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20160303.jpg

帶來新應許的門徒》作者  吉米.伯恩斯  序言
Francis, Pope of Good Promise by Jimmy Burns

二○一三年十一月,在羅馬,一個晴朗而舒適的禮拜三早上,冷冽寒冬到來之前的涼秋之末,我見到了教宗方濟各,離他就任教宗才幾個月而已。我帶著一張票和主業會友人的建議,早早到了人還不多的聖伯多祿廣場,站在教宗會經過的路線挺前面的位置。雖然站在人群裡不可能和他好好說上話,但能親眼見到我的研究對象還是值得。

一個小時不到,廣場便擠滿了人,我幾乎被人潮沖走,擠在一家子阿根廷人和另一群興奮的義大利年輕學生之間。人們揮著國旗,或是自己學校、神學院或組織的旗幟。大多數人似乎是天主教徒,講的多半是西班牙文或義大利文,但仔細去聽,還是能聽出其他語言,我匆匆一瞥,也看到幾個其他信仰的團體。在興奮期待的人潮中,我發現一對義大利夫婦也擠在人群裡,媽媽小心翼翼地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他們站的位置挺後面,不太可能近距離看到教宗,於是我開口叫他們,跟他們說等教宗到了,乾脆把孩子傳到前面來讓我幫忙抱。

於是,等到教宗站在敞篷車上進廣場、往我的方向駛來時,我手上多了個嬰兒。大家小心地把他傳到我懷裡,像是遞包裹一樣。我欠這孩子一個大大的人情,因為他的關係,教宗在這裡待得比我預期中久:教宗看到我抱著孩子,便請車子停下,我將孩子高高舉起,讓教宗俯身親吻、祝福了他。那幾秒鐘裡,廣場像是空了一樣,只剩我、孩子和教宗親密地聚在一起。全場就我抱著別人的孩子,就算這不是奇蹟,也是天意—我很早就被宣告無法生育,我為此悶悶不樂了好一陣子,後來太太和我一起決定領養小孩,才讓我稍微釋懷,生命也因此多了很多喜悅。教宗當然不知道這件事,但當他和我四目相接時,我霎時覺得受到鼓勵、獲得認同,一切壓力與心結都消失了。他離去前對著我微笑、也祝福了我,我深深被他發自內在的美善觸動,望著他迎向幾千個等待他的人。

這樣的畫面我稍早也看過。那年夏天,是他第一次以教宗身分跨洲出訪,前往巴西主持世界青年日(World Youth Day),我也跟了過去。一路上,每當教宗方濟各與人潮中的個別人士互動,似乎總是散發出超乎尋常的同理心。我在羅馬秋日的那次經驗,從他就任之後很多人都體驗過。

教宗方濟各用來解釋這種轉化性相會(transformative encounters)的詞語之一,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俗話「nos primerea」,字面意思是「他先於我們」,這是教宗跟他支持的聖老楞佐足球隊學來的。阿根廷球迷看到神射入門時常喊這句話,稱讚球員「遙遙領先」或「先馳得點」。

我和教宗的轉化性相會,十分切合天主教徒從小認識的教宗形象:教宗是基督在世間的代表。不過,不論是過去的伯格里奧,或是現在的教宗方濟各,顯然複雜得多,不能就這樣一句話帶過。我的目標不是勾勒一位完美無瑕的聖徒,而是講述一名深具人性的神父如何與艱困的環境奮鬥,真摯地為自己的信仰做見證。他不追求高位,也沒預料會接任教宗,但他卻在教會與世界陷入政治、經濟危機時,被推為天主教會最高領袖。

本書將以伯格里奧接受的耶穌會信念為經,阿根廷紛亂不安的政治為緯,講述這些背景如何形塑他成為獨樹一格的神父、主教。我也想探討他社會意識的形成,究竟受阿根廷爭議民粹總統璜.裴隆(Juan Perón)將軍及其妻艾維塔(Evita)影響多深? 還有,當阿根廷軍政府對異議人士發動「骯髒戰爭」(Dirty War),數千人遭受酷刑、殺害、下落不明時,他的道德立場何在呢?

