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有一幅漫畫題字這樣說:「選對老婆靠I.Q.,不讓老婆跑掉靠E.Q.。」把老婆換成老公也很貼切;你同意嗎?若你認同E.Q. 是維繫婚姻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會贊成的。

換句話說,兩人的人際關係若處理得當的話,可以藉著互相幫助來面對各自或家庭的問題;問題處理得不好,兩人的關係要受挫、倒退,甚至一直累積下去,使情況越來越惡化。到了某一個地步,雙方都感覺難以繼續下去時,正如耶穌所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最後,離婚就變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了。可是,離婚可不像「揮刀斬亂麻」一樣問題一下就能解決;相反的,會帶給雙方、孩子、親朋無限的傷害或困擾。
為什麼「因愛結合」的婚姻會變成離婚收場呢?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
一、有沒有正確的婚姻觀
二、情緒傷害的影響

正確的觀點是婚姻幸福的基礎
婚 姻問題千頭萬緒,講不清、理還亂。然而,婚姻是否幸福快樂,跟雙方有沒有正確的婚姻觀有絕對的關係,因為婚姻觀影響夫妻兩人建立與維繫婚姻的基本做人態 度、相處之道。正如箴言第四章第廿三節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保守自己的心是要讓心保存善良與正確的觀念,不 要讓不義的邪念入侵。就像這樣,婚姻是否能產生美好的果效,全看結婚的人是否有正確的婚姻觀,這應該是非常正確的看法。

最新式的電器用品, 都要詳細閱讀所附的說明書,照表操作才不會把機器弄壞。如果用了不同廠牌的說明書,很可能無法操作,因為操作觀點是不一樣的。電腦是現代人引以為傲的創 造,能讓我們得心應手地做許多事情,功能之多、效率之快……真的是引人入勝。可是,如果你不照規矩來操作,或指令下錯了,很可能就無法達成目的,甚至還會 當機、中毒,讓使用者不勝懊惱呢!

然而,婚姻關係要比操作電腦更難。因為電腦是機器,只需要照章行事就行,而人是活的,婚姻關係更是千變萬 化的。悲哀的,今天我們從哪裡獲得婚姻觀呢?說得難聽一點,是從電影或小說、雜誌來的,學到的是所謂的「好萊塢觀點」。這些觀點裡有些確實是出自很嚴謹的 學術觀點,但是無可否認的,不少是虛浮的、粗製濫造的、只為賺錢的、偏見的、甚至是幻想的,代表著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理念或欲望而已,對婚姻不見得有真正的 幫助,反而可能灌輸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幫了倒忙呢! 可是,其影響卻是無遠弗屆的。

文章摘自《找回快樂的婚姻
作者:彭德修 牧師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刊頭  

結婚多年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嘆:要是有一個婚姻學校,教我們夫妻相處之道、做愛學、人際關係、孩子管教等等,那該多好!為什麼要等到焦頭爛額之際才頓悟其中的巧妙或悔不當初呢?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課題不由有關教育機構來正式開課、嚴肅地探討呢?

為什麼結婚不必執照?
在 家庭協談中心當一陣子的義工後,我深深感嘆的一個現象就是,到那裡去的人真正要探討問題的反而不多,大多是要我們幫助他/她怎樣得以離婚;換言之,兩人的 關係已經病入膏肓、對所經營的婚姻早已不留戀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讓我吃驚的,其中有不少人對婚姻之道完全不懂(包括知識份子),或者病急亂投醫地抓了 一些錯誤的建議,就當作堅持己見的憑據;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有礙於解決問題。那時,我常想,為什麼不早日面對問題、設法解決? 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問題,偏偏大多數的人卻一知半解?

現代人從事許多影響深遠的行業都要有執照,然而,為什麼結婚不用事先上課或補習呢?不知 道怎樣維護婚姻,怎能任由兩人結婚呢? 那是多麼冒險的事啊!沒有拿到駕照就開車,危害的豈止是自己而已呢?為什麼只有部分機構—如教會—在做婚前協談呢?真的以為一結了婚,就能「從此過著幸福 快樂的生活」嗎?大家都知道,事實絕對沒有這麼理想。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現代人越來越全神貫注在向「錢」看,忙得不可開交,好像真的「有錢能使鬼推磨」 一樣。我發現,連家庭教育都幾乎快要停擺了,更何況是婚姻之道,該由誰來傳授呢?

