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書001
曾經我也像《寂靜之書》作者莎拉.梅特蘭一樣,享受著喧鬧所帶來的樂趣,並且習慣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節目,就只是讓這些人為的聲音填塞思緒裡每一絲可能的空間。

直到十多年前搬到山裡面,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如同梅特蘭,開始了我自己的尋找寂靜之旅。這也才發現,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裡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

想起前兩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曾經寫過的一本書《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我們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尤其手機聲響彷若催魂鈴,讓人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

因此,我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山裡,那是種既豐富又安心的感覺,森林裡的眾多物種有其生命流動的韻律,花開花落,在自然的循環中,找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安心感。
我也喜歡在海潮漲退中沿著海岸邊散步,所有的情緒都被帶向大海,甚至連理性的思考也沖刷一空了。整個人像是隨浪滾動的貝殼,隨時迎接海與風沙的流動,不知不覺間,人就融於虛空、融入海天一色了。

若晚上在海邊走得累了,便躺在沙灘上仰望滿天星斗,感覺身體似乎慢慢向外展延,進入浩瀚星空。

在追尋寂靜的過程,最好是獨自一個人。也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我對話。

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也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就像《西藏生死書》裡提到的:「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我們一生都在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可以把它比喻為『夢中的家務事』。我們告訴自己要花點時間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卻從來也找不出時間。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到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

這本《寂靜之書》是梅特蘭的自我追尋之旅,也是焦慮的現代人的療癒之書。

(本書作者為牙醫、作家、環保志工)

寂靜之書封面
作者:莎拉.梅特蘭
定價:350元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靜之書001

人怕孤獨,於是總是走入群體。人怕被孤立,於是總是不停說話(包括3C電子活動),找心理醫師聊天只為了期盼「說話療癒」,但很多時候問題只是出在「靜不下來」,但此「靜」不是指表面的靜,因為很多人表面不說話,但卻思緒奔騰,日夜在電子面板上不停「說話」。

沉默是金,但沉默至寂靜之路其實很難,終其一生體會這種「真空妙有」之境,其實是需要漫長的實踐與鍛鍊過程。

寂靜是什麼?《寂靜之書》像是「寂靜史」考古學,從自我出發,一路到各式各樣的神學與自然書寫,作者梅特蘭最後發現「什麼都沒有」,其實是「什麼都有」。

佛家說的「空」也是從「有」出發,「空無」建立在「妙有」上,空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在什麼都有中看見了空無(了無執著)。解讀《寂靜之書》,當然這也只是我的拾人牙慧。因為作者在博覽群書之餘,重點是她的「實踐」能力做得到位。為了體驗寂靜,她身體力行各種可能。

成長於喧囂的大都會,家裡也是鎮日門庭若市,父母鼓勵言論,家裡人人如小辯士。熱中社交,恣意恣情。連學校都討厭孤僻者,因此總是活在群體的目光裡。後來她嫁給一個美國來的牧師,牧師傳教更是家裡如教堂,人流往來湍急。然後她很早就以《耶路撒冷的女兒》成名,寫作和成名又讓她周遭圍著一群人。

這就是作者的「喧囂」背景,直到她生孩子,在某次餵奶時,看見嬰兒沉睡之臉,突然第一次碰觸到心靈的「真空」,妙不可言的寂靜突然「雷鳴巨響」地撞擊著她的心靈之海。當時她不清楚這是什麼,是一路耙梳之後,回頭去看的體悟。

她是如何一路耙梳寂靜之路?

這過程簡直是一趟「大旅行」的征戰,她在亞利桑那州大沙漠裡一個炎熱的早晨,第一次凝視廣袤的空寂:大峽谷靜靜沐浴朝霞,望不到邊的寂寥。她去極地圈,她去航海,望著茫茫大海,捕捉寂靜的靈光。她去西奈沙漠,她去爬阿爾卑斯山,在日夜光影的自然靜默裡,瞧見世界靜謐的神秘性。