畢竟當時有人怪罪他努力不夠,沒有盡全力營救包括耶穌會神父在內的受害者。不過,這些指控也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中看,對照教會歷史脈絡、政治與宗教權利的競合,以及現實政治的運作,並試著理解:即使是最屬靈的人,有時似乎也不得不遷就現實,施展某種程度的政治手腕。伯格里奧當時謹慎避免公開譴責人權罪行,但私下與當局協商,低調保護、救援異議人士。結果他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確實挽救了某些人的生命。

軍事執政結束後,他也自我轉化為更積極的社會公義倡議者,他的謙遜贏得國人尊敬,他也不懈地抨擊政治及其他層面的腐敗劣行。在挑戰繼任總統、銀行家、企業、甚至教會領袖時,伯格里奧向全世界的墮落體制釋放一個訊息:我們身處的時代,無論是靈性或政治都必須更新。

教宗方濟各已具全球影響力,但他在任還不夠久,世人對他的了解還不夠深,所以各界對他有不同期許,對他的決定也常霧裡看花、各有解讀。教宗選舉後一度出現大量關於他的報導和討論,以放大鏡挑剔他的一言一行。在這個方面,我頗認同教宗的環保顧問、巴西神學家李奧納多.波夫(Leonardo Boff)的看法:「重要的不是伯格里奧和他的過去,而是方濟各和他的未來。」

不過我也認為:不仔細了解他幾十年的耶穌會神父經歷,不熟悉阿根廷這段時間的文化與歷史,我們將很難了解這本書的主人翁。為了好好敘述接下來的故事,我也會深入探究梵蒂岡裡對教宗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以及教宗對整體世界──不僅止於天主教徒──的影響。

這本書不僅是傳記,也是場個人旅程。我帶著自己的特殊背景動筆:我是天主教徒,我所接受的耶穌會教育向各式信仰表述與實踐開放,從密契主義到大眾信仰,從儀式到社會、政治行動,盡皆包容;在此同時,我也是專業記者,曾長年派駐布宜諾斯艾利斯報導南美情勢;而現在,我的身分是教宗方濟各的傳記作者,我將深入調查伯格里奧在羅馬和其他地方的作為,踏遍各洲訪問他生命中不同階段的重要人士。

我曾為足球巨星馬拉杜納(Diego Maradona)和我老父作傳,兩次都不是容易的工作。但為教宗作傳又特別有挑戰性,就像我朋友說的:「吉米,要寫天主一定很難吧?」天主教教理說教宗是「主教們和信友群眾的一個永久而可見的統一中心與基礎」,作為基督代表及全體教會的司牧,他「對教會有完全的、最高的、普遍的權力,能時常自由地使用」。

不過,我不是以天主教作者的身分來寫這本書,而是單純以作者的立場出發,但也不刻意壓抑自己的天主教徒身分。我在寫作過程中,可能難免會受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影響,但我絕不會只是歌功頌德,將這本書寫成聖徒傳。

我因良知而相信:如果要讓這本書具有意義,我就該持平納入不同的資訊與評論,將自己的疑慮與信心都寫進去。畢竟,這是趟透過懷疑尋求真理的旅程,我有義務客觀訪查那位成為教宗之人的腳蹤—雖然方濟各本人刻意迴避「教宗」這個頭銜,更偏好「羅馬主教」這個更謙遜而具學術氣息的職稱。馬拉基(Malachy)預言說他是最後一位教宗,或許是真的也說不定—誰知道呢?也許方濟各之後的教宗也都用「羅馬主教」這個頭銜,馬拉基預言就這樣應驗了。