從哪裡學習婚姻之道?
從 古至今,我們都耳濡目染父母長輩的表現,偶爾他們也會講一些道理給我們聽聽。然而,他們是從哪裡得到這些道理與功夫呢? 幾乎都是老一輩人的口耳相傳或自己從經驗中琢磨出來的道理;可是卻沒有人能保證那是深具權威的教導。最糟的是,其中還夾雜著自以為是、吹噓亂蓋、以訛傳訛 的無知;換言之,是否是正確的知識與真理,他們自己也無由得知呢。

現代社會注重個人主義,婚姻卻講究兩人的親密互動,要面對的問題就格外的 多了。加上近代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衝擊,婚姻碰到了更多的挑戰,許多人越來越不知所措,家庭亮起紅燈的越來越多。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了不少,雖然有許多人買來認真研究,可是也還有不少人絲毫不知其重要性,繼續活在「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幻想裡,不願意下任何功夫。就好像明知罹患重病卻相 應不理,既不看醫生也不肯服藥一樣,令人感嘆。

民國九十二年,台灣的立法院通過家庭教育法案,其中一項是:未婚男女結婚前應接受四小時以上、由縣市政府開辦的家庭課程,培養正確的婚姻觀。可見,社會大眾確實已經開始有此共識了。

然 而,四小時好像太少了吧,能學到婚姻的精髓嗎?在國外,曾聽說有個教會在舉行婚前協談上,足足用了一年的時間,每個月一次,每次兩小時。無論如何,但願法 案的通過是一個好的開始,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確實執行這個重要的教導。但願教育單位能提供更多的課程、更具體的教導,讓所有想要結婚或已經結婚的人,都能 學得更多有關婚姻之道的功課。

正如過去先賢所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事實上,大多數家庭的幸福快樂,就是社會、國家平安和睦 的根基。我們更看見,家庭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夫妻關係;婚姻出了問題,影響所及,孩子都深受其害。耳濡目染之下,這些孩子的心理多少都會出現狀況,對他們將 來的婚姻也等於埋下了各種弊端。真希望有關單位,要當作重要事情積極地去進行。所謂防範未然,保養重於修理。

 

文章摘自《找回快樂的婚姻
作者:彭德修 牧師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基督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治療記憶與心理健康概述

 

治療記憶有助於克服四種情緒,帶來心理健康,以〈天主經〉(〈主禱文〉)進行祈禱、默想也可以。這兩種方式,都能讓我們重新碰觸自己恐懼、焦慮的時刻,好好處理憤怒(「寬恕別人」)、罪惡感(「寬恕我們」),直到那些讓我們恐懼、焦慮的時刻,轉而成為對我們的祝福(「祢的國來臨」)。

 

無論哪一種方式,在真正經驗寬恕之時,我們都會由衷感謝那些曾讓我們焦慮、恐懼的事物。療癒是沒有終點的,所以,在一個人藉著寬恕克服四大情緒之後,絕不會說:「好了!治療完畢!」因為他永遠能變得更感恩、更懂得寬恕。治療四大情緒的關鍵,是〈天主經〉與治療記憶都有提到的兩種寬恕:寬恕我們(克服罪惡感),寬恕別人(克服憤怒)。

 

還有許多人藉著兩種寬恕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或困擾。以凱特為例,在退學之後,她發現自己很難找到工作、也很難交到好朋友,她也害怕因為自己定不下來,沒人會願意和她結婚。四年前,凱特因此陷入嚴重憂鬱,並兩度試圖自殺。她開始看心理醫生,並在心理治療多年之後,發現自己之所以害怕跟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怕他們像當年的爺爺一樣,拋下自己一個人離去。凱特的爺爺在她四歲時過世,因為他生前非常疼她,他的過世讓凱特倍感孤寂。於是凱特不自覺地告訴自己:「別再愛上任何人了,他們遲早也會離妳遠去。」

