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90x250  
在有意、無意之間,父母經常傷害到孩子。有時候,即使是心存善意的父母,也可能造成傷害。這些童年的傷痛不會消失,在長大成人之後,它們依舊會時時影響我們,讓我們無法修復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甚至可能蔓延到我們的下一代。

許多心靈受苦、在人際關係中受挫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內心藏有一個受傷、委屈的孩子。本書將帶領你看見他、療癒他,並且幫助那個受了傷卻從來沒有開口餘地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們住在樹林裡,我父親經常離家,不過每當他回到家裡,我都很害怕。我整天都在計畫如何躲開他。如果他待在屋子裡,我就去外面;吃晚餐時,我會試著不坐在他旁邊;如果他要出門,我就試著待在家裡。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名字從來沒有被他叫出口,他總是叫我「服務生」或是「啞子」。

如果他的咖啡杯空了,他就吼聲如雷,接著我們小孩子全都會陷入危險,但事情似乎最常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是年紀最大的孩子。一開始他會大吼大叫,接著是解下皮帶,然後把皮帶折半、捏斷,發出劈啪作響的聲音,再來就是走到我們後面。我們從來不敢逃跑,以免下場更慘。

他會一把抓起我,把我帶進他房間裡,到現在我仍然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記得自己走出那扇門。幾年前,我被診斷為「解離性身分障礙」
(disassociative identitydisorder)
,因為即使我成年之後,還是斷斷續續一直出現狀況。我去接受諮商治療,時間長達很多年。

我們家有很多折磨人的事。"


吉兒.哈伯德博士對於這個故事的講解
我們不可思議的頭腦,讓我們在面臨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時,可以保護、保全自己。馮妮罹患「解離性身分障礙」(以前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就是一個例子。反覆發生的創傷事件可能達到相當的強度,以至於當事人的頭腦不能理解發生的事情,或是不能忍受內心的矛盾,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大腦會飽受衝擊而進入解離狀態,這是為了求生存的自保手段。「解離性身分障礙」把記憶劃分成割裂的情感狀態,好比一棟房子裡有好幾個房間,每個房門全上了鎖,以便隱藏雜亂的物品。我們的大腦把某些經驗的門扉鎖起來,直到我們感到安全,準備好要清理房子。

除非我們說出曾經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事,否則我們無法獲得跨越痛苦所需要的洞察力。除非我們分享事實,大聲對別人說出來,否則難以真正見到事實。向自己承認「個人過失的真正本質」──或者該說是別人在我們身上犯下的過錯──是個好的開始。

承認需要勇氣──大聲說出事實的勇氣。我們可以分享、哭泣、彼此安慰對方……不過還必須說得很明確,不能只是含含糊糊地意有所指。就像當我們教導孩子向朋友道歉,光是說「對不起,我錯了」還不夠,孩子必須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同樣的原則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必須坦白承認自己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不幸的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繞過傷痛,我們必須跨越它,才能走到另一邊──那裡才有真正的自由。



立體書  
《走出受傷的童年:理解父母,在傷心與怨恨中找到自由》
作者:蕾斯莉.里蘭.費爾茲, 吉兒.哈伯德

許多心靈受苦、在人際關係中受挫的人,
並不知道自己內心藏有一個受傷、委屈的孩子。
本書將帶領你看見他、療癒他,
幫助那個受了傷卻從來沒有開口餘地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

博客來 http://goo.gl/12Oe2Y 金石堂 http://goo.gl/W7qxSd
誠品 http://goo.gl/4fc6sE 、讀書花園 http://goo.gl/E7BdAA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48791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理解 父母 家庭 童年
    全站熱搜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