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001

思科卡拉比:宗教對消滅貧窮有完全與絕對的義務。《塔木德》的很多部分都有條文告訴我們,必須要幫助貧苦之人。先知也一再呼籲,特別是先知書中的歐瑟亞(何西阿)、亞毛斯(阿摩斯)、米該亞(彌迦)及依撒意亞(以賽亞),他們講道的重點都是全心為了窮人。

我們要建立一個公義的社會來榮耀神,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活著。聖經的基本要義之一,就是沒有一個社會、城市、民族我要再加上國家可以忽略健全的倫理要素以及對社會各階層的保障。聖經中一再重複,要幫助寡婦與孤兒。猶太社區的傳統,會為飢餓的人成立一個救助團體。在阿根廷,由「阿根廷猶太人互助會」發展的社區扶助計畫,以及他們聯合其他猶太機構所做的救濟工作,都十分聞名。他們一直致力於協助貧困的人。

在聖經中,所有關於財產權利的條文,都試圖要保證個人不會累積大量的地產(這樣一來,每個家庭都能有足夠的土地維生),同時設立規定,防止土地被過分使用。根據《托拉》的規定,每一塊土地可以耕種六年,但第七年必須休耕,讓土地得以恢復它的養分。

在阿根廷,當災難發生時,這個國家總是立即伸出援手幫助貧困的人。我們社會的許多部門在濟助窮人這方面有很悠久的傳統。我記得在小學時,有次發生大水災,我帶了幾條毯子及幾箱衣物去學校,幫助那些災民。我們家非常熱心地幫忙,即使我家並不富裕。我們社區長久以來對猶太及非猶太人都提供援助。在比尼提卡瓦(Benei Tikva會堂,我們會收集衣物,捐到聖地亞哥德爾艾斯德羅省(Santiago del Estero)以及查科省(Chaco)的潘帕德爾印婓羅(Pampa del Infero)。

令人心痛的是,在我們竭盡心力幫助時,全國很多地區只是袖手旁觀。這是不公義的。許多孩子們無法去上學,只因為他們沒有鞋子可以穿著走路去學校。我們不是在表演奇蹟,我們只是盡力而為。畢竟,是聖經要求我們這麼做的;因為聖經說,當我們的弟兄受苦時,我們不能站著不動。

容我再多說幾句。我想要讓大家知道,長久以來,猶太人一直非常支持所有為了爭取西方世界所公認的自由、平等所做的奮鬥。譬如,在俄國革命時,猶太人對其結果非常關心,因為這完全是為了被壓迫的階級。他們認為,經由這場革命,可以讓所有像猶太人一樣受到煎熬與痛苦的人找到解決之道。我們不需要翻到太久遠的歷史,在七年代的社會解放運動時,基於理想主義而行動的群眾中,猶太人的比例遠超過猶太人在整個社會中的比例。

無論是參加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政黨,還是所有為了低層人民爭取生活所需的運動,總是有猶太人的加入。即使是無神論的猶太人,他們也仍奉守祖先的命令,不只是為了個人的福利而奮鬥。如果另一個人遭遇困難,他必須為那個人奮鬥。即使我自己過得很好,只要其他人過得不好,那就是不夠好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尊嚴地活著。

 

教宗方濟各:基督信仰從依撒意亞先知那裡承接了猶太的這段經文:「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我們可以在最後審判的比喻中發現這個關鍵。那時,天上的君王將一些人分在他的右邊,一些人分在他的左邊(分別是好人及壞人),祂對右邊的人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那些人問祂,他們什麼時候做過這些事,祂回答說,每次他們為王國中最卑微的兄弟所做的,就等於是為祂所做的。其他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人,是有罪的。

在基督信仰內,我們對貧窮者必須具備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要真正地實行」。祂更進一步要求:必須是面對面、親身地實行。只是透過其他慈善或中介機構來實行,是不夠的。雖然中介機構顯然會有幫助,因為他們能使效果加倍,但是我們不能以中介機構為藉口,而不與需要幫助的人建立個人的接觸。病人我們必須要照顧,即使我們覺得他們很令人反感或厭惡;在監獄裡的人,我們必須去探望……我覺得要去監獄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因為那裡的生活惡劣不堪。但是,我還是去了,因為上主要我親身去到那裡,與受苦的、貧窮的、病痛的人在一起。

對於貧窮的人,我們首先要關切的是他們所需要的幫助:「你餓了嗎?這裡有食物可以吃。」但是,我們的幫助不能僅止於此,我們必須朝著人格的提昇與社會的合一而努力。貧窮的人不能永遠被置於社會的邊緣。我們絕不能接受隱藏在心底的這種想法:「我們生活富裕的人要給生活貧困的人一些幫助,但他們應該就是那樣,離我們遠遠地。」這不是基督徒的行為。我們必須儘快將他們納入我們的社會,經由技職訓練……等方式,這樣他們才能改善生活。

十九世紀末葉,鮑思高神父(Don Bosco)為他在教堂內收留的貧苦無依的孩子們創建了學校,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他認為把他們送到公立高中沒有意義,因為那不會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所以他創立了技術學校。布宜諾思艾利斯的神父們也在做一些類似的事。他們希望能幫助孩子們,讓他們花兩年的時間學會那些可以改變他們生活的手藝,成為電工、廚師、裁縫……等等。

我們必須協助他們學會謀生的技能。如果我們不為那些貧窮的人傅上自尊的工作就是貶低他們的人格。我們絕不可以用厭惡的眼光看貧窮的人,我們必須正視他們的目光。有時也許這會讓我們很不自在,但我們必須要能這樣做。幫助窮人時的最大危險(或者可說是最大誘惑)就是落入一種家長式的保護心態,結果是不讓他們成長。基督徒的責任是要盡一切可能,將最弱勢的人納入他所屬的社群,一定要納入他們。

 

思科卡拉比:聽了你所說的之後,我要指出其它一些有趣的地方:將人聚集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托拉》的教導每個人都必須要被包含在內。我們也必須為了幫助人們而創建學校。首先創立職業技術訓練學校(ORT)的是俄國,他們剛開始時,也是只著重在手藝及技工的訓練。最初他們創建這類學校是為了貧窮的人,雖然現在的情況稍有不同(現在這些學校更是為了中產階級,而不是為了所有人),但是它們基本的信念仍是「工作帶來尊嚴」也就是教導學生學會一個專長,讓他能夠面對生命的挑戰。


>>> 書籍簡介
教宗002
《與教宗對話on Heaven and Earth》教宗方濟各談信仰、家庭、人生與社會

「救贖在於望德,祂終會向我們完全的啟示。」-- Papa Franciscus

中華民國駐教廷特命全權大使 王豫元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李家同
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洪山川總主教
天主教高雄教區 劉振忠總主教
──重量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全省實體書局、網路書店,暢銷熱賣中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