 

不過,雖然凱特透過心理治療發現了這件事,但幾年下來,她還是沒勇氣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直到有一天,凱特請求耶穌與她和她的爺爺同在,她祈禱說:「我想原諒爺爺拋下我,也請祢寬恕我這麼多年沒善待自己。」接著,她覺得自己與耶穌和爺爺同行,一起到了天父面前,她將爺爺的手放在天父的手上,然後轉身離去。經歷這次祈禱經驗兩星期後,凱特的心理醫生宣布她完全好了。此後,凱特能與人建立親密的友誼、也能長期做同樣的工作,今年年尾,她也要結婚了。

 

凱特越是感謝那段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始終焦慮、恐懼的日子,就康復得越好。在準備結婚時,她也感謝那段不敢出門、不敢交朋友,只敢成天窩在家裡的日子,因為這讓她練出了烹飪、家務、布置的好手藝。透過治療記憶,基督讓凱特見到了兩種寬恕的力量,重獲心理健康。一位心理醫師說得好:發現寬恕有益治療心理的重要性,不下於發現盤尼西林能治療肉體。

 

 基督透過兩種寬恕,為人治療記憶、帶來心理健康

 

基督總是運用兩種寬恕助人重獲心理健康,不僅對凱特如此,對別人也是如此,當祂顯現給那兩位前往厄瑪烏(以馬忤斯)的門徒時(〈路加福音〉2413-35,也為他們做了同樣的事。那兩位門徒為基督的死沮喪不已,他們對未來感到焦慮,也擔心生命從此失去意義,在上路時,他們仍未獲得轉化沮喪的力量。然而,在基督無條件地寬恕了他們、幫助他們克服憤怒和罪惡感之後,他們也得到了轉化的力量。

 

在與他們同行的時候,耶穌接納了他們的憤怒,他們不但氣祭司長和領袖們處死了默西亞(彌賽亞),也氣先知明顯誤導了他們。此外,基督也知道他們一定會為自己如此遲鈍(〈路加福音〉2425,而感到罪惡、頹喪。他們也許正捫心自問:「基督當初明明就說他會死,我們怎麼偏偏聽不進去呢?我們為什麼沒膽子留在耶路撒冷,跟其他人一起躲起來呢?他們明明也嚇個半死啊!」在基督向他們解釋過聖經之後,他們顯然會為自己的遲鈍深感罪惡。不過,他們其實不必為自己的遲鈍沮喪,因為這將讓他們領受基督的寬恕。

 

事實上,他們當時已經感受到基督的寬恕了,所以他們邀請祂進了屋子、一起用餐。在祂與他們同坐時,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愛,事實上,祂也的確始終愛著他們。最後,他們終於發現即使自己滿腹牢騷、行事也無足稱道,耶穌還是接納了他們,於是他們不再一臉頹喪,反而全心充滿寬恕,欣喜若狂,「隨即動身,返回耶路撒冷」,和那些處死基督的人同在,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一如基督給了他們無條件的愛。

 

回耶路撒冷的路上,門徒們重新思考默西亞的死。不過,這不再讓他們恐懼或焦慮,反而被他們視為祝福,因為這讓以色列對救主有盼望,也讓他們經驗了無條件的愛與寬恕。他們的記憶獲得療癒,歡欣鼓舞地回到了耶路撒冷,這個曾讓他們焦慮、恐懼的傷心地。基督透過兩種寬恕治療記憶,幫助我們克服潛伏在心理困擾與疾病背後的焦慮、恐懼、憤怒與罪惡感,讓我們重獲健康。在下一章裡,我們將要進一步談到:基督透過兩種寬恕治療記憶之後,不僅能帶來心理健康,也能帶來身體健康。

 

…以上摘錄自《治癒生命的創傷:圓滿走過寬恕,心靈不再痛苦》

林瑪竇神父、林丹尼斯/合著;吳伯仁神父/審訂

 

