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x250.jpg

在診間裡,一個個身心受苦的生命故事,在空氣中流蕩。家暴、性侵、背叛、詐騙、創傷、意外等傷害事件發生的同時,個案常會有對於生命信任感動搖或崩解的現象,這個狀況可能比事件本身的影響更加深遠,個案變得不知道如何去相信,如何去確定對方是否真誠、善意,如何才能放心地信賴、託付,心中不安全感增加,懷疑、緊張、害怕、過度警覺、防備、沒有自信、徬徨無助等情形干擾著生活中,此時,想要進一步健康地開展生活,可能會困難重重。個案常需要經歷時間與考驗,才能慢慢地重新建立對自他與環境的信任感。

大衛.里秋博士著作本書的緣起,正是以「信任感重建」為核心,廣泛且深入地探討「信任」這個貫穿日常生活、自我成長與靈性生命的重要課題。他以心理學清晰完整的論述,幫助我們了解信任感建立的過程:信任能力如何受到嬰幼兒時期與過去生命經驗的影響。以正念、慈心禪與5A的愛(關注、接納、欣賞、情感、容許)來進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與自我療癒。

透過信任議題的省思,瞭解自己內在的缺憾,以哀悼來接納與釋放過去曾經在信任歷程中所受到的傷害,以成熟的態度幫助自己發展出值得信任的特質,尊重、允許與欣賞自己,活出真實的我,以智慧的信任讓親密關係與人際互動更加健康。更進一步幫助我們信任生命境遇中所發生的事物,無一不是為了超越自我、圓滿生命所需要的功課。也信任超越自我的神聖力量,信任生命中本自圓滿具足的自性,唯有安住於自性,安住於當下,信任的終極課程才算完成。

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石,是穩定自己的重要能力,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視信任議題為人類心理發展歷程中,第一個需要解決的任務。以客體關係理論來說,嬰兒在出生後六個月的自閉至共生階段,如果有一個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不需要完美的母親)能夠適切地辨識與滿足他的生理與情感需求,便會增進嬰兒對外界的信任與內在的安全感。約自六個月到兩歲的分離─個體化階段起,嬰兒開始意識到母親是不同於自己的另一個人,自他的區別開始形成;當嬰兒爬行離開母親、向外探險一段距離後,會回頭查看母親是否還在,如果母親始終都在,嬰兒安心、信任了,便會再度開始更遠的探險;有時母親沒有陪伴在身邊,孩童會以毛毯、洋娃娃等物品,作為過渡性客體來替代、象徵母親的陪伴;以臨睡前說故事或唱催眠曲等方法,作為陪伴到分離的儀式;在朝向分離自主的方向發展時,孩童也會覺察到孤獨,便會要求母親對他增加關注,希望能夠重回過去與母親共生融合的親密狀況,如果母親能以一致性關愛的方式,支持孩童分離,孩童便會在自主─親密之間,學習到平衡,慢慢地增加自主性。

隨著足夠的美好經驗的支持,孩童在認知與情感上的客體恆久性可以被建立起來,母親可以被內化成一個具有穩定形象與撫慰力量的內在客體,只要孩童需要或想要,他相信母親會為他而出現,即使母親不在,這個內在客體一樣可以陪伴、安撫他。在成長的過程,如果父母親能夠允許孩童,以自己的方式嘗試不同的遊戲玩法,欣賞他的創意,在錯誤時予以指正、但同時也看到他正向的部分時,孩童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並且增加自信。有一天,孩子會發現,早先「理想化」「像神一般」的父母親,其實也會犯錯,也有能力上的限制,無法全然地滿足他的需求,也會拒絕或責罵他,這些趨向真實的瞭解與過去完美期待的落空,也許會減少孩子對父母親的敬畏感,但是並無損於親子之間的愛與信任。這個孩童期的成長經驗,是建立我們對於他人、世界及自己的基本信任感與安全感,感受被愛、被接納的重要歷程。由於孩童時期,我們自己並無足夠的力量,來控制成長過程中的變數,因此心理會發展出不同的防衛機轉,來保護自體的完整性,而形成了不同的個性特質。除此之外,如果將心靈成長或宗教儀式的原理與上述歷程相比較時,會發現,這其中的心理動力其實是很相似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上述的原則來增強自己內心的力量。

書中運用正念練習,來深刻地認識自己與生命的本質,建立深度的信任感,是作者實修的體悟,也是給讀者的珍貴禮物。平時,我們常會以不自覺的習慣模式來看待周遭人事物,當他人的表達或外境改變時,我們毫無感知,以為苦難一成不變地延續著,讓自己受苦,也影響著生活、人際關係與我們對生命的信任。而正念,是指單純地覺知當下的身體感受、情緒、想法與情境,如實地接納當下的狀況,不抗拒、不逃避、不批判、不扭曲它們,只是如天空觀看雲朵,或如尚未有概念的孩童(赤子之心)觀看世界一般,以真誠、開放、好奇、欣賞的態度,去感受身心世界。

我們會發現,原來每一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因緣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生命是如此地豐富美妙。當我們靜觀內心的想法、情緒與身體感受時,會體會到原來它們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真實,而是無常、變化的,「想法只是想法,不是我」,這將改變我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從原本被想法、情緒綁架的奴隸,轉變成可以主宰意念的主人。例如:當有憤怒的情緒或傷害人的念頭出現時,如果我可以接納、允許與觀察它的升起、變化,而不被它操控的話,我對於自己的信任感與內在力量的感知,將會大大地增加。此外,在生活中,當我覺察到自己的心理運作模式,亦包含了許多人性的恐懼、邪惡與陰暗面,明白自己的限制與界限時,我知道,其實我與他人並沒什麼不同,都受苦於人性的脆弱,這份體認,使我自然地謙卑,更能同理他人的苦難,並且願意陪伴。隨著靜觀能力的增加,會發現自己是有意識地行使想法、情緒與選擇,它們都有力量來影響自他的當下與未來,體會到自己是需要負起責任的,在言行舉止上自然會謹慎,對於生活中的人事物會看得更清晰,並以更合宜的方式處理。

如同其他的學習一樣,正念修習是需要有實修實證的老師,在旁指導、見證、印證的,這也開啟了以「信任為道途」的學習之路,學習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允許自己懷疑,以自身的經驗與智慧來抉擇,讓信任之路自然地開展,畢竟,正念即是如其所是地安住於當下。隨著正念的深化,會感受到,內心有一片超越善惡分別、不被動盪侵蝕、語言文字所無法描述的寧靜與明覺,這個體驗,會讓我們對生命的真實本質產生深刻地信任,對於無常世間的不安全感與執取將會自然減輕。

當我身心平穩時,我能夠瞭解事物表象背後的特質或意義,覺察與安住在這片安詳中。但是當身心過於耗弱、內心沒有力量、無法安住於正念時,可以將專注力放在一個我信任、可以全然託付的佛菩薩、神祉、師長、父母或重要他人上,輕輕地念誦祂的名字或拿著代表祂的象徵物,向祂祈禱,召喚出這份藏於內心的信任力量,感覺祂以無盡的愛,全然地接納我、疼惜我、撫慰我,讓我在這份溫暖慈愛中安歇,得到護佑與依靠。我知道,這份力量是由許多善緣結合而成,我從不孤單;這份信任的生命力量,始終安住於心中,伴隨著我,只要我需要,祂就會出現,只要我願意相信。

(本文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封面圖檔.jpg

…以上摘錄自《信任的療癒力
大衛.里秋/著, 張宏秀/審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