程中,吸毒過量死亡,或自殺結束生命,靈魂永遠死亡,與上帝永遠隔絕。

戒癮的方法很多,不論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環境治療、門診治療、住院治療、居家陪伴的、強制就醫等等,最徹底戒毒癮的是──福音戒毒癮。戒癮不只是教育問題、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生物問題、社會行為問題,更是個生命課題。生命出了問題,就容易被癮捆綁,也不容易戒掉。許多處理癮的問題,多注重在「誘因」上著手,而「原因」鮮少人注重。若沒有診斷出原因,沒辦法對症下藥,結果就會不同。

作者是虔誠的傳道人,秉持基督信仰的理念,深知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故此,她捨命陪伴孩子,寫出此書,有血有淚,值得一看!本書特別對上癮者的家屬帶來盼望,我的母親曾對我說:「孩子我愛你,又愛不下去!不愛你又不行!」真是心如刀割!但如同作者日夜為孩子禱告、等候陪伴,終有一天,神會動工感動孩子。

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福音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對生命的救贖,福音使信的人與神和好、與自己和好、與別人和好,建立正確的關係,成為正當的人,心中有神,目中有人,戒毒癮指日可待。

不只如此,福音還能把心癮戒除。我曾寬恕了要置我於死地的人,並接納他的女兒為乾女兒,這是耶穌基督偉大的愛,主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的禱告,這樣就可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基督的愛何等偉大!推薦此書!

 

undefined

《上癮的治療與陪伴:全人關懷心靈輔導手冊》
作者:王倩倩

全球第一!憑本書回函可免費獲得K他命檢驗試劑
如果你曾為了家人、朋友的沉淪而擔憂痛苦,或覺得求助無門,本書將為你提供實際而有效的方法,一步步幫助他們邁向康復之路。

王捷拓/高檢署檢察官
倪子鈞(小馬)/知名節目主持人
張俊雄/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長
陳長文/公益律師、教育工作者
梁潔瓊/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黃健庭/台東縣縣長
黃國倫/台灣城市引力協會理事長
劉民和/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顏純左/台南市副市長
顧其芸/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 鄭重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goo.gl/WwFiIY   🍀博客來 goo.gl/JWoM0t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spital-840135_1920.jpg

重新回到能夠安詳辭世的世界 /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專文推薦

這是當下台灣最需要的一本書,不管是對每個人,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包括了長期照護臨終醫療與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所提到的課題是我們最好的參考書。

因為日本的文化習俗、社會發展,乃至於個人或家族的生命態度與價值觀,都跟台灣很類似,因此,當日本現在所處超高齡社會所面對的問題,也即將是臺灣未來的挑戰,只是日本花了三十多年才變得這麼老,而台灣從今年起以每年增加百分之一高齡人口的速度,會在十年之內趕上日本,我們只有非常短的時間來因應從制度、軟硬體設施到個人觀念的改變,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這本書的確是場及時雨。

作者以醫師的立場與親身經驗,懇切地訴之以情、說之以理,期盼能改變民眾的價值觀,讓每個即將臨終的長者擁有安詳辭世的尊嚴,而不是被五花大綁,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異常地離開這個世界。

作者很明白地指出,「只要人活著就好」只不過是還健康的人自私的行為而已,他質疑家屬及醫療人員把自己不想遭受的待遇,用在無法開口的老人家身上,這究竟是為了誰呢?

日本媒體這些年來常常報導的「年金寄生蟲」,其實多年來在台灣也成為隱而不宣的秘密,尤其那些軍公教退休的高齡長者,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全身插滿管子躺在醫院或安養院裡,痛苦又毫無生活品質,真的是生不如死,但是為了那七、八萬或者十來萬的終生俸,子女「捨不得」讓父母好好安息。

現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不管是葉克膜或人工呼吸器,的確可以讓人死不了,無論如何至少能夠維持著呼吸心跳,但是對於臨終高齡的長者而言,這些所謂的「延命醫療」其實不是在延長生命,而是拖長了死亡的痛苦過程。自古以來,我們最狠的詛咒是罵人不得好死,但是,為何有這麼多子女忍心讓自己的父母不得好死呢?


goodbye-kingstone-925x255.jpg


作者也從醫學角度詳細描述了一個人最理想的死亡的過程,其中特別強調人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進食,在身體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安詳辭世,因此他非常反對臨終前的胃造口接管餵食、甚至靜脈注射點滴,因為這只會增加身體的痛苦與延長死亡。

現代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大約始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前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在家過世,但是這幾十年來,幾乎所有人都是在醫院死亡。甚至現在的死亡診斷已無法接受自然死亡這樣的觀念,換句話說,現代人已經沒有權利享受「無疾而終」這種人間最大的福分,醫療體系無論如何都要為每一個人安上一種死亡病因才甘願。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希望藉由這本書重新審視臨終醫療體制,讓我們每個人,以及我們的社會,得以回到那個擁有安詳辭世權利的世界。

undefined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欧米に寝たきり老人はいない
作者:
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醫師   宮本顯二, 宮本禮子

我們希望擁有安詳辭世的尊嚴,而不是被五花大綁,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異常地離開這個世界。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豐富呈現亞洲與歐美國家案例,你會知道,我們真的有另一種臨終的選擇。

田麗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陳秀丹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炳仁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
黃 軒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孫 越 終身志工 ──誠摯呼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s://goo.gl/cZpeHK 🍀博客來
https://goo.gl/a4kJL8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340.JPG
讓台灣成為真正病有所安、老有所終的美麗島 /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陳炳仁 專文推薦

試著想像,自己只有兩三年可以活,您想要怎麼被對待? 如果即將告別人世的換成是您的親人,您又想要怎麼對待他/她?更甚者,如果這位親人已經不能行走、忘記自己是誰,您為親人的選擇,又會有什麼改變嗎?

這些問題,曾身為失智病人家屬的我,一直到自己因此出國進修、罹病爺爺過世後,我才逐漸有所領悟,那是二○一○年的夏天,台灣在前一年通過非癌症病人可以接受健保的安寧緩和療護服務,但即使我有相關著專業訓練背景、也熟悉許多服務資源,在親身經歷自己爺爺生命末期照顧的過程裡,彼時台灣的醫療現場仍沒有充足的失智症安寧照護服務。

在我每天的醫院臨床工作中,偶爾會看到「一個病房,兩個世界」,一席圍簾的兩側,同樣是重度失智且大部分時間臥床坐輪椅的病人因急性問題住院,但兩人的表情愉悅與肢體緊繃程度天壤之別,其中一邊有親人在講話給病人聽的同時由口慢慢地餵食,病人邊微笑邊捏握著掌中手工製的布球,另一邊則是由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的看護熟練地用鼻胃管灌食,病人手上卻套著網球拍狀的保護套約束著,只為了防範病人不注意自拔灌食管。

每當回想參訪英國、丹麥、荷蘭、澳洲的醫療與長照機構時的經驗,正如本書兩位日本夫妻檔醫師所描述的,那種同樣活在地球、卻身處「兩個世界」的感受更為強烈。本書討論甚多高齡者、失智患者在嚴重失能、認知退化至生活無法自理、甚至臥床時,是否要施予人工營養水分(包括插鼻胃管、腹部腸胃造廔管灌食、打點滴)?感染時是否一定要住院不斷使用更後線的抗生素治療?在歐美與亞洲族群的想法、社會氛圍、醫療服務制度的設計,有著巨大的落差。

回國後致力於推廣宣導失智症與衰弱老人的緩和醫療照護知能的我,看到這本書將日本近十幾年高齡者失能失智至臨終的醫療照護過程所面對的困境與省思整理出來,並蒐集歐美澳等國的對照,便有種共感同在、巧逢知音的強烈激動,希望可以讓更多讀者知曉這些現況並帶來轉變的契機。二戰之後世界許多國家在法律、行政制度中服膺著生命絕對保護原則,台灣與日本醫療現場大部分承襲著這種延命至上的信念,加上醫病關係偏向醫療專業人員父權主義(paternalism)、華人文化中以家族倫理而非個人意志為重的傳統,至今醫療人員與家屬時常還是主導醫療照護決策的角色。然而,過去我們習以為常各種延命醫療介入後,所換來生命長度的增長,卻可能沒有看重其中病人自主意願、主體的感受與生活品質的評估,更甚者,如作者所言,現代醫療難道可以不尊重高齡者的自主性,以及在漫長人生中構築累積而成的生死觀,取而代之替他們改變生命暮年時的軌跡與面貌嗎?