在採訪、寫作的過程裡,我始終堅信:了解伯格里奧和方濟各的關鍵,就在於掌握他是耶穌會士的事實。對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而言,最大的靈修信念之一就是「在萬物中發現天主」。依納爵深信,上主絕不侷限於天主教會之內,在每一刻、每個人身上,你都能找到祂。與這個概念密不可分的是:不論信仰、文化或背景,正面覺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除了惡行以外)都有益處。依納爵靈修的另一個目標則是「在行動中默觀」(contemplation in action),換句話說,就是在緊湊的生活中開放心胸傾聽的能力。與此相關的還有言行保持彈性,隨時以專注、創意的精神面對每個情境,不囿於教條而逕行排拒或譴責。這也是我為何甘冒不諱取了這個書名:帶來新應許的教宗。

少有教宗選舉如這次一般引人注意,畢竟,豪爾赫.伯格里奧樞機是第一位來自美洲的教宗,也是一千年來第一位出身歐洲之外的教宗。我想他會繼續引起廣大關注與爭議,也明白自己的主要挑戰是超越種族和國籍,成為引領世界的導師、先知與傳道人。伯格里奧一定相當清楚自己任務艱鉅,因為他獲選教宗時呼求的亞西西的聖方濟,不就是因為高聲呼籲的謙卑與改革被教會漠視,最後黯然辭去自己一手創立的修會會長之職嗎?

雖然我出身天主教家庭,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能打動教友,也能引起非教友的共鳴,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當代宗教領袖,因為他的政治、社會影響很可能超越教會,遍及全世界。......節錄

 

立體書封-小.jpg

帶來新應許的門徒:看守世界的心靈革命家
Francis, Pope of Good Promise


這不僅是教宗方濟各的傳記,更是一場透過懷疑尋找真理的旅程。
這場旅程沒有地圖,但絕不欠缺希望。


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甘國棟、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家同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吳伯仁、台大哲學系教授 孫效智  ──鄭重推薦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博客來 金石堂 誠品 讀書花園 讀冊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ist-kingstone-925x255.jpg 

網路發明之後,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深遠,隨著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穿戴型裝置相繼問世後,由機器引入的互聯網將從桌上、背包、雙手、身體—最終將有若干互聯網電子裝置植入人類身體內;從某個角度觀之,人類也將變成機器人。

人工智慧、機器人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已逐漸湧現;例如,諸多金融業務已開放客戶在網路上操作,包括轉帳、定存、買賣股票等,導致金融產業櫃檯人員逐年遞減。可確定的是,被網路、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機會,人類再也無法奪回。

那麼,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呢? 舉凡常規化、系統化與邏輯化等線性思考的工作,其業務都可被數位化,將一一被網路、機器人攻佔;例如技術員、會計師、行政人員、程式設計師等,皆前景堪憂。

別以為軟體程式一定由人設計,越來越多軟體程式由軟體程式寫出。也別以為後資訊時代到來後,僅有中、低階職缺或藍領工作才會遭人工智慧、機器人威脅;當今期貨交易、媒合,早已交由軟體程式執行,其速度與效率,無人可望其項背。

相對的,難以常規化、系統化、邏輯化的工作—採用非線性思考—必須不斷創新、發明或持續與人互動,包括各領域的設計師、心理諮商師、人文藝術工作者,與管理人的中、高階主管職等,不懂創新、不諳情感的機器人尚不具威脅。因人類情感複雜多變,此類工作業務難以數位化,未來最值得投入。

也就是說,在後資訊時代,若想不被機器人取代,就不能完全倚賴左腦思考,而應學會左、右腦交替思考。因為左腦是知識腦,多為線性、收斂式思考,習慣順應趨勢、安於現狀、專注當下,較為理性、冷靜;這正是機器人運作的模式,縱使最聰明的人類,思考速度亦遠不及機器人。

但右腦則是創新腦,採非線性、離散式思考,注重想像、直覺,且充滿熱情,願意脫離現狀、逆趨勢而行;當下最先進的機器人依然無法創新,更不知熱情為何物。在後資訊時代,人類應發揮人類特有的靈性,截長補短、爭取無法取代的優勢。

如何成為變局中的贏家

機器人時代到來,已是不可逆的時代趨勢;絕大部分的勞力工作與使用左腦的工作,都將逐漸為機器人所取代。只是,不必過度杞人憂天,雖然有大量的工作機會消失,卻會湧現許多新的工作機會;這些工作機會皆仰賴右腦的創新、創意,在可見的未來尚不受機器人狂潮影響,最值得青年世代投身。

