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001


思科卡拉比:祈禱可以幫助人們合而為一,因為祈禱時,我們眾口同聲。尤其,根據我們的法典《塔木德》,當十個以上的猶太人一起祈禱時,祈禱的力量就變得更大。祈禱也可以是一種顯示我們身分的行動。我們用同樣的話語、同樣的方式祈禱,祈求與其他人同樣的結果。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自我省察,想要找到內在的生命,以及開始與神交談時,祈禱就是一種深刻內省的行動。
要這樣做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必須分辨哪些是我們自己的聲音,哪些是神的聲音。如果我們對聖經有深刻的領悟,就能在其中找到準則,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分辨這兩種聲音。總而言之,更加地接近神,是所有神秘經驗的目標;用某種方法去感受到祂,則是我們在祈禱時至關緊要的內心狀況。「祈禱」這個詞當作動詞使用時,在希伯來文是「l’hitpalel」,意思是審判自己。每當我們要更加接近神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我們個人的缺失。

教宗方濟各:祈禱是釋放與自由的行動,但有時人們的祈禱顯現出一種操控的意圖,這就等於想要去操控天主。之所以會這樣,與某種畸形的心態、過多的繁文縟節、太多想要控制的心態有關。祈禱是傾訴與聆聽。許多時候它是深沉的靜默、敬拜,以及等待結果發生。在祈禱中,也同時存在著虔敬的靜默與類似討價還價的舉動,就像亞巴郎(亞伯拉罕)為了索多瑪與哈摩辣(娥摩拉)的懲罰而向天主求情一樣。梅瑟(摩西)為了他的人民也與天主討價還價,希望天主不要懲罰他們。這種勇敢的態度伴隨著謙遜與虔敬,是祈禱的精髓。

思科卡拉比: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中,最糟的事情不是與祂爭執,而是我們變得冷漠。一個信徒即使在最低潮的時候也要繼續向神傾訴,就像千萬名要走進毒氣室受死的猶太人所做的,高唱著:「聽啊,以色列,上主是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主!」這是對信仰的宣認: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仍然相信祂。
在我們的贖罪節祈禱禮中,加入了一個在華沙猶太廢墟(Warsaw Ghetto)找到的一份文件上所寫的故事。這個作者敘述他的妻子及兒女都死了,他是全家唯一倖存的人,他在極度痛苦中向神抱怨,但其中有一段他也說到,無論經歷什麼樣的試探,他依然對祂信賴不移。這就是真信仰。

教宗方濟各:冷漠有許多不同的型態。當禮儀的行為變成社交的場合時,它們就失去了力量。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結婚典禮,有時會不禁讓人懷疑這個禮儀有什麼信仰的意義,因為當神父或牧師在講述婚姻的價值時,許多人都轉到別的頻道去了!他們結婚,是因為他們想要天主的祝福,但那種想望似乎被掩埋而看不見了。老實說,這樣的情況我也不知道要如何矯正。在有些教堂,婚禮就像是伴娘跟新娘的激烈競賽,比妝扮、比衣著,這些女士不是來進行任何宗教禮儀,她們是來炫耀的。
這種情形實在讓我的良心有愧。因為我身為一個神父,卻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阻止。我之所以用婚禮來做例子,是因為在舉行婚禮時,這種問題最明顯。

思科卡拉比:這種情形會發生,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非常世俗的社會,只關心此時此地。我發現,要避免這種情形發生的唯一辦法,就是先與準新人及他們的父母討論。我會立下基本要求,並向他們解釋禮儀的重要性。我告訴他們,不要忘了,他們將要踏入的地方是聖堂,那裡沒有服裝規定,但如果需要的話,總會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戴上頭紗或披上圍巾。
在討論時,我會試著強調婚禮的神聖與莊嚴,並且提醒他們夫妻將會面臨的挑戰與困難,譬如建立家庭以及將孩子帶入這個世界。在我講道時,我也做同樣的事。我知道這是我的機會,確保這個場合不會變成一個時裝秀或成為膚淺議題的焦點。

教宗方濟各:讓我再繼續婚禮的例子。我們也是與準新婚夫婦一起準備他們的婚禮,讓我們看看現實狀況—有些已經同居在一起,有些才剛訂婚不久—但不論如何,神父跟他們強調的是宗教的價值觀。有些教堂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好,但有些只是像個形式。初領聖體(first communion)的禮儀也是一樣。譬如,現在女孩子已經不穿初領聖體的衣裙了,而是像其他人一樣穿個白袍,於是初領聖體的衣著消失了。
如果一個人想要操控祈禱,對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漠不關心,結果就是他會為了世俗之物而放棄更重要的東西。你剛才講到這個世俗世界時,提到了文化的問題。我相信,世俗是充滿自我陶醉、消費主義及享樂主義的。禮儀慶典的精神必須有一個不同的格調:它與靈性有關,與跟天主相遇有關。 