反觀歐美澳國家,民眾個人不會單純陷入「長壽」的年歲迷思,重點擺在追求擁有豐富且有自主尊嚴的健康餘命,而不是失能臥床的苟延殘喘,整個社會氣氛、醫療照護服務、法規制度更設法用積極的作為與措施,承受一定的風險(跌倒、走失、生命自然縮短)來實現人身基本的自由與尊嚴。而且說到底,最長壽的日本民族平均壽命,並沒有比上述歐洲先進國家高多少。

goodbye-kingstone-925x255.jpg

我們不應該以年歲已高而有治療歧視,也就是不能剝奪生活活動、器官機能都還很好的高齡者奮力一搏的機會,但也不該對高齡者有著如同一般成年人罹病的相同期待、甚至讓一知半解或只顧生理數據卻忘了整體功能的思考,蒙蔽了符合倫理的醫療決策。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領悟,「死亡並非醫師的最大敵人,活著並非病人必然的最佳利益」,與其拚盡全力避免死亡的到來,不如把握機會思考自己怎樣才算真正「活著」!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逼近日本,面對高齡社會醫療照護的挑戰中,我國相較日本在法制面與醫療服務面仍有幾處領先,首先,台灣在二○○○年通過亞洲首部自然死法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末期病人有拒絕心肺復甦術與維生醫療的權利,日本因為沒有相同性質的法律,醫師因此害怕法律糾紛,更不敢根據倫理判斷進行不予或撤除維生醫療措施,而沿用防禦性醫療。再者,日本醫療保險中的安寧緩和療護沒有涵蓋癌症與愛滋病之外的非癌疾病病人,所以醫療人員對失智症、器官衰竭或衰弱老人的生命軌跡、末期存活預估與安寧療護提供的時機與服務操作較不熟悉,反觀台灣健保從二○○九年通過非癌症病人之安寧療護服務給付後,各醫療院所執行的知能亦逐漸成長。

二○一六年初公布、三年後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更是亞洲另一項創舉,讓醫療照護體系提供病人預前醫療照護諮詢有了法定的規範,並讓病人的預立醫療決定在末期之外的極重度失智、不可逆的昏迷、植物人等狀況得以生效以拒絕維生醫療,並留有中央主管機關未來將更多疾病狀態入法的空間,未來推廣與執行若逐步落實,可以讓國人的生命在失智失能後的軌跡與面貌,更有品質與尊嚴。

日本在生命晚期醫療照護的困境及醫院醫療支出透支導致系統崩壞而轉向社區在宅醫療照護連攜的殷鑑不遠,小英政府的長照二.○計畫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更應強化高齡者的生命教育、活力老化,鼓勵其預立醫療決定,並著墨於醫療與照護的整合與接軌,以社區化、連續性的健康促進與醫療照護,打造台灣成為真正病有所安、老有所終的美麗島。

附註:本人與國內跨領域實務專家共同完成的衛生福利部〈失智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指引〉剛於二○一六年十月底出版,全文可連結以下網址下載:http://goo.gl/byhQMP

undefined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欧米に寝たきり老人はいない
作者:
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醫師   宮本顯二, 宮本禮子

我們希望擁有安詳辭世的尊嚴,而不是被五花大綁,全身插滿管子,痛苦異常地離開這個世界。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豐富呈現亞洲與歐美國家案例,你會知道,我們真的有另一種臨終的選擇。

田麗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陳秀丹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炳仁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
黃 軒 台中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孫 越 終身志工 ──誠摯呼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s://goo.gl/cZpeHK 🍀博客來
https://goo.gl/a4kJL8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話



>>> 不「依樣」的路,不一樣的信仰曾昌發 推薦(本文作者為台南神學院教授
拜現代科技之賜,當我接到出版社的來信要我寫序時,我正在從舊金山前往阿根廷的中途站──休士頓機場,從師母的手機連上機場的Wi-Fi收到的。我們斟酌教學、講道、專講的忙碌,可能力不從心;但能趁空檔讀本好書,實在難得,就欣然答應了。

寫序者最大的享受就是「先睹為快」,但讀這本書,卻絕對不僅如此。因為作者不斷跨越聖經的背景與今日實況的方法,讓讀者讀來充滿現代感,也一再從聖經的原初意義出發,坦率、真誠地對現今信仰的許多框架提出批判,雖然令人臉紅,卻一針見血、淋漓盡致,帶來一種跨時代的洞見和衝擊。他刺激了讀者的信仰神經,也讓基督徒回歸聖經,喚醒生命的熱情。

傑弗森雖然說他不是神學研究者、心理諮商師或神職人員,但他對聖經和信仰卻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對我們這些從事聖經研究、教學的學習者而言,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下很深的功夫博覽群籍。不同的是,他以切身的經驗,用無比的熱情,把聖經裡歷久彌新的精義提出,並親身經驗,因此找回信仰的動力和生之勇氣。他確實做到了。讀者若願意循著作者追隨耶穌和學習聖經的路徑前行,也會看見公元一世紀耶穌的真實面貌,讀出聖經活潑有力的精義,並活出上帝的形象。

作者學習聖經的「路徑」,他所使用的是跨越公元一世紀情境與今日實況,兩者不斷展開對話、衝擊的方法。我們可稱之為「互為實況解讀法」
(Inter-contextual Reading of Bible);而這正是台南神學院經常運用的聖經詮釋法。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和學生盡一切努力嘗試回到公元一世紀的實況中來理解耶穌、保羅和其他作者,企圖體會公元一世紀讀者的感動,把握新約經文的原意;並回到今日實況中,與此時此地(
Here and Now)的現況對話、辯證、角力,誠如Paul Ricoeur所說:「解讀是與文本的掙扎。」【注1】目的在尋找今日實存的意義。這種聖經詮釋方法是根據黃彰輝牧師所提出「實況化神學」的原則來詮釋的,目的是要讓聖經向現代人說話,讓天國在人間實現,並落實在我們與神、與人、與受造界的關係中。

作者以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生命經驗,不斷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以真實、敏銳和振奮的筆調使聖經的「真義」在現代的美國活出來,並引起廣大的迴響和共鳴。我做為台灣的讀者也感同身受,獲益良多,因此鄭重地推薦本書給「渴望此生不再一樣」的信仰朝聖者。

【注
1Paul Ricoeur, “World of the Text, World of the Reader,” in A Ricoeur Reader: Reflection and Imagination. Ed. Mario J. Valdés. (New York: Harcester Wheatsheaf, 1991),494.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
It’s Not What You Think: Why Christianity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Going to Heaven When You Die
作者: 傑弗森.貝斯齊


新世代信仰代言人.蟬聯台灣基督教類暢銷榜第一名!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熱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goo.gl/a4Kl68 🍀博客來 http://goo.gl/lD2Pvx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繼《信仰的未來》一書之後,啟示出版社又推出哈維・考克斯教授的經典作品《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真是可喜可賀!我在前書的推薦文中提到:「幾年前剛從哈佛大學神學院退休的哈維・考克斯教授可說是對當代基督教的觀察、研究、論述最精確且深入的學者。從最早的《世俗之城》,到《解放神學家波夫的被壓制》、《天上之火》、《基督宗教》以及《信仰的未來》,一路走來,他忠實且細膩地描述帶有理性除魅特質的世俗化潮流、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運動、席捲全球的靈恩運動,以及當代基督宗教本質的變化,真是精彩、迷人。」在這本深入人心的新書裡,考克斯將要再度激發讀者們豐富的閱讀思考和道德想像。

開課緣起
在本書的前言裡,考克斯自問道:為何是耶穌與哈佛?特別是在任何以「耶穌」為名的課程已經從哈佛缺席七十年之後?原來,哈佛大學部要增設有關「道德判斷」的課程,因而有同事建議他開一門有關耶穌的課。不久,他發覺,有越來越多人相信耶穌確實可以幫助他們作出道德抉擇。但要如何做呢?他發現,這絕非所謂的自問「若是耶穌會怎麼做」(WWJD)就能達成的。