>>> 看更多

影片下載:治癒生命創傷,找回愛的能力 (無音樂).pps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刊頭

保羅是名導演,他太太露西是名演員;露西的名氣太大,讓做丈夫的保羅頗沒自尊。為了拍攝「蝴蝶夫人」這齣電影,保羅主張女主角應當請真正的藝妓來主演才會更傳神逼真,不贊成讓露西來擔任,因此兩人嚴重的意見分歧。

一 行人前往日本拍片時,製片家與露西串通,讓露西暗地裡前去日本。她暗中拜師學習藝妓之道,然後偽裝成藝妓,還取了個日本名字叫森洋子。這件事瞞著身為導演 的保羅,以及所有的演員與工作人員。一切都是為了讓片子拍得好、賺錢、揚名,沒有惡意。製片家計畫:首映典禮時,專機邀請大批美國影評人員與記者前去日本 參加。首映結束後,再安排藝妓森洋子上場,當場取下裝扮,還原露西的真面目,想必全場轟動,氣氛達到了最高峰。

不料片子殺青前,保羅發現了真相,怒不可抑,但仍然佯裝不知情。他還故意調戲露西扮演的藝妓森洋子,也讓露西怒不可抑,以為保羅故態復萌,真的愛上了藝妓,讓她幾乎崩潰。

保羅告訴製片家決定要跟露西離婚了。他說:「我發現露西有了新的情人—她的事業,那是她的最愛,比我還重要。我不要排在後面!」保羅與露西都悶悶不樂,強自隱忍不發,製片家更是如熱鍋上的螞蟻,唯恐害了好友夫妻反目、分道揚鑣。

首映典禮的最後一刻,保羅上台接受歡呼時,在後台,擔任森洋子助手的真正藝妓臨別送了一隻扇子給露西,上面印著用日文寫的一句諺語:「夫君,沒人比你重要,包括我在內。」

露西聽了真正藝妓的解釋,聰明的她立刻頓悟過來。輪到森洋子上台接受歡呼時,她已將一身藝妓裝扮卸了下來,以露西的身分上台宣布:「森洋子小姐,即影片中的蝴蝶夫人,今晚不克出席。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演戲,因為她已經出家,我們再也見不到她了……」

此舉不但維護了先生的自尊,還加上一句恭維丈夫的話說:「身為本片導演保羅先生之妻,我深深引以為榮!

保羅原來認為自己會因為露西的壓軸好戲而受辱,聽到露西的話,大受感動,上台和露西攜手接受大家的歡呼。故事這才有了圓滿的結局!

請問讀者,你得到了什麼啟示?事業比婚姻重要? 維護另一半的自尊真的這麼重要嗎?!

許 多時候,尤其是到了離婚的地步,可以清楚發現,雙方都在堅持己見。問題是自己堅持的理所當然,對方卻深深不以為然。有時候只是所站的立場不一樣,從不同的 角度看事情而已。比方說,有的媳婦藉口婆婆欺負自己,丈夫卻認為太太應當為了自己順服老人家;各自堅持己見不能妥協,難怪連清官也幫不上忙。

情緒傷害最嚴重的弊病就是強迫行為—要求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照自己的理想去做。所以會如此,大都是過份絕對化自己的理念或經驗所造成的,並不是出於惡意;然而夫妻之間的爭端常常都是源於此,不可不察。

宗 教信仰對不少人是一種絕對化的理念,信仰不同常會造成爭端。基督徒堅持絕不拜偶像;但拜拜的人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由於家族力量難以抵抗,社會又明顯的男 尊女卑,妻子不順服是很難堅持到底的。因此女方是基督徒時,就會事先約法三章,不能勉強她拜偶像。有的男方當時不以為意、一口答應,事後卻軟硬兼施逼媳婦 或妻子拜拜,因此發生不少令人驚心的案例。還好,時代越來越進步,大家的觀念也變很多了,信仰自由越有保障,這樣的事情也越來越少了。

但是,正在寫本書時,報上赫然出現「信仰不同、情愛變調,休妻獲准」的新聞,生活作息、行事為人的態度等,因著信仰而產生的歧異,有時還是會讓夫妻難以調和好一陣子的,不可不知。