其實,機器搶奪人類工作機會,並非自今日起。在一八○○年時,美國總人口約有六成務農,但隨著各種機具的發明,到了二十一世紀,從農人口已不到百分之七,且仍逐年遞減;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史,莫不如此。

唯有強化右腦思考,並練就獨立思考的本事,才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近年來,微軟、Google 等美國科技巨擘的執行長,皆由印度裔美國人出任;而在美國科技業,出任高階經理人的印度裔美國人明顯多於華裔美國人,關鍵便在於前者更懂得獨立思考。

曾有印度裔科技業高階主管告訴我,印度考試並無是非題、選擇題,只有申論題;因為毫無碰運氣的機會,學生讀書務求追根究柢,更得博覽群書、認真思考、勤練文筆,方有機會出類拔萃。於是,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業,印度裔員工不僅較具創意,較懂得隨機應變(XQ),相對成長於填鴨教育體系的華裔同儕,更易獲得拔擢。

人類與機器人的差異,除了創新、熱情,還有信念、同理心;一般認為,女性的同理心普遍高於男性。同樣在美國,越來越多企業啟用女性執行長,如IBM、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等,證明其越來越重視同理心;若將同理心運用於企業經營,將可準確預知客戶的需求,並適時提供協助,其競爭力自當超越對手。

因此,面對機器人浪潮來襲,也應強化信念、同理心,努力練習管理情緒、控制心念,更有助於衝破職場逆境,才能成為職場變局中的贏家。

【2016年 1月 23日‧對談講座】
下午14:00,孔毅將在台灣金融研訓院,以「成為變局中的贏家」為題,和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交大校長張懋中、中研院院士林本堅、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舉行對談,進一步闡述他對變局的看法。
報名加贈電子書,請上台灣大哥大 mybook 網站:http://goo.gl/ydgrMQ

贏在扭轉力-書腰立體書封(小).jpg 
《贏在扭轉力》
作者:孔毅

在十倍速的變局時代身陷逆境時,不能回到起點、也來不及重整競爭力,
扭轉五力──眼力、魅力、動力、魄力、德力,讓你突破現況,逆勢上揚。

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奧美集團董事長 白崇亮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本堅、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懋中  ──熱烈推薦

== 全省實體書局、網路書店熱賣中 ==
博客來 http://goo.gl/kfGQ5I 、誠品 http://goo.gl/uFkiGP
金石堂 http://goo.gl/i8vUNs 、書虫 http://goo.gl/klKBAm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4100016011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狄更斯家族私藏100年的傳家寶,繁體中文版首度面世
最適合和孩子分享的第一本耶穌故事!

即日起至12月20日止,只要主日學老師將教會名稱與聯絡方式寄到 ct-bwp@cite.com.tw 願意配合以下事項,啟示將致贈乙本《聽狄更斯講耶穌》試讀,限定 10 名。

【試讀者需配合事項】
◎ 請於收到書的一個月內,將300字以上心得發表在個人部落格、Facebook塗鴉牆並設定為公開、與博客來、金石堂單書頁面讀者書評區,若完成以上事項請來信通知。
◎ 得獎者不得更換贈品或折換現金,並以實物為準;活動期間若遇人力不可抵抗之因素,出版社有權更改或終止活動。

【書籍簡介】
立體書封small  

英國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以諄諄善誘的父愛,
為兒女書寫耶穌的故事,傳達愛、仁慈與寬恕的美德。
50幅精緻插圖,得獎旅日插畫家精心繪製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1849年時,為自己的孩子寫了一本耶穌生平的故事書,之後的每一年聖誕節,狄更斯都會親自為孩子們朗讀這本書,直到他離世。狄更斯去世前立下遺囑要求:在他的孩子全部過世之前,不得公開這份手稿。每一年的聖誕節,朗讀這份手稿的傳統在家族裡神秘地流傳著;這份珍貴的傳家之寶,成為眾多出版商與讀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幻之作。