因此,經過數年的開課經驗,他終於找到答案,這也成為本書的意義所在:試圖「尋找現代的耶穌」,也就是說,耶穌如何能對現代人產生意義?考克斯確信,儘管「歷史的耶穌」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超越古人耶穌,並獲取他的現代教訓。對考克斯而言,要超越時空掌握耶穌,他的拉比教導風格就是答案,因為他「不准人們逃避自己做決定的責任,反而要人們深思,繼而培養、拓展道德見解」。此外,耶穌大半仰賴故事、範例,而非戒律、原則,這是最好的方法。


敘事傳統
接下來,考克斯再度自問:道德真的無法教嗎?他如此回覆:「答案都在故事裡。」訴諸猶太拉比說故事的傳統,也就是今天學界所稱的「敘事的力量」,他指出:故事能引導我們進入「他者」的世界和眼光中,創造共通的道德觀,無論這個「他者」是遭人鄙視的羅馬百夫長、貪得無饜的稅吏,或是正在鎮上井邊打水、聲名狼藉的撒馬利亞婦人。

讓我引述他自己的話:「故事能引導個人、團體銜接人生的重要變數(痛苦、死亡、命運、意義、價值),因此可以指引出最基本的走向與方位。宗教故事無法以歷史或科學研究證明孰是孰非。只要無法引導讀者認識人生的終極層面,這些故事便不再具有真實性。在堅持區分客觀與主觀、事實與價值、散文與詩作的時代,宗教故事可能就會變得難以理解,然而要了解何謂真正的人性,就不能沒有這些故事,所以我很難想像沒有宗教故事的社會。」

本書內容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關於耶穌的故事」。在此,考克斯將古老的故事與現代人的處境密切連結,並嘗試賦予新意:有趣的是,不管是耶穌的族譜、母親馬利亞、兩個父親(神性與人性)、跨越族群界線的賢士、耶穌受魔鬼試探,甚至他的出場現身與政治宣告,作者都能生動有趣地帶出「嗆辣」的現代意涵。

第二部分則是進入「耶穌講述的故事」。考克斯認為,「登山寶訓」直指羅馬帝國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對「帝國霸權」的挑戰;「光和鹽」則是針對「基督教王國」的批判,象徵著一種不合作主義的抵抗運動。接著,他分析了耶穌所提倡的簡樸生活價值觀,他的教導方式中帶有激發人「頓悟」的禪宗風格,以及令人產生「不解」及「另類思考」的比喻,最後探討耶穌的醫治力量與末日想像,引人深思。

第三部分為「其餘和耶穌有關的故事」,其實同樣精彩。其中,「改變形象」引發宗教多元化的討論,「進入耶路撒冷」則指明耶穌以「街頭戲劇」的方式來嘲諷羅馬帝政,並嘗試點出「彌賽亞」的意涵,是一種充滿戲劇性的政治象徵手法。接下來,作者探討「耶穌受審」是否一場鬧劇?審判官彼拉多又象徵何等人物?耶穌的死和現代人的苦難有何關係?刑求與人權的關係?情感與理智在道德抉擇中扮演的角色?而當耶穌論及周遭的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時,不但指明當代道德議題的複雜性,更讓人思考「非做不可」及「為所當為」之間的分野,進而指向「寬恕」的課題。考克斯更從耶穌哭喊「被上帝離棄」的意涵,切入當代殉道者潘霍華的故事,進而探討當代「神聖」與「世俗化」的議題,也就是「除魅」及「復魅」的交互關係及進展,引人入勝。

在最後兩章裡,考克斯大膽地詮釋了「復活」與「基督復臨」的故事,並帶出豐富多元的現代討論,且以但丁的詩句「如同宇宙的笑聲」作為結語。確實,看到考克斯帶著哈佛學生們激烈的討論與腦力激盪後,上帝終於可以開懷大笑!

我深信,耶穌到哈佛走上這一遭,激發了現代人的豐富想像與道德良知,當讀者們認真閱讀完本書時,想必也可滿足地開懷大笑一番!
         

undefined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作者: 哈維.考克斯 Harvey Cox

現代社會的犯罪與弊案中,有不少出身名校的精英份子牽涉在內,
哈佛校方決定開設一門道德判斷課,沒想到竟然爆冷門,甚至連外交官風靡而來,
本書引薦汲取耶穌的故事與智慧,折服了現代眾人。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大哲學系教授 孫效智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鄭重推薦


讀書花園 🌸 https://goo.gl/ngnmnP   博客來 🍀 https://goo.gl/ZozFvi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5x255.jpg
我寫不出玫瑰的味道/陳南州 推薦《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有些事的抉擇並不容易,再加上時間因素,使得抉擇更為困難。有些人拖延抉擇,甚至不想作抉擇,其實這也是一種抉擇,就是決定自己不作抉擇,讓事情由他人或環境決定。倫理道德抉擇就是前述不易抉擇之事項中的一項,它一直是世人生活中的一個難題,古代如此,現今也如此;西方這樣,東方也這樣。

中國古書《孟子》〈離婁篇上〉十七章有這麼一則記載:「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根據孟子和淳于髡的對話,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文、常規,並非固定不變;在某種情境下,持守常規,反而失去常規、禮文所要呈現或維護的仁心或愛德,而淪為禽獸。可是,甚麼情境下人們應該採取權變?哪種權宜措施才是合宜?西方倫理學家約瑟夫.弗萊徹(Joseph Fletcher)於一九六○年代提出情境倫理學(situational ethics)引起很多的爭論,焦點之一就是規範與情境之間的緊張性和其所引發的難題。倫理道德抉擇之所以會成為人的難題,追根究柢來說,它是「我要作怎樣的人」的挑戰。

考克斯教授的《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有一個附題: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直譯是「在今日作倫理道德抉擇」)。很顯然,考克斯教授想把耶穌帶到哈佛大學,藉著一門課程和這本書,介紹耶穌的倫理教導,激發人們思考真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抉擇。我們心中或許質疑,儘管耶穌可能是世人公認的偉大倫理教師,但是,一位兩千年前的倫理教師對於今日世人面對的一些倫理困境,如,因著生命科技所帶出來的生命倫理問題,或是科技工業所帶動之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問題,耶穌能給我們甚麼指引嗎?

考克斯教授當然也會覺察這一問題,他說,「跨過耶穌與我們之間的深淵並非毫無可能,秘訣就在於找到說故事的拉比,找到故事和我們的想像力之間的關聯。只要綜合這兩個要素,耶穌就能活在這個時代,也能喚醒現代沉睡的道德意識。」換句話說,銜接古代的耶穌和今日的我們的關鍵,在於明白耶穌是位說故事的拉比。考克斯指出,耶穌對倫理道德的教導,「大半仰賴故事、範例,而非戒律、原則」。他也引用猶太哲學家伊蒂絲.衛斯高洛格的觀點指出,「儘管倫理原則與道德理論非常重要,卻都無法激勵任何人。驅使人們付諸行動的是故事、敘述文、在某些情勢下應該選邊站的陳述。……簡而言之,故事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故事,特別是耶穌的故事啟發、指引我們作人,作倫理道德抉擇。

因此,就如同新約聖經的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等福音書,作者各自從他們的角度來述說耶穌的故事,考克斯也從他的研究來述說耶穌的故事──傳聞中關於耶穌的故事、耶穌所講述的故事、其餘有關耶穌的故事。考克斯承認這本書是他自己對耶穌故事的詮釋,他明白也不會反駁其他人的看法,他只希望我們也擁有耶穌的故事。他說,答案都在故事裡。其實,考克斯不只是從他的研究來述說耶穌的故事,他的敘述包含了他的體驗。他說,「先有體驗,才有故事。後來兩者互相交纏,因此往後的世代認為兩者密不可分。故事觸發了體驗,體驗又成為故事素材。」考克斯其實也是在敘述他的生命故事,耶穌在他生命中的故事,耶穌的故事幫助他作他該作的人。