她體會到「這些幽靈默默地注視或者是這種注視之下的靜默將我緊緊包裹起來。我覺得這種靜默讓我一絲不掛,吸乾了我身體的水分。我能聽見靜默在呼喊。」

她買風箏,看著風箏在空中飛的寂靜。風箏也代表著作者重返孩童關於飛翔的快樂夢想。她也在自然中觀鳥,她進入與靜默相聯繫的風景:到孤島去。她去畏懼的黑色森林,望著自己恐懼的源頭。「森林的靜默與秘密,與隱藏的東西相關。大部分寂靜之地——沙漠、高山、大海、海島、高沼地——都有莊嚴而寬闊的視野。」

人多會逃避自己所畏懼的,比如孤獨或者孤單,但作者就是能夠航進黑暗之心的旅程,為了逐步揭開生命的靜謐泉源。

夾在行動之間的定點生活時,她首先是搬遷,從倫敦搬遷到鄉下,埋入大量閱讀,從文學藝術家的生活開始著手閱讀,然後閱讀梭羅這類的自然書寫,沉浸宗教的神學所觸及的隱士靈修與寂靜體驗,她祈禱,寫靈修筆記,逐一檢視與體悟,先借鏡他人的經驗,然後和自己的行動作彼此的觀望與對話。

於是她明白隱士的禁欲主義修行或是禪宗的靜坐等等都不是她要走的路程,聰慧的她看見一種「偽裝」的壓抑:「越是被壓抑的就越有可能在某些場合下出現反彈,成為一種威脅。」

這和我個人的體驗有些雷同,我曾在「內觀」裡「禁語」十日,「打禪七」的經驗也有過。為何修行要禁語,是為了讓人「反觀內我」,說話時,人多是看著別人,而忽略觀察自我。至於打禪七,通常是愈打愈纏,因為表面如「石頭」坐著,但是一旦所有的事情安靜下來,突然念頭來去,奔流不息。很多年後,我才明白,打禪七的「七」不是七日,而是打破第七意識:末那識(潛意識)。

作者認為身處靜默時,反而人們「對性、食物、溫暖、舒適的感覺會在靜默中變得強烈讓人心煩意亂,魂不守舍。如果希望通過靜默修行遠離這些誘惑,那麼視欲望為『魔鬼的咒語』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幾乎是我也有過的經驗。

作者認為人在獨處時通常會隨心所欲,我也認為大部分人將這種隨心所欲視為「自由」,其實不然,獨處的自由常會形成一種縱欲與怠惰。真正的獨處是能在靜默中內察。她也曾嘗試去過一種沒有時鐘的生活,但最後讓她明白的是;死亡中有一種絕對的靜寂。

由於母親的過世,使她明白身體與心靈的彼此作用,她寫:「一度喧鬧著運轉著的身體靜了下來,而這種寂靜以某種方式向外蔓延,充滿了整個房間,漸至整棟房子。」

「隱修所就像一個高壓鍋,食物在裡面熟得快多了。」這是作者的體悟,從自我吐出的語言,而不是拾人牙慧,和坊間許多「拼貼」出來的心靈書寫絕對迥異,梅特蘭是一個有能力去實踐的田調寫作者,更讚的是她的文學詩眼十分迷人。

但作者並沒有對自己施行迷幻的咒術,始終戒慎恐懼地避免世間冠加在身上的符號,比如「大師」、「開悟」、「修行」、「心靈導師」……之類的。因為她知道危險心靈隨時都會失去寂靜的平衡,「如同在深水中一樣,你也能在沉默中溺死。這種危險始終存在。」、「恐懼、冒險與美是並肩而行的。但有恐懼,便有美麗,別無其他。」

梅特蘭幫我寫出我心中的寂靜之書,博學又有實踐力,體悟卻又謙卑,明白又能戒慎己念。身處孤獨而能坐擁山雲丘壑,融入繁華也能不亂己心。

這是一本體悟寂靜的書寫,定錨寂靜港灣卻又能望向遼闊大海,在人世的波濤裡,搖晃出動人的寂靜力量。

即使寂靜來去,但寂靜本屬風,它有自己的旅程,一如我們的心。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

寂靜之書封面
作者:莎拉.梅特蘭
定價:350元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浸淫書頁的智慧,體會啟示的美好,拉近我們與祂的關係

即日起到2014年2月28日,填寫特惠書單
傳真到(02)25001990或25001991
就能享有系列書籍75折優惠,滿400元免運費!