1933年聖誕節前夕,當時狄更斯唯一在世的孩子菲爾丁爵士在遺囑中寫下「在我死後,只要家族成員一致同意,本書就可以出版」,終於讓這本書有了問世的機會。
1934
年,手稿完成近100年之後,美國最大出版商Simon & Schuster以天價簽下出版發行權利,一上市即引起全球轟動,成為該年的年度最佳暢銷書。至今全球依然陸續出版不輟。

主日學師資培訓講師 唐立娟、國內英美文學權威 陳超明
輔大全人教育中心講師 葉榮福、華人基督教史研究專家 魏外揚
 GOOD TV節目主持人 何戎、KELLY ──溫馨推薦

博客來 http://goo.gl/im9qq7、 金石堂 http://goo.gl/vABC30
誠品 http://goo.gl/OztftL、讀書花園 http://goo.gl/tsDnxR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67434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banner  

處在e化世代的你我,如果拿起這本厚厚的書,乍看之下的第一個反應或許會是:這麼繁瑣乏味的讀物誰要看?錯了!本書是由許多有趣、感人的生命故事寫成的。作者麗莎是位美國暢銷作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有位事業有成的丈夫與五個青少年的子女,無論在教會中或在社會上,都有相當活耀、豐富、多彩、生動的生活。

麗莎用這些生活點滴來告訴讀者: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做選擇前如何分辨其品質的優劣,有沒有特殊的技巧來協助我們做正確的選擇,面對每一個兩難的選擇時我們要如何取捨。對這些事關人生幸福的課題,她都很細膩地現身說法,逐一說明。

人活在世上就必須做選擇,哲學家沙特說:「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人不但要做選擇,更希望所做的選擇是正確、有益的,最重要的是會給自己帶來快樂與幸福。麗莎開宗明義就談什麼是最好的選擇,除了「好」或是「不好」,還有第三個選項嗎?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說明做選擇最基本的條件,是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要有所察覺,才能抓到導致自己不快樂的凶手。即使有所察覺、也抓到了兇手,還要有一顆柔順的心才能聽到良心的吶喊,而順從神的指引。在做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服務和祝福他人」列為做決定的條件,才能化繁雜為單純。

第二部分討論的是有關分辨的課題,如何分辨諸多對與錯、好與壞、利與弊等等的選擇。這部分指出了抉擇過程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和心態,即根本「沒有所謂的完美選擇」!我們之所以會絞盡腦汁卻仍下不了決定,就是這個想像中的「完美選擇」在作怪。或許理智上知道根本沒有完美的選擇,我們卻偏偏對它執著不放。唯有放下、給自己空間,才能領受來自於神的智慧和力量來突破困局。因此,作者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務必要「親身練習」,持之以恆的操練才能培養出做智慧選擇的能力和藝術。

第三部分討論說「不」的技巧。面對諸多他人的索求,為了不使自己日程超載、趕場而導致生活品質惡劣,必須在做選擇時善用「不」的力量。作者建議在事情尚未發展到更難說「不」時,先說小小的「不」,意思是面對不能承當的要求時,不要拖延,盡早給對方一個確切清楚的「不」的回應。這樣對雙方都有益。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討好人的毛病」。對於這一點讀者想必都是會心一笑吧!我們不都是喜歡做「好人」而不喜歡做「壞人」嗎?針對這一點,麗莎做了詳細的說明。

第四部分提出與做抉擇息息相關的課題,即「關係」的滋養與維護。麗莎用她與先生每天早晨上班前一道例行的互動「儀式」來傳遞彼此的深情恩愛。這個簡單的動作滋養了他們夫妻彼此的關係,麗莎稱這個儀式為「從容不迫的關注」。在趕場的生活模式下,人們不知不覺地用工作來填滿空虛的心靈,同時也冒著關係枯竭的危險。麗莎認為所有的關係都有其脆弱的本質,不但不能將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更需要努力建構、滋養和維護。