考克斯說得很是,耶穌並不屬於任何宗教或教派。耶穌的故事或耶穌所說的故事的特別之處,在於故事指向人類存在的關鍵層面,人生的終極層面。宗教故事的真實性不在於人物與歷史的真確,而在於它是否引導讀者了解何謂真正的人性。耶穌的故事和耶穌所說的故事對今日的我們有甚麼意義?這個問題讓我想起《誰能寫出玫瑰的味道?》【注1】這本書的兩則故事:

門徒們正在討論老子的智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當大師進來,門徒們問他這話的意思。
大師說:「有誰知道玫瑰的味道?」
每個門徒都知道。
然後大師說:「將它用文字表達出來。」
每個門徒都沈默不語。

有一次,一個門徒抱怨說:「你講故事給我們聽,但是你從來沒有把意義也告訴我們。」
大師回答;「如果有人在送你水果前先咀嚼後再送給你吃,你覺得怎樣?」
沒有人可以為你找到意義。
連大師也不能。

考克斯說,耶穌不只去過哈佛一次;我認為,耶穌也來到台灣。我喜愛耶穌的故事,也享受考克斯所說的耶穌的故事,耶穌的故事幫助我作我自己、作倫理道德抉擇。因此,我很樂意寫此推薦文,但,我寫不出玫瑰的味道,我邀請讀者一起來閱讀耶穌的故事,我們都可以,或許也需要在耶穌的故事中找到屬於自己存在和作人的意義。

【注1】
The Spirituality of Imperfection: Storytell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原書名直譯為「不完美的靈性:說故事與生命意義的追尋」,作者是厄尼斯特.科茲(Ernest Kurtz and)、凱薩琳.凱遜(Katherine Ketcham)。兩個故事分別出自第39、40頁與第29頁。

undefined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作者: 哈維.考克斯 Harvey Cox

現代社會的犯罪與弊案中,有不少出身名校的精英份子牽涉在內,
哈佛校方決定開設一門道德判斷課,沒想到竟然爆冷門,甚至連外交官風靡而來,
本書引薦汲取耶穌的故事與智慧,折服了現代眾人。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大哲學系教授 孫效智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鄭重推薦


讀書花園 🌸 https://goo.gl/ngnmnP   博客來 🍀 https://goo.gl/ZozFvi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LT-1.jpg

人為什麼要改變?

曾經有位剛出社會的女孩這麼問我,為什麼她不能做她自己了。

只可惜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說,改變並不是為了要失去自己,而是看見不同的自己,甚至發現真正的自己,而這些除了自我本身願意去執行與感受,沒有人能為她保證什麼。

隨時間跟環境的變遷,除非你可以讓時間暫停,不然你在不知覺中還是會不斷的經歷著改變,也因此根本無須費時去想這問題。

人為什麼害怕改變?

對於未知,總是讓人期待又害怕,維持現狀讓人較容易感到安全。很可惜地,就算你努力想維持現狀,但你卻無法阻擋大自然這麼長久以來,常態性的更動與轉變,更何況這世界上還有一種事情,叫做「無常」。

我們小時候總想著,我要變成模特兒,我要變有錢,但應該沒有人會想變成一個坐在輪椅上的癱瘓者。只可惜在一夕之間,我成了一個人人都不想成為的癱瘓者,這個重大的變化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創傷,心中的痛更是來自於這個沒經過我同意就執行的改變。

我瞬間陷入恐懼、迷惘與憤怒中,甚至絕望的認為,我再也無法成為心中想要的那個美好樣貌,發現我不僅害怕去適應身體突來的變化,更多的恐懼,是來自於我害怕這毫無計畫性的改變。

出門工作,會不會有人歧視我?要是我寫出自己的故事,會不會讓人笑話我?諸如此類現在看來很無聊的設想,在當時卻是阻礙我改變想法最大的理由。

有段時間,我處在絕望、卻害怕改變的狀態中。心中渴望突破這窘境的想法慢慢增強,我開始在放棄與突破中做抉擇。放棄改變,人生就這麼渾渾噩噩的過去;勇敢的往前闖一回,很可能會失敗了,但失敗了不也就是現在這個模樣嗎?我幸運的是,再也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但身邊還有家人的愛做支持,因此決定奮力一搏,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改變這個一蹶不振的自己。

當然這一路上的挫折連連,面對每一次的瓶頸與選擇都是那樣的小心翼翼,雖然擁有強大後盾,卻不容許自己太輕易就被擊垮。奇妙的是,當你全神貫注的往這條改變的路上前進,抬起頭來透氣時,就突然發現自己早已跟以往不同,眼前的機會開始多元起來,你再也不那麼害怕改變,甚至享受人生中「抉擇」所帶來的變化,就像是種探險一樣,期待著看見未來的風景,而更清楚人生該往哪走,該怎麼去過生活才是最愉快。

如果人生讓你重新選擇,你挑癱瘓還是健全著?

演講中同學這麼問,我笑著搖頭。

人生怎能全面讓你做選擇,但無論人生被做了怎樣的安排,你還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雖無法選擇癱瘓或健全著,但我可以選擇改變心態,讓自己去接受、並且用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所有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因為我深深相信,無論這環境與自身遭遇多大的變化,只要生活態度正確,依然可以在任何狀態裡,過你想過的生活,成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你總有辦法在一個令人沮喪的改變中,找到讓自己更好的動力,這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說「危機就是轉機」的道理吧。

我改變心態,讓自己不再活在悲情裡,因而得到豐富精彩的人生,或許你也可以在《超越力:好萊塢媒體大師的25條成功方程式》這本書中,解開那個猶豫不前、不願改變的莫名情緒,因而勇敢的看到真正的自己。

(本文作者為知名勵志作家、電台節目主持人)

undefined

超越力:好萊塢媒體大師的25條成功方程式

好萊塢金牌製作人菲爾博士,最擅長在混亂的情況中解決各種突發問題,
他分享扭轉一切的祕密,讓你的潛力提升到極致,並且創造出神奇的未來。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作家\電台主持人 余秀芷
牙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節目主持人 岑永康
幸福主播 張珮珊、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暢銷勵志作家 戴晨志、          商周\蘋果\遠見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  ──卓越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讀書花園 goo.gl/KUoHtX   博客來 goo.gl/Wt0d73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話


>>>
復活基督宗教的第一步李純娟 推薦(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傑弗森.貝斯齊的前作
《耶穌比宗教大》叫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九七五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被出賣、被遺棄的委屈和鬱卒的氣息。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坐在自強號火車上憂國憂民。閒聊中我突發奇想地問身邊朋友:「如果有一天,我們必須在國家和教會兩者中選一,那你會做何選擇?」只聽見朋友一聲好長的「嗯……」之後無解,沒有下文!

我在此赤誠地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聲。我會選擇「國家」,理由是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思想、言論的自由,什麼都身不由己,宗教信仰更不用說了!但如果沒有組織機構性的「教會」, 我仍然可以有信仰,可以相信神,可以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是生活中超越教規信理的經驗和實踐的課題。這本《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更肯定了當年三十出頭的我的想法。

本書的可愛與珍貴之處,在於作者厚的信仰經驗,跟隨耶穌對他而言,涵蓋了深遠歷史的傳承和今日廣厚的各個生活層面。他真情地省思今天基督宗教的失血現象,且不加修飾地說出其原因。他說:「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形象去塑造耶穌,而不是讓耶穌的形象來塑造我們。我們把不喜歡的部分通通拿掉,再加上我們認為『正確』的部分,讓他成了一個刻板僵化的角色人物。」他又觀察到:「我們的福音怎麼看來不像耶穌的福音?」他省思:「如果基督徒除了死後上天堂之外,還有更好的應許呢?例如神現在就讓我們身在天堂?」

為復活基督宗教的生命,傑夫呼籲每一位基督徒要徹底悔改,並做一個抉擇,是要做〈創世紀〉第一、第二章的基督徒,或是第三章的基督徒。〈創世紀〉第一、第二章是個充滿神的「愛」和祝福的起始,在那裡充滿著和諧、平安、喜悅和奧秘。第三章以後則是邪惡與衝突,是一個「罪」的開端。