若不知如何操作,請直接打電話給讀者服務專線
(02)2500-7718~9 (服務時間:周一~周五9:30~18:00)


>>>按這裡下載 75折特惠書單 (解壓縮 zip 檔內有兩份文件)



特別推薦:《聖五傷畢奧神父傳》
( 單本75折 省120 元)

畢奧神父-立體書  

他能驅魔、說預言,擁有分身能力、可以治病、讓腫瘤消失…

他身上有耶穌受難時的五道傷口,無法治癒卻散發馨香…

他是天主差來的使者,助人抵抗邪惡,帶領靈魂歸向基督。


名人推薦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吳伯仁
台北總教區神父 林之鼎
終身義工 孫越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回顧畢奧神父的一生,可以說是天主「在一個平凡的人身上,成就不平凡的事」。畢奧神父所接觸的人士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階層,他不論宗派——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不例外——他總是熱情地接待。他的熱誠接待,無異是一個先知性的行動。──吳伯仁,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如果人們昧於所看見的傳奇,而忽略了畢奧一生所忠勤追隨的是真人真神耶穌、並唯天主旨意是從,那麼所看到的畢奧神父,將只會是一幅失焦的圖像!在這些 奇蹟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一種渴望、一種追尋,而畢奧神父某方面讓我們碰觸到了——主的真光。──林之鼎,台灣天主教總修院神父

五傷畢奧神父的一生是奇蹟。他的手腳有紅腫出血的傷痕,他能說出別人以前做過的事,他能「猜」到別人心中在想什麼,令人難以置信。其實宇宙的存在就是 一個奇蹟,人的一生也是一個奇蹟。人都可以活出永恆的生命,我滿心希望你相信。──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原價:480元、曬書節特價:360元 (每本省120元)
團購訂書另有優惠,請洽 (02)2500-7008 #2084 何先生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香港城邦書店 電話:(852) 2877-8606 傳真:(852) 2578-9337 
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 193 號 東超商業中心 1F 43334

■ 以下書店也可以購買「啟示出版」書籍

香港書店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5x255

平凡中的不平凡

畢奧神父的密契經驗最令人好奇。他確實是一位「領有神恩之人」,當他回憶起十二歲(一八九九年)經驗聖神的洗禮時說道:「我始終記得聖神那天帶給我的感覺……。聖神帶給了我何等狂喜!光是想到那天,我就覺得從頭到腳都被烈焰炙熱、焚燒、融化,但毫不痛苦。」

此外,他領受的特恩是說異語、與護守天使和其他自然存在溝通、散發出聖潔的馨香、神視、醫治、預言、分身、神魂超拔等,當然最令人囑目的是聖傷(stigmata)。這聖傷是畢奧神父於一九一八年在聖寵之母教堂所領受的一次奇妙的神視中:基督出現在他身旁,拿長刃刺他肋下,這長刃似乎還冒出火焰。這段與大德蘭(Theresa of Avila, 1515-1582)所描述的「神劍穿心」有些雷同:「我看見在他的手中,有一支金質的鏢劍,矛頭好似有小小的火花。我覺得,這位天使好幾次把鏢劍插入我的心,插入我內心最深處。」雖然畢奧神父因此被眾人視為「活生生的十架苦像」甚至「第二位基督」,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聖若翰.羅通多更一夕爆紅,但是此時的他正處於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所描述的心靈黑夜的情境,感受自己被天主所遺棄。

畢奧神父所經歷的心靈黑夜,是每一位密契經驗者所經歷的,這正是十字.若望在《兩種心靈的黑夜》中所描述的。靈魂之所以會經歷黑夜,是因為它無法承受那遠比自己偉大的「光」:「光愈明亮,貓頭鷹就會愈看不見;人愈注視燦爛的太陽,太陽愈使視覺官能黑暗;當默觀的神光侵襲一個靈魂,卻沒有完全光照他時,導致心靈的黑暗。因為他不只超越本性的理解動作,也奪去了靈魂的這個動作,且使之黑暗。」而人在此時感受到無限的痛苦,認為天主已經拒絕了他,並且會認為死亡是一個解脫。畢奧神父曾這樣描述說:「我的靈魂冒著脫離肉體的危險,因為我無法(適當地)在此世愛耶穌。是啊,對耶穌的愛傷了我的靈魂,我因愛成疾。」、「對我來說,在塵世生活苦不堪言,這是流亡、也是苦刑,痛苦到我幾乎無法承受! 隨時可能失去耶穌的這個想法,不斷以一種難以言喻的方式折磨著我。」這種經驗「應不亞於墮入地獄之人所經受的殘酷磨難」。縱使畢奧神父身陷通往地獄的流沙中,他仍然忠心地等候上主,並且投身於耶穌的懷裡。