 

文章摘自《找回快樂的婚姻
作者:彭德修 牧師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也不要自欺:你們中若有人在今世自以為是有智慧的人,該變為一個愚昧的人,為成一個有智慧的人。──〈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3章18節

 我們要如何視彼此為基督?有太多矛盾的證據了。難道我們只能假裝嗎?──我收到的來信

 

不久前,我在電視上看一場創造論(或稱為智能設計論)與演化論的辯論轉播。對立的雙方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不少是受到景仰的專業人士。我一直等有人說「這其實是個錯誤的假設前提」或是「這根本就不必是一個問題」,但是在整整兩個小時內,沒有半個人提出!雙方繼續根據他們的立場,以早已辯論多時的語言,不斷地強化他們所明確代表的「科學世界觀」或是「創世主世界觀」。他們視對方為敵人,當言論變得火爆的時候(當然,這些言詞跟本就不會有任何共識),什麼結果都不會產生,有的只是防禦跟被羞辱的心智而已。

我期待有一天,科學家能接受奧秘對靈魂、理性和文化意義的重要性,但他們卻只是不斷敲打著事實和資訊的鼓,完全不去反思這些事實的前後關係與意義。我期待宗教人士能認真地看待「道成肉身」(神成為人),並且看見一位創造出能夠不斷自我創造之事物的神有何睿智之處。然而,他們只是不斷地敲打著另一張鼓──一個極度缺乏想像力而且疏離的神。那實在太讓人難過、太枉然、太徒勞了。

雙方都應該更加明瞭才對。

 

不夠好的知:非黑即白的想法

觀看這場辯論讓我覺得極度挫敗,但是老實說,我也做過一樣的事。在我的生命中,非黑即白的想法使我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下了糟糕的判斷、傷害了別人和自己、拒絕去愛、也錯判了情勢,這種想法對我的影響,遠超過我其它任何的人格特質。儘管這種思考方式有著嚴重的缺陷,二元化或是對立式的思考方式還是深深地烙印在西方人的腦海中。二元化思考本身並沒有錯或是不好,事實上,幾乎在所有(就算不是所有,至少是大多數)的情況下,二元化的思考都是必須的。只是,在面對人生的重大問題或抉擇時,二元化思考明顯地不足。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和別人呢?我難道不知道每一個觀點,都只是從某個角度看事情而已嗎?我為什麼不能退一步,平靜地觀察自己向來都有某種傾向、成見或是需求,即使那或許是一種有幫助的正面傾向?難道到現在我都還不明白,我所掌握的資訊永遠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為什麼當我一旦打定主意就那麼難以改變,尤其是在我公開表示之後?

這種退一步、平靜地、不急著下評斷地觀察自己內在的掙扎,就是靈性視覺的基礎;也是耶穌親身活出、佛陀透過體驗所教導的「治死老我」的主要形式。越來越多人同意,不管怎麼稱呼,這種平靜而無自我的「看見」,毫無例外地是所有文化與宗教最高階層的行為與愛。能這樣做的人,是我們稱之為賢人、智者或聖哲的人,他們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像奧秘者的看見一樣。

在西方,已經好幾世紀沒有人實際或是有系統地教導我們這種高階的看見了。那將是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這種缺失所造成的悲劇性結果,在左派就是理性主義、世俗主義和無神論主義,在右派則造成了基本教義、族群思考和認知僵化。兩者對我們都不夠好,這也是我質疑宗教是否做到了它該做的事的原因。幸好,我們仍有古老傳統的延續。在此我必須對保守派基督徒道歉,我指的是更古老、更紮實的傳統,而從這些傳統中,我們能夠再度學習。【注1】

 

更好的「知」:默觀和存在

對於那些應該要擁有更好的「知」,同時也應該要被他們的宗教教導得更好的人而言,現今世上那些不必要的苦難,其實是很棒的。在西方,宗教太專注於告訴人們要知道什麼,而不是如何知道;告訴大家要看到什麼,而不是如何去看。這導致我們只能朦朧地見到神聖,嘗試用一個被削弱的心智去理解偉大的事,試著用我們微小、分割的心去愛上主。這就像是試圖用五美元的便宜望遠鏡去觀看銀河一樣。