傑夫說,神明明是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這是我們人生故事的立足點,教會卻喜歡一個「罪」的起始,教導人們「一開頭就是罪」。他說這就像把房子蓋在爛泥上。我們要給人傳遞耶穌的好消息,卻一開口就是駭人聽聞的壞消息:「你是個罪人!」這才是基督宗教欲振乏力的真正「元凶」。

他還提出「基督宗教若要重新起步,就要從福音開始」,而且要把耶穌和他的福音放在耶穌的文化脈絡裡去理解和領會。從第二章到第九章,傑夫教導讀者如何在今天的家庭、社會和世界裡,用耶穌的文化脈絡去理解耶穌和他的福音。例如「聖殿」這個名詞,我們現代人用我們的文化是不易理解的,更無法領會其中深邃的奧秘,一定要先認識公元一世紀的人們對聖殿的情感和重視才行。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聖殿」是敬拜神的地方,是天堂與俗世的交接點,「進入聖殿,就進入了人類與神相交的神聖空間」,這意味著「神要與人同住」。作者篤定地宣稱聖經的神並不是「讓人得救」的神, 而是「要與人同住」的神。

曾經有位神父說,他每到一個修道院,只要看修道院的聖堂(聖殿)和餐廳,就知道這個修道團體的修道境界。很有趣的是,傑夫在第二章談了「聖殿」,在最後一章談了「聖餐」。對猶太人而言,「餐桌」含有深刻的神聖意義。耶穌與門徒相處了三年之久,臨別前他沒做最後的宣講或布道,卻是與他們共進晚餐,一起吃頓飯。耶穌把他的死和這一頓飯連在一起,可見餐桌和吃飯不但很重要,更深具意義:和好、彼此服務、一起、一家人、共融、合一……。

「聖餐」對今天的手機族能有所啟發嗎?我們的家庭晚餐,或者和朋友、同事的餐敘能有聖餐的功用嗎?或許這是復活基督宗教的第一步,從你我開始,不要再浪費我們吃飯的神聖時刻。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
It’s Not What You Think: Why Christianity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Going to Heaven When You Die
作者: 傑弗森.貝斯齊


新世代信仰代言人.蟬聯台灣基督教類暢銷榜第一名!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熱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goo.gl/a4Kl68 🍀博客來 http://goo.gl/lD2Pvx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ible-641636_640.jpg

讀過聖經的人一定都知道,聖經中最吸引人的就是耶穌講過的比喻,最經典的當然就是「浪子回頭」的比喻了,比喻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淺顯易懂之外,最特別的就是充滿了「故事性」。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好的故事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百聽不厭、越聽越有味,如果可以將看聖經變成是聽故事,那就再好不過了!

「聖經人物誌」是作者以聖經中四百個不同人物的故事,舊約三百三十八個人物故事,新約六十二個人物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引領讀者來認識聖經,這些人物故事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摩西(梅瑟)、大衛王(達味)、和保羅(保祿)等,也有令大家很驚奇的賽特(他是亞當和夏娃的第三個兒子),和蓋斯柏(他是從東方來尋找耶穌聖
嬰的三名占星學博士之一);每一個人物故事都依循年代順序一一鋪陳,幫助讀者在聽故事的同時,不需要刻意強記聖經中各個時代所發生事件的歷史背景,也能同時瞭解猶太人的歷史。

作者在介紹這400個人物故事時,提供了許多很實際、也很詳細的補充資料,這些資料不但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也讓故事有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有了畫面的故事就不再只是死板板的文字,反能帶領人走進故事中,尤其是在主日學的教學中,老師可藉著這些生動的畫面引領兒童親自進入故事,更深地瞭解每一個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從中學習隱藏在故事中的人生意涵。這些資料的特點可簡單說明如下:


一、每一個故事人物的名字加註了希伯來語的意涵
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在讀聖經時因不瞭解聖經人物名字的本意,常造成記憶上的困擾,作者很貼心地在每個故事人物的名字加註了其希伯來語的意涵,例如:
舊約中的摩西(梅瑟)希伯來語是「引領出」、大衛(達味)希伯來語是「英雄」,新約中的馬大(瑪爾大)希伯來語是「女主人」、拉撒路(拉匝祿)希伯來語是「神所救助」,藉著希伯來語意涵的說明來記憶聖經人物的名字,不再是一件硬梆梆的事,反成了輕鬆、且有助於記取故事重點的一個指標。

二、為每一個故事人物加註了特寫
四百個故事人物要一一記得並不容易,為幫助記憶、也增添故事的獨特性,作者細心地為每個故事人物加註了特寫,例如:舊約中的約瑟(若瑟):從奴隸晉升到埃及宰相出人頭地;約書亞(若蘇厄):召喚奇蹟的軍事天才;新約中的約翰(若翰):偉大的施洗者;馬提亞(瑪弟亞):新的使徒。透過這簡單的人物特寫,可以幫助讀者立即瞭解這位故事人物的生命軌跡,也從中更認識這位人物的生命典範。


三、故事人物包羅萬象:好人、壞人、男人、女人
不一定好人的故事才值得學習,壞人的故事更值得我們借鏡;生命中也不一定每個故事都是圓滿的結局,一時貪念所做的錯誤選擇常造成人生不可彌補的缺憾,所以不同題材的故事都值得講給孩子聽,學習不同面向的省思。作者選用了約書亞書(若蘇厄書)中兩位小人物作了絕佳的對比,一位是幫助以色列人奪取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辣哈布)的故事,她不因個人職業因素貶低自己,反而勇敢機警地多次冒生命危險幫助以色列人;反觀另一位故事人物亞甘(阿甘),卻因個人貪念暗中偷藏了不可佔有的敵軍戰敗所遺留的物品,不但造成以色列人慘敗,最後也全家喪亡

四、別出心裁的「聖經小百科」
穿插在故事中、不經意地會出現作者特別添加的小甜點──「聖經小百科」,小百科雖不是應有盡有,但也無其不有,例如:「所羅門(撒羅滿)王的魔法書」、「耶穌下冥府」,有了這些小甜點,更豐富了本書的可讀性。

藉由本書四百個人物的精彩故事,能夠引領每一位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讀聖經的樂趣,並從中領悟許多受益無窮的人生哲理。

undefined
《聖經人物誌:400位聖經名人故事集》
聖書人名録―旧約・新約の物語別人物ガイド
作者: 草野巧

挪亞方舟和大洪水事件是怎麼來的?
摩西領導以色列人出紅海碰上哪些困境?
為什麼大衛王撂倒巨人之後可以稱王?
大力士參孫為什麼兩度被他的女人出賣?
耶穌和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究竟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見證耶穌的復活?

本書依照時代順序介紹舊約和新約中四百位重要人物,
他們的信仰、絕望、愛情、背叛……許多情節比小說還精采。
透過這些人物的串連,提供另類解讀聖經的途徑。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goo.gl/de6qBI 🍀博客來 http://goo.gl/YRFjf5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話



>>> 以新眼光讀聖經、認識耶穌陳南州 推薦(本文作者為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玉山神學院退休教授)
基督教是怎樣的宗教?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的內容是甚麼?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人物──耶穌──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傑弗森貝斯齊繼《耶穌比宗教大》一書之後,又寫了《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這本跟一般解說基督信仰的著作不太一樣的宗教書籍。

作者貝斯齊自謙地說他不是神學家,其實,任何人只要對信仰作省思,都可說是在作神學,因為神學就是信仰的省思。就這個意義來說,竭夫是神學家,甚至是一位不錯的神學家,因為他省思後的見解可以比美一些出名的神學家的觀點。

貝斯齊認為聖經是上帝的故事,很多神學家也有這種見解;譬如說,曾任美國加州柏克萊太平洋神學院(Pacific School of Religion, Berkeley)教授的台灣人神學家宋泉盛(Choan-Seng Song)寫過很多故事神學的書籍,他幾年前寫了《太初有故事,而非有文本》(In the Beginning Were Stories, Not TextsCascade Books, 2011暫譯)這本書,他在書中一再強調,我們的聖經緣起於信仰的故事,從故事的角度來讀聖經,會更認識聖經見證的上帝。許多學者也都同意,聖經本質上是上帝愛世人的故事,是上帝成為一個人──耶穌──向世人彰顯他的愛的故事。