事實上,畢奧神父所經歷的考驗,不僅是內在心靈的,也來自外在的環境。他進初學時,身體就頻頻出問題,常瀕臨死亡。一生經歷無數醫生的診治卻仍找不出原因,惟有回到家鄉療養身體的情況才會好些。本書的作者指出密契經驗者往往健康不佳,他們的病常常無法解釋。有可能的情況是因為「他們的靈性高度昂揚,以致讓習於俗世的肉體不斷承受巨大張力。」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了大德蘭和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的相似經驗。

返回家鄉的調養,為畢奧神父的健康是有所助益的,但在這幾年中,他常處於低潮,稱之為「我的雙重流亡時期」。這段時期也是他靈性考驗的時間,常受魔鬼猛烈的攻擊,但也常經驗到護守天使的臨在與保護。他所居住的「小塔」成了他的隱居之所,使他有時間獨自默想、祈禱。當他再次回到團體時,頓時成為眾人的「長老」,擔負起牧靈工作。這段時間畢奧神父也受到來自母親的考驗,母親把他的健康問題歸咎於嘉布遣會的嚴苛苦行,希望他離開修會,加入教區。另外,由於健康的緣故,畢奧神父領受鐸職之時只能舉行彌撒,但不許講道和聽告解;終其一生畢奧神父都沒有修滿講道課程、取得講道許可。而且,修會長上也無法確定他的神學訓練是否夠紮實,沒有立即給他聽告解的許可。

因著他的名聲,教廷法院於一九二○年代禁止他出示聖傷;一九六一年,教廷法院為避免個人崇拜而對畢奧神父下了更嚴厲的禁令:他人不能與畢奧神父共祭、畢奧神父的彌撒時間每日更動、禁止畢奧神父單獨接見婦女等。畢奧神父的友人都對教廷的處置不滿,但他面對這一切,仍然保持謙卑,順服地接受這些命令,一句怨言也沒有。其實,這一切畢奧神父都視為服從聖願的一部分「為了服從,我可以作任何犧牲。」大德蘭的話語有與之共鳴之處:「然而,從不辜負我的上主,在我所列舉的所有磨難中,時常來安慰我,堅定我……。祂告訴我,不要憂愁,說我為天主做了許多,在那個事上沒有冒犯祂。我該做告解神師命令我的,現在保持靜默,等時間到了,再來做這事。我十分的安慰和欣喜,我覺得所有臨於我的迫害,全都不算什麼。」當聖依納爵.羅耀拉談論〈與聖教會思想一致〉時,說:「為能在一切事上隨從真理,我們常該符合聖教會的判斷:如果聖統教會定斷某物是黑的,我雖看它是白的,也應確信它是黑的;因為我們相信,在我等主基督和祂的淨配教會之間常是同一聖神治理我們,引導我們獲得救恩。原來頒布十誡及管理、指導慈母教會的,是同一的聖神,同一的吾主。」

作者在第二十六章指出畢奧神父一天生活的安排,也提到了畢奧神父的睡眠和三餐飲食。他不僅睡得不多,只有三、四個小時,吃得也不多,早餐偶而只有咖啡,晚餐也只是幾塊餅乾,果汁或是一兩杯冰啤酒。即使中餐也只是幾口。即使患病時,只喝水不吃東西,體重仍然增加。畢奧神父認為他的吸收和營養主要來自每天早上的領聖體:「我覺得我這塊田挺肥沃的。我說真的,我需要的不多。」這便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向門徒所說的話:「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們所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若4:32-34)畢奧神父的食物除了來自彌撒外,也包括了每天清晨兩小時的默想和祈禱。有幾年之間,畢奧神父每天幾乎長達十五至十九小時的聽告解安排—大排長龍的告解信友,有時還需要先拿號碼牌才行。這自然讓人想起同樣長時間聽告解的本堂神父主保聖維雅納(John Vianney, 1786-1859)神父。