思科卡拉比:在猶太文化中,沒有劃分出純粹的靈性與完全的物質,就像身體與精神無法分隔一樣。人是一個整體。我們所做的每一件與身體有關的事,也顯示了我們最深的感覺。說到金錢,它本身不是壞東西,它也沒帶著什麼不好—它只是一個工具,就看我們怎樣使用它。當它本身變成一個目標,人們只貪婪地想要更多時,它就變成某種邪惡的東西。
宗教團體也需要金錢來維持及運作。雖然這是必須的,但他們應該要極端謹慎,以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的認真心態來管理;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就會破產。在猶太新年及贖罪節的「聖潔日」(High Holiday)三日慶典時,即使是在最小的會堂,會眾也要付錢來保留他們的座位。那些被叫到講台上宣讀《托拉》或先知書的人也會奉獻金錢—他們可以藉著讀經來榮耀神,所以為了這份榮譽而奉獻。也有些人會奉獻金錢讓其他人享有這個榮幸,讓那些貧苦的人也可以榮耀神。
在古代,如果有人想要榮耀神,他要拿出他所擁有的東西作為奉獻的祭品。在榮耀神的許多方法中,有一個是供給物質所需,以便集中精力在靈性上的事。在贖罪節之前的這段時間,是收到最多奉獻的時候。會堂邀請富裕的人—他們也必須是誠實的人—讓他們擁有手捧《托拉》的榮譽。但是,我們不只邀請富裕的成員,也邀請那些因為品格完善而堪當這份特別榮譽的人。我們必須保持平衡,因為那些奉獻財物來支持團體運作的人也應當受到表揚。
每個人都想要受到肯定 —有些人是全年都出席,有些人是幫助社會服務,也有些人是在物質上給予支持。不是所有與金錢有關的都是壞事,要看我們如何使用它而定。

教宗方濟各:這真是有趣,我們從祈禱的問題一路講到冷漠與金錢的問題。在天主教的傳統中,保留座位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們有「彌撒獻儀」來支持我們的敬拜場所。這些資源最好是來自信徒,而不是其他地方。有時,有些人會認為奉獻金錢可以換來神奇的效果,有些人會認為只要捐錢就能達成他的心願。但是這並不是買賣,而是像你所說的,是獻上自己擁有的東西作為祭品。
當我看到有些宗教禮儀有「價目表」時,我會非常生氣。兩年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堂區有付費的領洗,價格則端看那是一週中的哪一天而有所不同。有時我還會看到,一對愛侶想要結婚,堂區的秘書跟他們會面時,會交給他們一張「價目表」,上面標明如果鋪紅地毯要加多少錢、不鋪紅地毯是多少錢……等等。那是用敬拜來做生意。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世俗。
在福音書中,耶穌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反省。祂與門徒們一起看著聖殿的奉獻箱,觀察信徒們如何投入他們的獻儀。有位富人放進很多錢,後來有位寡婦來到,只放進很小額的錢幣,此時,耶穌卻對門徒們說:「這個女人給的比所有其他人都多。」他這樣說,是因為其他人是將他們剩餘的放進去,而這婦人是將她生活所需的全部金錢投入。這才是真正的施捨與奉獻,它不是來自我們所剩餘的,而是來自會使我們貧窮的。
當有人來辦告解時,我問他,你施捨給窮人了嗎? 通常一般人會說,有。然後我會問他們,你有看著那個被你接濟之人的眼睛嗎?最常見的回答是:「我不曉得。」我繼續追問:「你有碰到那個你所施捨的街邊乞丐的手嗎?」這時他們臉紅得不知如何回答。對身邊之人施捨,是非常濃厚的人道愛心。但這不是買賣交易。


>>>
書籍簡介

教宗002
《與教宗對話on Heaven and Earth》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救贖在於望德,祂終會向我們完全的啟示。」-- Papa Franciscus

中華民國駐教廷特命全權大使 王豫元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李家同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洪山川總主教
天主教高雄教區 劉振忠總主教
──重量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實體書局、網路書店,暢銷熱賣中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