美國著名的倫理神學家豪爾沃斯(Stanley Hauerwas)也說,教會應該是由耶穌的故事所形塑的社群,而教會最重要的任務,是作一個能夠從聖經中聆聽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故事,又以忠於此一故事的方式來生活的社群。換句話說,基督教會基本上是一個故事性又回顧耶穌故事的社群。貝斯齊真的是位有見解的神學家。

貝斯齊在這本新書中敘述他對基督信仰一些元素的見解,而且是非常新穎的見解,如自我、他人、生活、創傷、聖殿、安息日、敬拜、上帝國、聖餐等。他之所以會有這些新的體認,就如他所說的「只要我們進入耶穌的世界,看見耶穌的真實樣貌,聖經就會恢復它原本的色彩」,又說「你怎樣看聖經,就怎樣理解上帝」。基督教是經典的宗教,人們怎樣理解聖經,就會有怎樣的上帝觀和人生觀。

那麼貝斯齊怎麼理解聖經?讀者閱讀本書時不難發現,貝斯齊一再以他自己的生命經驗(包括他觀察一些美國教會的心得)來解讀聖經,然後又從這種解經而來的信息來看自己和世界。貝斯齊這樣的讀經法,讓我想起亞洲基督教協會(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CCA)在一九九六年左右開始在亞洲各地教會推展的讀經運動「新眼光讀經」(Reading the Bible with New Eyes)。這個讀經運動的特點,在於除了關注聖經寫作的歷史、社會背景,也強調讀者要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社會處境來詮釋聖經,也就是讓聖經的故事與讀者的生命經歷和社會處境相遇、對話,藉此來洞察體會上帝今日所要啟示的信息。

在這樣的讀經中,我們重新發現聖經中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上帝國的福音──上帝要在這世界實現他美善旨意的福音,是一個跟人在現實世界之生活息息相關的福音,然後,我們可以從耶穌上帝國福音的觀點來重新詮釋聖經,讓聖經成為上帝今日的話語。貝斯齊的做法跟新眼光讀經運動可說是不謀而合。

貝斯齊這本書不斷強調「不一樣」。他似乎有意向出入傳統教會的基督徒挑戰: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上帝的國度跟你想的不一樣!對貝斯齊來說,有些基督徒信守教條,卻沒有真正了解聖經,因此失去信仰該有的生命力。這也是哈佛大學教授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在《信仰的未來》(啟示出版,2016)一書中所描述的基督宗教的現象。

此外,貝斯齊似乎也有意對自認為了解基督教而排斥信仰的人提出挑戰: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貝斯齊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有一附題,直譯是「為甚麼基督教絕不只是死後上天堂」。在貝斯齊著書的美國社會中,或許有些人以為基督信仰是關於死後上天堂的宗教而鄙視、拒絕基督教。人們可能自以為已經參加教會、了解聖經和耶穌,卻沒有享受和實踐耶穌所傳揚的福音,人們也可能看見基督教會的一些缺失,而自認為已經看透基督教,卻也因此遠離可貴、有意義的信仰。貝斯齊邀請讀者以新眼光親近耶穌,重新認識基督教。換句話說,他邀請讀者以開放的心靈來認識他的信仰──基督信仰。

其實,信仰團體在傳承、擴展的過程中,為了傳揚和教導他們的信仰,形成一個組織,進而制訂信條、禮拜的儀式等等,這都無可厚非。人們無法忍受的是這些組織僵化了,信條成為口號,儀禮流為形式,使得信仰失去生命和活力。宗教團體要致力的,是如何在組織和運動、信條和信仰、儀禮和敬虔心靈的呈現之間,保持著創造性的緊張關係。信條、禮儀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信仰,不應該讓它成為心靈的束縛,也不該拿它來批判別人是否合乎正統。或許有些教會人士
會說,貝斯齊的見解沒全然符合所有的基要信條,其實,他對聖經的解釋我也沒照單全收,但我認為他絕對是一個信仰基督的人。讀者若能以這樣的了解與心態來閱讀這本書,就更能從中獲益。

在變遷社會中,人們似乎棄絕僵化、空洞、教條式的宗教,轉向追尋靈性。貝斯齊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可以用新眼光來讀聖經,進入聖經中上帝創造和拯救的故事,來認識耶穌。作者雖對一些基督教會有所批評,但,我們依舊可以在許多基督教會中尋獲讓人充滿生機的真正靈性。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
It’s Not What You Think: Why Christianity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Going to Heaven When You Die
作者: 傑弗森.貝斯齊


新世代信仰代言人.蟬聯台灣基督教類暢銷榜第一名!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熱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goo.gl/a4Kl68 🍀博客來 http://goo.gl/lD2Pvx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話



>>> 一再擊中我們內心的一本書/劉駿豪 推薦(本文作者為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感覺時候到了,神就感動一些人寫出或說出大家內心最深層的認同,因為信仰若徒具表面上的規矩,是件悲哀的事。

的確,我們會被書中的許多問題擊中,例如:「你上一次停下來是什麼時候?很多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不知道答案。」幾段文字後,又看到:「原來我們獨自沉思,只能維持洗個澡的短短時間(也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大部分的創意都是洗澡時產生的,因為那是唯一真正閒著的一刻)。」

書中不時會出現這類打中你我的敘述,讓我們不停地「反思生活」,對科技上癮了嗎?是時間的奴隸嗎?原來第五章講述安息日這麼嚴肅的課題,也能勾出現代人的盲點,看來安息日真的是來自宇宙深處的旋律,是創造天地遺傳密碼的一部分!

我非常喜歡第八章的中心思想,作者說:「當有人的身體受傷了,你觸摸他的傷口,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畏縮、閃避,因為傷口非常敏感。同樣地,當別人觸摸你人生中的心靈創傷,也會引起一樣的反應,令你畏縮、閃避。」但是「疤痕能講故事。別人看見你的一道疤痕,就會問它的由來,我們也不怕講出來。因為已經不痛了。」

假如耶穌要把我們的傷口變成疤痕,那不是太好了嗎?而且耶穌復活後仍有疤痕,代表疤痕根本就不是弱點,傷口變成疤痕後就也不是傷口了!看著這觸動人心的說法,不覺得有基督信仰是件很棒的事嗎?

此外,沒有看完最後一章「聖餐跟你想的不一樣」,絕不知道是餐桌上的一頓飯,給我們機會,把人重新還原為人。這是多有亮光的看法啊!因為在今天的文化裡,常把人貶低為個人簡介照片、職稱和事業成敗,而沒有把人真正當成一個人來看待。

此外,以前我也從沒想過,耶穌與門徒相聚的最後一晚為何只是一同吃飯?本書激發了我去思考這一點。書中也提到現代版的聖餐,跟早期教會比起來像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追求樣樣快速的今日,最後一章給了我們重要的提醒,或許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而是神聖的空間!

如果基督徒對耶穌的興趣還不如手機,對聖經的喜愛比不上電影,這信仰就等同於無有了!或許,常常思考基督信仰和之前認知的不一樣之處(就像作者示範給我們看的),才是真的想認識耶穌!