你將會看到默觀──我用以稱呼「更宏觀的看見」的字眼──開放了整個視野;它讓我們在當下、在事件或人開始對立並試圖去征服與控制之前,維持著開放的態度。默觀者拒絕製造錯誤的對立,也拒絕只為了迅速地安撫他們的自我而劃分立場。他們不會為了要解除自己的焦慮,而急於產生對立的想法。他們就像尼苛德摩(尼哥德慕)與加瑪里耳(迦瑪列【注2】,這兩名接受過良好訓練、有著紮實傳統的猶太律師,儘管當時所有人都已經下了加害耶穌的決定,他們仍願意給耶穌機會,甚至尊敬他──即使在那時,耶穌完全不符合他的族群對神聖的共同定義。在尼苛德摩與加瑪里耳身處的世界裡,他們兩個一點都不理性,也不正確。在某些層次上,他們都是默觀者,他們突破了現狀,進入非二元化的思考。

我想要把默觀稱為「全面性的知」──不是不理性,而是同時兼具了前理性、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默觀拒絕變得越來越刪減。默觀是一種演練,可以讓你的心和你的心智空間一直保持開放,直到你看見其它隱藏的素材。那是對赤裸的當下的滿足,並且等待著上主和恩典所賜予的未來。因此,在我們對某物或對我們自己有完整的了解之前,我們必須先付出某種程度的愛。正如達賴喇嘛的洞見:「改變心意,就是改變主意。」你也可以倒過來說:「改變主意,就是改變心意。」歸根究柢,兩者都必須改變,才能讓我們清楚地看見。

西方的猶太基督徒往往對「非二元性」感到不自在。他們總是(負面地)把它和東方的宗教混為一談。但是我相信,耶穌就是西方第一位非二元化的宗教導師

而且就是因為我們試圖用二元化的心智去理解,【注3】我們才無法理解他絕大多數的教誨,就更別提去遵循了。那是本書的另一個主題,不過我得先清除來自多方的瓦礫,所以,與其就這樣相信我所說的話,你們倒不如自己去看。

非二元性(梵語advaita,不二論)這個高明的字眼,被許多不同的東方傳統用來區別完全、絕對的吸納或交纏。面對現今的生態和量子物理學上的相同挑戰,他們不想說所有事物在形而上或是物理上其實都一樣,也不想要去區分和切割一切。事實上,東方和西方的默觀心智,都會避開貼標籤或是太過迅速地加以分類,好讓自己能夠真正地看清事物原來的面貌,而不是看到一些取代它們的字眼和概念。

人們通常這麼想:他們會以為,他們同意或不同意某件事物的想法,就算是真正地面對這個事物了。默觀者說,其實不然。我們必須真正面對的,是那件事物的本身。我把這種遭遇稱為「臨在」,那是另一種知曉當下、接觸當下的方式。那更為脆弱、易感,不會讓我們產生任何的操控感。多默(多馬)對於耶穌自有想法,但是他也必須親自把手伸進耶穌的肋間,才能「知曉」真相【注4】。這種全面而更深刻的看見,需要很多練習,卻能獲得絕佳的報酬。我相信,對於這世界的喜樂與真理而言,這是必須的。

非對立性的思考,是三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的核心事實,足以要求我們至少要像加瑪里耳一樣,聽一聽其中的道理。我會試著去呈現這點,雖然我所用的字彙不是像「非二元」那樣地明確,但是那種想法,卻持續在基督信仰中採用、暗示、甚至是教導了至少一千六百年之久。然而基於某些因素,這個想法逐漸轉入地下──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本書中慢慢地揭示。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功修女會修女、靈修輔導 李純娟 專文推薦

 放下對立,遇見喜樂的內在世界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注1】

──《道德經》三九章

 