然而,許多認識畢奧神父的人都說,他的牧靈工作中最令人難忘的並不是醫治、分身、或告解時不可思議的經驗,而是參與他的彌撒聖祭。他的彌撒之所以不同,不是因為他擅於表演,或是把彌撒弄得很華麗,而是因為「主禮者投注了強烈感情」,讓會眾感受到好似自己站在十字架旁,真實地經驗到與天主同在。

畢奧神父所接觸的人士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階層,他不論宗派—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不例外—畢奧神父總是熱情地接待。這對大部分生命歲月生活在梵蒂岡第二次會議(1962-1965)之前時代的畢奧神父而言,他的熱誠接待,無異是一個先知性的行動,他常大聲宣告:「我屬於每一個人。」此外,他在蒙主寵召之前,幾乎平均每個月收到五千封信,需要助手幫他整理回信。即使他長期生活在聖若翰.羅通多的會院,他的接觸面普及世界各地。

回顧畢奧神父的一生,可以說是天主「在一個平凡的人身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以保祿宗徒的話語來表達:「弟兄們!你們看看你是怎樣蒙召的:按肉眼來看,你們中有智慧的人並不多,有權勢的人也不多,顯貴的人也不多;天主偏召選了世上愚妄的,為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甚而天主召選了世上卑賤的和受人輕視的,以及那些一無所有的,為消滅那些有的,為使一切有血肉的人,在天主前無所誇耀。」(格前1:26-29)

畢奧神父一生的病痛正如保祿宗徒身上的那一根刺,保祿曾三次求主使它脫離,但「主對我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所以,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9-10)

當畢奧神父喃喃低語:「耶穌……聖母……耶穌……聖母……」在眾人的臨終禱文中,嚥下最後一口氣,保祿宗徒的話語又在我們的耳邊迴盪:「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下了,就是主,正義的審判者,到那一日必賞給我的;不但賞給我,而且也賞給一切愛慕他顯現的人。」(弟後4:6-8)

(本文作者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看更多書籍介紹: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5x255

畢奧神父究竟是何許人物? ——在聽說了畢奧神父,又知道了他、以及圍繞著他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之後,總令人不由得打心底發出這個問號。

他是二十世紀的現代人,而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個常上報、被人掛在嘴邊的「八卦人物」了。

他與耶穌和聖人們親切談話,常透過祈禱治癒傷患殘疾,能預言未來、看穿人心。他與他的護守天使互動頻繁,很多時候還請天使來幫他去跑差事。魔鬼對他相當無奈,恐嚇誘惑、甚至暴力痛毆都無效,他繼續齋戒祈禱以對,一點兒都不曾讓步,也告訴大家對牠不用害怕。

最為人所樂道或爭議之一的,是他雙手雙腳和左胸口上,竟然烙印著耶穌的五傷,就像是被釘子長矛所刺透的傷口,而且不時流出鮮血。任憑好心的醫生或不懷好意的大夫反覆診察、想要徹底治癒這種奇怪的「疑難雜症」,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成功過。一般的傷口常發出腐爛的氣味,而畢奧神父的反倒持續散放一股無以理解的芳香。直到現今2013年都還有很多人在去聖若翰・羅通多朝聖時,聲稱聞到畢奧神父獨有的香氣——他臨在的特殊標記。最後,這些傷口在他臨終交付靈魂的時候,卻又一反醫學常理、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連疤痕也沒有!

人願意有知心,常願意自己是好的,而天主透過告解聖事——教會的服務——赦免罪過、幫人重獲自由,但常有人覺得要跟神父告明很難,因為他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的難堪。然而慕名來畢奧神父這裡辦告解的人潮蜂擁,就算要等好幾天也沒有關係。有人發現還沒開口,畢奧神父已經知道他犯了麼罪,有時還提醒人忘了告明什麼,或乾脆幫他說出來了。這麼私密的事,他怎麼知道的?