 

undefined
《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
It’s Not What You Think: Why Christianity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Going to Heaven When You Die
作者: 傑弗森.貝斯齊


新世代信仰代言人.蟬聯台灣基督教類暢銷榜第一名!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熱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讀書花園  http://goo.gl/a4Kl68 🍀博客來 http://goo.gl/lD2Pvx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啟示《聖經輕斷食》BN 790x250.jpg

推薦聖經輕斷食啟動身體的自動修復功能
文/張祐銓(周一無肉日聯絡平台總召集人)

要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實行但以理(達尼爾先知)禁食法,無疑是一場挑戰。確幸的是,《聖經輕斷食》這本書作者非常用心地將多年的成功經驗分享成書,鉅細靡遺地呈現但以理禁食法的基本理論、實行方法及靈性意涵。為幫助讀者體驗成功,除了詳實條列禁食的原則須知及導引細節外,更準備了136道食譜(見下圖),從早餐、精力湯、主配菜、湯品、沙拉到甜點,樣樣不缺。餐點這麼美味、健康、豐盛啊!我一度懷疑這算禁食嗎?設計過的食譜,使得改變飲食習慣變得容易。

於是,我與太太很快就決定首次試行為期14天的「但以理禁食計畫」。禁食開始時,曾經頭痛一天,但很快就好了。在禁食14天完成後的隔天,當我查閱經文時,一個困擾我幾個月、本來想去醫院開刀去除的豆大黑痣,竟奇蹟式地脫落而癒。

人的身體構造非常精巧,人們對這個造物的認識還很粗淺,身體擁有許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絕妙潛能。透過但以理禁食,戒斷不正確的食物傷害,正是啟動身體自動修復功能的重要步驟之一。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師及研究人員發現,只要透過純植物性飲食,就能遠離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不但能改善你的健康,甚至能救你的命。而先知但以理早在2700年前那個沒有科技的年代,就以全然依靠上主的信心, 用同樣的飲食方法做了絕佳的典範。

禁食期間,我從《聖經》中認識了更多素食聖人及先知,也發現原來有多處經義傳達了人須仁慈地對待不會說話的動物:「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15:17)、「上主啊!人民、牲畜,祢都救護。」(詠36:6)

依據歷史文獻及研究顯示,耶穌基督與早期的基督徒是素食者。參照《聖經》中提到吃素與齋戒的相關記載,可以清楚地明白《聖經》的原意:人要善待一切生命,這正是耶穌基督的博愛真諦。這幾年來,我認識了很多茹素的牧師、神父及基督徒。我很高興他們宣稱採行更慈悲、更有愛心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合乎上主的旨意。

全世界每天有8億8千萬個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每年有超過500萬人因為飢餓而死亡。然而,全球穀物足夠餵飽所有人類還有剩,卻浪費了大量食物在畜牧業上。若每位基督徒在特定齋期及每週齋日時都能選擇但以理禁食法,這對地球的環保及世界的飢民將有著不可計量的利益及驚人效果。

在一些習慣慢慢養成以後,我們何時會再停下腳步,靜下來重新檢視生活中理所當然的飲食習慣及習以為常的生活課題。改變需要動力、理由、方法及支持,但以理禁食法提供了一個改變生活的契機。

而我更衷心祈禱,您能掌握但以理禁食法這把鑰匙,開啟與上主更直接的溝通之門。

 

輕斷食-立體封面.jpg

《聖經輕斷食:21天就能淨化身體、改善健康、連祈禱都更有效的但以理禁食法》
作者:蘇珊.葛瑞莉 Susan Gregory

本書五大特色
◎免挨餓!136道美味食譜隨你吃     ◎無壓力!臨時有狀況,可彈性暫停
◎沒有時間限制,想延長縮短都OK  ◎簡單五步驟,第一次體驗就成功
◎附21天飲食+靈修計畫,照著做好方便

熱誠推薦
◎李晶玉(知名節目主播、主持人) ◎周巽正(台北靈糧堂生命培訓學院院長)
◎陳百加(國際深度靈修課程講師) ◎張祐銓(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總召集人)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27525.jpg
>>> 認識真確宗教信仰的一本好書 盧俊義 推薦(本文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一提到「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很快就讓我想起啟示出版在二○○六年六月所出、同樣由他所著的甚為膾炙人口的《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When Jesus Come to Harvard)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他很清楚地說明一個重要認識:任何人無論擁有多少財富,都必須把生命建構在正確的宗教信仰之基礎上。唯有如此,擁有財富(或技能)才能使人感到滿足而非空虛,也能為自己的生命和所生存的世界帶來意義。

如今啟示出版社再次出版哈維.考克斯所寫的《信仰的未來》(The Future of Faith)這本書,對現代人(尤其是自認有宗教信仰的信徒)來說,實在是一本很值得花些時間細讀的好書,特別是宗教學院裡的師生、信仰團體裡當幹部的人,這更是一本必讀的好書。

在這本三百多頁、分成十五章的書中,作者開頭就先討論「信仰」和「信念」之間的差異,接著就二者之間的差異論述貫穿在整本書裡,同時也提醒所有的宗教領袖:當信仰變成「教條」、「信經」的時候,就會使原本的信仰有了變質,或是失去信仰原有的本意,而這點往往是各種宗教的宗教師,或說是神職人員,特別是宗教界領袖們所疏忽的事。

作者考克斯因為對宗教歷史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在書中暢談各種宗教發展的歷史背景,會幫助讀者更清楚知道宗教發展的興衰和變化之過程。也因為作者本身是基督徒,因而在基督教會歷史這方面的描述自然地就更為詳細。他不但與各主要宗教都有所互動,還和不同宗教的領導者有過深沉對話,也因此,他不但對各宗教的現象觀察入微,且還會針對各宗教內部的問題提出很好的見解。也因為作者在宗教學這領域學有專精,所以對傳統和新興的基督教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針基督教靈恩運動和福音派之教會在近代發展上呈現出來的現象,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描述得非常清楚。

很值得深思的,就是考克斯一再提到宗教信仰之所以會讓人接納且確認有意義,是因為能用實際行動將信仰的內涵給實踐出來,而不是停留在宗教教義上的規範。若從這個點來看,正好回應了德國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中的「神」,而這個神,就是生命中最終極關懷的對象。也因為這種看法,對所有的人來說,大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這種信仰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各自喜愛的領域中,專注地投入生命的力量,卻不一定是依循傳統上所謂的上教堂或寺廟去參加祭祀禮儀。

作者考克斯在這書上也談到宗教領導階層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將信仰團體組織化之後,會訂定許多規律來限制團體成員的思路,這些規律就是所謂的「教義」、「信條」之類的,而限制的方式,就是信徒不能隨己之見或是生命的體驗在經典上作解釋,這點在基督宗教歷史上曾有過設立宗教法庭,用來嚴厲制裁信徒詮釋聖經,甚至翻譯聖經,並禁止信徒有任何與組織所訂定的見解相違背之行為、意念出現,否則重者判處死刑,輕者牢獄之災等。但設置宗教法庭進行信仰審判等這些行為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原本創造者,或是原先開創該宗教信仰的本意相違背了。這種制裁、圍剿的事例不僅發生在基督教會,也發生在伊斯蘭教、佛教等各宗教中,所謂的「異端」就是,而耶穌會被當時猶太宗教領袖給判處死刑,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台灣宗教信徒口中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就是:信什麼宗教都一樣,都是在勸人為善。其實,只要細究各種宗教信仰就會知道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這點也是作者考克斯說自己畢生研究各種宗教,得到的結論就是「它們並不一樣」。我印象甚為深刻的一點,就是發生在一九九六年九月的中台禪寺事件,因為有四十多位青少年,甚至有國小學童參加該寺舉辦的佛學夏令營後決定剃度出家,引起社會譁然。我因為在報紙上寫文章為這種事件說了幾句「好話」,因而受邀與法鼓山聖嚴法師有過對話。我們有個共同結論:是「不要在信仰的最高處尋找共同點,但要在最基礎點同心合作」,而這宗教信仰的最基點,就是「對人類生命的苦難生出憐憫的心」。而早在這之前,佛教釋昭慧法師已經在一九九二年籌組的「關懷生命協會」,就是邀請天主教王敬弘神父、我等人共同加入該協會當發起人,一起關心動物的生命權。

不同宗教信仰之間應該是可以合作,而不是鄙視對方,或是相互排斥,甚至嚴重到用武力逼迫不同信仰者就範加入自己所絕對化了的宗教。而這種合作就是從關心生命的苦難開始,這才會使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意義和價值。作者考克斯在此書中舉出許多實例,包括發生在一九八年三月二十四日薩爾瓦多大主教「奧斯卡.羅美諾」(Oscar Arnulfo Romero)被軍政府暗殺正在教堂主持彌撒的聖餐桌上,只因他關心貧困人民而遭獨裁軍政府之忌,但卻也因他的死而促使中南美洲從獨裁軍政府加速「解放」出來。作者考克斯強調,真實的信仰必須是關心到社會的公平正義,特別是民眾生命的尊嚴和生存權利。若是沒有這樣,宗教信仰很快就會變成迷惑人心的幻藥,最後一定會被人民所唾棄。也從這裡,作者考克斯強調真實的宗教信仰是不能離開社會問題,只有跟社會發生的議題越連結,宗教信仰才會為民眾所接受,而在急變的社會中有穩定發展的基礎。否則,就算有剛開始的繁榮景象,也不會持續很久,這種例子在基督教會中俯拾即是,迄今是一再發生著。

