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x255.jpg
學生可能信仰各種宗教,也可能沒有信仰,對許多道德問題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校方建議我介紹耶穌的道德看法,對象不只是接受基督宗教教義(例如道成肉身、死而復生)的學生,還包括不是基督徒的同學。我說我的確可以試試看,但是這個問題的爭論已經行之有年。許多人認為,除非相信耶穌的教義,否則耶穌的道德訓誨便毫無意義,而這些人的確不是無的放矢。耶穌的確將佈道內容個人化,甚至以自己當作所要傳達之啟示的主角。
 
另一派人馬的看法則是,有千百萬人不相信基督宗教教義,卻同樣從耶穌的道德典範或佈道得到啟發;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甘地。我認為自己可以在課堂上介紹上述兩種意見,卻還無法確定是否要開課。不過,我想得愈多,就愈認為希望濃厚,最後儘管態度仍有保留,我還是同意了校方的請求。
 
我很慶幸自己答應了。打從一開課就知道,這不是普通課程。第一學期便有許多學生選修,幾年後,竟然每年都有七、八百名學生。沒多久之後,連來訪學者、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在職外交官、都市計畫人員、記者……也紛紛加入。無論哈佛內外,只要是認定本校講究教育與宗教分家的人,都很意外這堂課的人數竟然急速增加。課程名字有「耶穌」又有「道德」,怎麼會有這麼多學生選修呢? 吃驚的人顯然錯估這一代學生的意願,也誤判時代趨勢。
 
人類文化學、哲學、心理學、歷史與社會學的課,讓許多人以為道德觀「沒有必然性」,會因時代、社會、個人而有所不同。我們有何資格質疑南海島民不拘形式的性愛風俗? 或是批評奈斯基里克的愛斯基摩人鼓勵長者漫步到雪地上等死的風俗? 我們怎能評斷羅馬百夫長摧毀耶路撒冷,或是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征服者燒毀特諾克蒂特蘭? 我們怎能挑剔同學的「私生活」,如果他們並未打擾到我們,或是導致我們違背良心,就算嗑藥或性生活放蕩又如何? 上科學課程時,老師都鼓勵學生專心觀察,不要質疑實驗數據。然而他們在實驗室也會很快察覺某些學者的觀念—亦即從事研究的人無須擔心手邊實驗在未來的用途是否有害──這種想法雖然普遍,有時卻只能心照不宣。簡而言之,他們接受的教育雖然傑出,卻與道德完全無關。
 
總之,學生本身對此有強烈的缺憾感。「我知道不該去勢,但是我無法說出個所以然。」某個典型的大四學生到荒涼的訓練團大樓參加討論時,便有此感想。這些學生跟愈來愈多的現代人一樣,發現道德相對主義在基本意義上有些不妥。他們厭惡某些科技對大自然的破壞,看膩政客的虛假與媒體的謊言。他們明白,廣告不過是精心計算過的手段。然而在和別人開口討論真正的道德抉擇時,他們卻尷尬詞窮。只不過想找個道德詞彙表達意見,就讓他們口吃又不安,最後往往放棄,有時只能搖頭說:「一切都得看你從哪個角度出發。」但是他們知道某些事情「絕對不應該」──例如虐待兒童,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一樣。他們痛恨別人拿自己的道德標準硬套在他們身上,多數人也不願意強迫別人遵從自己的守則。「給自己與他人生存空間」是他們的金科玉律。簡而言之,他們就是我所謂的「善意卻又不安」的相對主義者。

然而,這種善意相對主義的走向也讓學生侷促不安。去勢還是簡單的話題,班上當然沒有一個人贊成。如果是更貼近我們自身的問題呢?許多人崇拜比爾.蓋茲,但是根據報導,他個人的財產(當時是四百六十億美元)多過美國收入金字塔底端百分之四十家庭的總和;有些人認為不對勁,其他人則不覺得有什麼不可以:難道這不是他自己努力賺來的嗎?
 
他們爭論了一會便放棄。他們不但無法取得共識,就連討論這種問題也讓他們為難,難道說一句「我就是覺得不對」就可以了嗎? 他們應該勸朋友墮胎(或是別墮胎)嗎? 我們哪有資格數說巴西人能不能摧毀自己的雨林、巴基斯坦人該不該測試核子武器? 恐怖主義與刑求是絕對不行,還是在某些時刻可以通融呢?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得看你從哪個角度出發」,我們又該如何做出一國的決策?
 
有些學生聽過,只要自問「耶穌會怎麼做?」就能解決所有道德難題。多數人則發現,這個方法並非次次有效,因為耶穌是二十個世紀以前的人,而且當時的生活環境相當不同,耶穌可不必面對學生得處理的惱人問題。他們明白,分隔耶穌與我們之間的歲月就是一大障礙。然而他們在課堂上學到,耶穌是拉比,他並非只是提出答案。相反地,他示範如何做出道德抉擇,學生自己也可以採用。耶穌以神祕的說法與尖銳的比喻要求人們運用想像力,他們發現只要照辦,耶穌所要傳達的啟示的確對我們有所助益。關鍵只在於,我們如何將他的方法與思想翻譯成現代語彙。
 
近年有大量文獻論述「尋找歷史上的耶穌」,但是這可不是本書的目的,甚至可以說正好相反:這本書的意義是「尋找現代耶穌」,目的就是向二十一世紀介紹一名兩千年前的男子對我們的道德意義。這本書的宗旨,就是這麼直截了當。以下的章節就介紹四部福音書如何記載耶穌的生平,從耶誕故事到復活節記載都兼而有之。本書的焦點在於耶穌本人說過的故事,以及關於他生平的故事。本書會提到學生如何根據這些故事,仔細思考他們所必須面對的道德抉擇,然而他們就跟多數人一樣,有時也會困惑、懷疑、害怕,但是永遠都保持著濃厚的好奇心。書中描述學生各有不同而且往往令人意外的反應,如何促使我自己想得更寬廣、更深刻。此外,本書也記載我們如何按照這些久遠的故事,處理各種現代才有的抉擇。
 
這些決定都是學生已經碰到,或是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問題—隨著人生進入各種階段,我們都會碰上這些問題。
 
我希望《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可以跨出哈佛校園,激發更多人共同探索;因此各年齡層、各宗教或無宗教背景的讀者都能從這本書走出去,一起加入這趟迫切的探尋之旅。讀者並不需要比我的學生更了解宗教或《聖經》,然而只要是不滿道德基要主義或各行其道的相對論的讀者,本書都歡迎大家一起用嶄新角度觀察第一世紀的拉比,他來自羅馬帝國的偏遠轄區加利利。有人形容他的生平在歷史上最有道德影響力,然而這股影響力的實際功能往往很難判斷。儘管眾人都真正了解所有宗教經文、字句虔誠的保險桿貼紙、耶穌的教義與信條,但本書更大的前提是,這位加利利人對我們的時代仍舊有強而有力、甚至是不容分說的道德意義。



undefined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作者: 哈維.考克斯 Harvey Cox

現代社會的犯罪與弊案中,有不少出身名校的精英份子牽涉在內,
哈佛校方決定開設一門道德判斷課,沒想到竟然爆冷門,甚至連外交官風靡而來,
本書引薦汲取耶穌的故事與智慧,折服了現代眾人。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大哲學系教授 孫效智       、台灣神學院教授 鄭仰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盧俊義  ──鄭重推薦


讀書花園 🌸 https://goo.gl/ngnmnP   博客來 🍀 https://goo.gl/ZozFv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