眼見受苦的人實在太多,畢奧神父結合了社會善良的力量,為傷患建築了美輪美奐、功能齊備的醫院,就叫做「受苦者安慰之家」。他在人身上看見苦難,也看見受苦的基督:「當看見在我身邊聚集的群眾時,我願意背起每一個人的十字架。」他低頭向主祈禱:「把這個世界所有的痛苦放到我身上——放到這個羔羊身上。」

人們不惜犧牲睡眠時間,就為了參加他一大清早主持的彌撒,因為他的禮儀總令人感動萬分,讓人深受吸引。究竟是被什麼所吸引?——似乎有一股特殊的平安與寧靜,天堂真實得好像用手就可以碰觸得到,讓人感到天主的臨在。
在他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有時看起來的確是太違反常理了,所以不但是街頭巷尾的話題常離不開他,連教廷高層人物之間也議論他。讚美他的大有人在,攻訐他的消息也時有所聞。記者不時喜歡報導他又顯了什麼奇蹟,人們在哪裡又看見他的分身。那些看來似乎「怪力亂神」的現象,恰是這位大鬍子神父——更精確的說,是天主教方濟會大家庭中的嘉布遣會弟兄——表面上看來最受人矚目的原因。

「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李充十三經注疏) 有趣的是:當很多人極力宣揚畢奧神父的神奇之時,他自己卻也無法解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他曉得任何真正的好事都是來自於天主的,所以是有理的,而他也只不過是正神的僕役。事實上,碰到奇蹟擺在眼前還惡意否認攻詰的人,他會生氣;但是對那些懷著純樸之心前來道謝的人,他的溫柔又像冬天和煦的太陽。——不難想見為何當時就有人說他是聖人,也有人稱他是騙子和無賴。

畢奧神父於1968年離開了這個世界。教會在經過四十多年的訪察明辨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終於在2002年6月16號隆重的宣布畢奧神父為聖人。剎時逾二十多萬於梵蒂岡伯多祿廣場一齊爆出的掌聲,讓人愰若置身於天國的歡呼之中,所有的人都感到與有榮焉的喜樂,同時也平息了反對的風浪。

一直到今天,當人們乘車到聖若翰・羅通多,會發現那是一個位在山脊上的小鎮。沿路土地石頭多而貧瘠,夏天燥熱冬天酷寒不利農業,地理不便又欠缺礦藏不利工業……而人竟越來越多,小鎮在發展!

這些人來做什麼?有什麼好做的!? 這麼多的人,已經是個奇蹟了。在這些奇蹟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一種渴望、一種追尋,而畢奧神父某方面讓我們碰觸到了——主的真光。

「提起勇氣來吧!繼續往前!光明總不會延遲從黑暗中放射出來!」
「需要愛、去愛,此外無它!」
「每天都是為愛而又有的一天。」

如此的犧牲和付出,於是人家也從他身上看見了基督,而他所受的五傷印證了他與基督融合為一。

的確,如果人們昧於所看見的傳奇,而忽略了畢奧一生所忠勤追隨的是真人真神耶穌、並唯天主旨意是從,那麼所看到的畢奧神父,將只會是一幅失焦的圖像!

本書的生成又是另一項驚奇:作者是基督教信義宗的牧師。

其實聖德才是最吸引人的,而聖德的本身就是神自己。我們若是對此心有所感,那是因為神願意特別向我們敞開祂的慈愛,願意人成為另一位在世的基督。各教會之間所面臨的,早已超越了掌旗正統之爭,而是更深刻的問題:我真的在主內活出了基督的面容嗎?基督所願意於我們的合一又是如何的呢?

畢奧神父自己一步步追隨了主的教誨,在聖方濟的大家庭中受到陶冶。他尊重教會,也愛護自己所屬的修會團體。人家問他有什麼更大的願望。
「我更大的願望?」他說:「使我作我所有弟兄中最小的一個!」
如今在永恆的天堂內,他太清楚世間的路該怎麼走了。卻顧所來徑,當初那些看來孰不可忍的砥礪,竟都是穿越層層疊障的最佳助力。畢奧既然自己走過了、成功了,他也極為願意幫助人、跟人分享,於是我們聽見他跟人講:

「當主召喚我時,我會跟他說:『主啊,我留在天堂的門口!當看見我最後的一個孩子進去時,我才進去。』」

「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說:『畢奧神父是我的!』」

至於畢奧神父究竟是何許人物? ——此問靜待讀者自評。

(本文作者為台北總教區神父)

看更多書籍介紹:博客來金石堂誠品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