仔細閱讀此書,對任何一個宗教界的領導者來說,就如同上了好幾堂如沐春風的課一樣,必定會幫助宗教團體領導者在信仰上有清醒的思路,知道該怎樣帶領其信徒們建構正確的信仰態度。

閱讀這本書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團契閱讀分享的方式來進行,每讀一章就討論內容,如此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穫,至少大家會清楚知道怎樣建造正確的信仰,也會知道用甚麼樣的態度看待與自己同樣信仰,卻有不同表達方式的信徒或團起,尤其是對不同宗教信仰者,該有的尊重。這也是我常說的,我們要用「欣賞」和「分享」與不同信仰者相處,只有如此,才不會發生宗教迫害,或是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敵對態度。

>>> 強力推薦
undefined
信仰的未來:宗教的興衰與靈性時代的復甦
作者:哈佛大學榮譽教授 哈維.考克斯

當代重要神學家巨作,榮獲《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書籍
歐美宗教學者盛讚:本書揭開了基督宗教的新願景!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周學信、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蔡彥仁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鄭重推薦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527525.jpg
>>> 宗教學大師的巔峰之作/蔡彥仁推薦(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哈佛教授哈維 考克斯(Harvey Cox1928年出生),曾在三十七歲時出版《世俗之城》(The Secular City),以基督教神學家和歷史學者的身份,揭露西方基督教的城市化激進轉型,並提出如何以新的角度看待此宗教。其犀利的眼光和流暢的敘述筆調,獲得西方知識界讀者的廣泛迴響,此書一時洛陽紙貴,高居非小說類排行榜多年,並翻譯成十四種外國語言,奠定了他在國際宗教學術界的地位。

自此之後,考克斯半世紀以來著書不斷,2009年他出版的《The Future of Faith》,即中文讀者眼前的《信仰的未來》一書,是他八十高齡時的成熟之作,立基於他過去幾個重要的主題研究,經過沉思咀嚼之後,總結表達他對於二十一世紀「世界基督宗教」(world / global Christianity)的觀察,也提出他心目中對「宗教」是什麼的深刻洞見,創下他學術生涯的另一高峰。

當今西方的主流宗教學者,對於基督教或者宗教在現代和當代的發展,皆是抱持悲觀的態度。他們大多數認為,以歐、美為主的社會在經過現代化的洗禮之後,基督教明顯的式微衰退,這可從人們已經不再上教堂,對於教會組織、神職制度不感興趣,對於傳統的教義、規範更是反感可見一斑。他們因此提出「世俗化」(secularization)理論,主張現代化即是理性化的過程,越是現代化的國家,越是依循理性法則運作發展,而「非理性」的宗教自然衰微退隱,最後不是消失在人類進化歷史的舞台,頂多也只能藏匿於個人的私領域角落。

考克斯對於這種說法深不以為然。他直率地指出,人們慣以宗教教義(belief, 或可譯為理念、教條、教理)作為宗教核心的觀點,也就是過度推崇思維理性,完全是基督宗教在第二、三世紀教父時期所塑造出的遺毒。此一「教理時代」(The Age of Belief)宰制基督教至少一千八百年以上,將西方人對宗教的理解,不是導向形上世界即是侷限於外在形式,反而忽略作為宗教信仰主體的人。他強調,信仰者的虔信、體驗、感受,特別是驅動其奉獻參與的那股能量,才是神學的要旨,才是宗教學者應該聚焦著力的重要面向。

考克斯在《信仰的未來》一書中明白指出,基督教肇端於「虔信」(faith, 一般譯為信仰)運動,由耶穌以愛為教導,以踐形於社會為主要目的,聽聞者翕然風從,集結而成最早的基督宗教小團體。繼後的門徒們在五旬節(Pentecost)接受聖靈澆灌,產生極大的宣教動力,在羅馬帝國各地傳佈福音,旋踵之間即建立以愛、犧牲、平等為特徵的宗教社群。考克斯觀察到,這種無階級劃分、以平信徒為主導力的基督宗教團體,在浸染希臘哲學和羅馬帝國的社會制度後,逐漸質變為「教理」取向,緊接著轉化成我們今天所熟悉、具有《聖經》、教義、神職體系、繁冗儀式的制度化基督宗教。

考克斯對這樣的發展深表遺憾,但是作為一位敏銳的歷史學家,也是講究身體力行的神學家,他卻也發現自從二十世紀初在美國發生的「五旬節靈恩運動」(Pentecostalism),具有顛覆制度性基督教的效應,其所展現的聖靈恩賜(charismata),無論是說靈言、預言、醫病、趕鬼等現象,似乎解構傳統的教會框架,從形上的桎梏(理性、教理)中解放出來,轉而注意信仰者的體驗與感受,將基督教團體重新帶回早期耶穌和使徒們的時代,重拾基督教真正的生命力。這就是考克斯所謂的「聖靈時代」(The Age of the Spirit)。

但是,考克斯並不是「非理性」的激情主義者,他所嘉許的「聖靈時代」,其重點不在聖靈的超能力展現,而是提醒我們對於宗教的認知,應該放置於信仰者的主體經驗、社群的集體參與、以及繼之在社會所產生的正面提升效應。他於一九六○~一九七○年代在拉丁美洲所參與的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運動,以及一九八年代開始,在同一地區所研究的「五旬節靈恩運動」現象,即有力地支撐他的論證。更有甚者,他跨越基督教的範圍之外,廣泛接觸猶太教、伊斯蘭、印度教、日本禪宗等世界宗教的歷史和實踐,進一步確認當今人類的宗教,在全球化脈絡下相互交融,所顯出的共同特性即是揚棄「教理」,擁抱「聖靈」,以釋放人類的虔信能量為導向,並以愛、寬容、犧牲、服務等,作為信仰的終極關懷。

考克斯是一位極為睿智的神學家、宗教史家、比較宗教學者,他的思想理念主要得自前輩神學家例如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以及宗教學家例如奧圖(Rudolf Otto, 1869-1937),但是他個人的田野調查經驗相當豐富,卻是這些前輩們所不及。我們閱讀《信仰的未來》,當可發覺其中資料引述多方,又夾有幽默的個人自傳案例,在他平易近人的筆觸下,無論在講述基督教歷史,或者對比不同的世界宗教,總有娓娓敘來如沐春風般的親切感,這是本書較之一般重視「教理」基督教的著作,更為優勝之處。中文讀者如欲對基督教或比較宗教有廣泛又具重點式的理解,本書無疑是值得大力推薦的佳作,值得成為通識教育的教科書。

最後順便一提的是,我個人在哈佛研讀學位時,早即久仰考克斯教授大名,但因修課的安排及其他總總限制,並未有機會直接承教。另外,本書的內容主旨,與他在哈佛大學部連續十五年所開設的「耶穌與道德生活」(Jesus and the Moral Life)通識課息息相關。該課廣受歡迎,正式選課者再加上校內、外旁聽生經常塞爆大型展演廳,而我卻也因身任其他教授的助教,彼時無緣分身應徵當助理,至今仍覺遺憾。不過,我對考克斯教授的著作和學術理念還算熟悉,尤其是他的主題研究專書為然。

而今,個人有幸拜讀他的晚年結晶之作,面對一位智慧長者的殷殷賜教,坦率地傳遞他的學術見解和人生經驗,我個人受益良多,或許稍可彌補當初未能親炙之憾,而在此邀請中文讀者們一起分享這個知識饗宴,也算是當考克斯教授的另類助教吧。

>>> 強力推薦
undefined
信仰的未來:宗教的興衰與靈性時代的復甦
作者:哈佛大學榮譽教授 哈維.考克斯

當代重要神學家巨作,榮獲《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書籍
歐美宗教學者盛讚:本書揭開了基督宗教的新願景!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周學信、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蔡彥仁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鄭重推薦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