本書是理查.羅爾的另一靈修著作。在他前一本書《默觀,看見生命的實相》的導讀中,筆者說:「理查.羅爾就美國當今社會狀況、民風,對信仰基督宗教的讀者,說出……」本書則是理查.羅爾對我們每一個人、普遍群眾說話,因為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可讀性相當高的靈修作品。書中既沒有抽象的概念,也沒有艱澀的學理,只有生活中切身的體驗和領悟。全書一百八十一頁(此指英文版)幾乎每一頁都有值得讀者圈點畫線的文句。

如果有一天有個人對你說,「你長得像神(佛)。」我猜想你的第一個反應會大笑,然後回答說:「亂講話!」、「胡說八道!」、「開什麼玩笑!」就這麼快速地把自己否定掉,且是徹底連根拔除的否定。理查.羅爾的《放下對立,遇見喜樂的內在世界》就是針對這嚴重的自我否定,試圖扭轉乾坤,找回出生證,喚醒生命權。

基督宗教的〈創世紀〉告訴我們,神按照自己的形像、模樣造了人,【注2】這則創世神話寓意著人真切的本質──你、我的原本真實面貌。用現代的語言可以說,人是神百分之百地在每個人身上複製了自己。這才是我們真實的出生證,基本的生命權。

人類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卻失落了伊甸園,神人合一,萬物合一的幸福。這個人類的根本失落乃是出自「自我意識」的萌芽,有了「自我意識」不可避免的就有你、我、他/它的區別與分裂。為了說明這一點,羅爾神父說:「我稱默觀為生命樹。」(見本書第十四章)並將伊甸園中央的兩棵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創世紀2:9)作了獨到的詮釋。他説:「知善惡樹代表的是『不是這,就是那』的二元對立、分離,而這是嚴禁食用的。」〈創世紀〉二章十六節繼續說:「樂園中各樹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有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為那一天你吃了,你必定要死。」「必定要死」意味著人類的意識從此脫離了神-人合一,萬物合一的「一」,而認知模式便出了軌,總是處在你、我、他/它的區別,分裂與隨時自衛備戰的張力和痛苦中。

伊甸園中的神-人合一萬有同出一元乃是生命的實相。依據道家「一」是萬數之始,萬有之極,道之宗,我們可以說「一」就是道,就生命,就是神。然而我們的認知模式出了軌,導致我們眼睛弱視無明,焦點模糊!使人遠離此生命實相。透過本書,羅爾神父帶著讀者探查真我的奧秘和出了軌的認知,進而引導我們重新擦拭那模糊了的視力,開啟靈性的第三眼。

理查.羅爾秉持他一貫的作風,赤誠地向他心愛的教會和神的子民提出關係生、死的切身課題,即那失落了的珍貴傳統,那聖神(聖靈)滿溢,活力充沛的基督信仰。他努力地要在神的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找回那失落的傳統,即默觀與慈愛的傳統。更珍貴的是,他創造新的、現代人可以懂的語言來傳述那歷史悠遠的珍藏。例如,他稱默觀為「徹底了悟」(I would like to call contemplation “full-access knowing”, English edition, p.34)。稱祈禱為「共鳴、共振」,靈修則是一項「對準頻道,接收恆久常在的訊息」。「你只要對準了,就接收得到,與你值得不值得,屬於那個團體根本毫無關係,而只是內在的共振和互通的能力。」

作者在本書中強調「看」的重要性。「看」的能力、「看」的品質,決定人的心性境界。保祿(保羅)說:「神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為見,耳所未聽,人心所為想到的。」(格林多/哥林多前書2:9)意思是「神視」、「神聽」、「神悟」乃是來自於心神專「一」的覺知洞見,即默觀的恩典。

理查.羅爾確實為我們提供了很容易消化吸收的靈修佳餚,讀者只要躬臨其中,逍遙地享用,讓書中經驗的智慧滋養我們的心靈,開發信仰的視力,提昇生活的品質。

 

【注1】天得到「一」才得以清明,地得到「一」才得以寧靜,神得到「一」才得以虛靈,谷得到「一」才得以充盈,萬物得到「一」才得以化生。

【注2】見〈創世紀〉1章26-27節。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