接著,麗莎又點出做最好選擇的阻力:「恐懼」、「頑固」和「但是」心態。她說,頑固的人「看見的是他們的限度:能力、才華、技術、關係以及智力的不足。他們現今的處境將是他們永遠的處境。事情不會變得更好。」察覺一下,你是否常說:「我一向都是這樣!」這是可怕的頑固心態,是成長的阻力。她也貼心地教導我們要用「所以、因此」來取代「但是」。

這是一本用活生生的故事砌成的「選擇指南」,非常生活化的讀物。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豐富的人生經驗,用心經營的生活品質以及細膩、精緻、貼心的直接教導,她的話不繞道。

(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同場加映:被家務事與辦公室搞到蠟燭兩頭燒?妳會壓抑情緒,還是與情緒和解?
 

做對選擇,讓生活變輕盈-立體書     
《做對選擇,讓生活變輕盈》

作者:麗莎.特克斯特 Lysa TerKeurst

全美最受歡迎的女性成長專家教你不再瞎忙過日
李晶玉、李純娟修女、彭蕙仙、張珮珊、張宏秀、劉麗紅 舒心推薦

結合自身經驗與聖經的智慧分享:
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做選擇時有什麼技巧?
選擇拒絕他人時該怎麼做?

博客來 http://goo.gl/fsQzJo、 金石堂 http://goo.gl/7F8zXz
誠品 http://goo.gl/WTEHVX、讀書花園 http://goo.gl/SdBj5r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53450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90x250  
在有意、無意之間,父母經常傷害到孩子。有時候,即使是心存善意的父母,也可能造成傷害。這些童年的傷痛不會消失,在長大成人之後,它們依舊會時時影響我們,讓我們無法修復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甚至可能蔓延到我們的下一代。

許多心靈受苦、在人際關係中受挫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內心藏有一個受傷、委屈的孩子。本書將帶領你看見他、療癒他,並且幫助那個受了傷卻從來沒有開口餘地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以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們住在樹林裡,我父親經常離家,不過每當他回到家裡,我都很害怕。我整天都在計畫如何躲開他。如果他待在屋子裡,我就去外面;吃晚餐時,我會試著不坐在他旁邊;如果他要出門,我就試著待在家裡。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名字從來沒有被他叫出口,他總是叫我「服務生」或是「啞子」。

如果他的咖啡杯空了,他就吼聲如雷,接著我們小孩子全都會陷入危險,但事情似乎最常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是年紀最大的孩子。一開始他會大吼大叫,接著是解下皮帶,然後把皮帶折半、捏斷,發出劈啪作響的聲音,再來就是走到我們後面。我們從來不敢逃跑,以免下場更慘。

他會一把抓起我,把我帶進他房間裡,到現在我仍然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記得自己走出那扇門。幾年前,我被診斷為「解離性身分障礙」
(disassociative identitydisorder)
,因為即使我成年之後,還是斷斷續續一直出現狀況。我去接受諮商治療,時間長達很多年。

我們家有很多折磨人的事。"


吉兒.哈伯德博士對於這個故事的講解
我們不可思議的頭腦,讓我們在面臨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時,可以保護、保全自己。馮妮罹患「解離性身分障礙」(以前稱為「多重人格障礙」)就是一個例子。反覆發生的創傷事件可能達到相當的強度,以至於當事人的頭腦不能理解發生的事情,或是不能忍受內心的矛盾,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大腦會飽受衝擊而進入解離狀態,這是為了求生存的自保手段。「解離性身分障礙」把記憶劃分成割裂的情感狀態,好比一棟房子裡有好幾個房間,每個房門全上了鎖,以便隱藏雜亂的物品。我們的大腦把某些經驗的門扉鎖起來,直到我們感到安全,準備好要清理房子。

除非我們說出曾經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事,否則我們無法獲得跨越痛苦所需要的洞察力。除非我們分享事實,大聲對別人說出來,否則難以真正見到事實。向自己承認「個人過失的真正本質」──或者該說是別人在我們身上犯下的過錯──是個好的開始。

承認需要勇氣──大聲說出事實的勇氣。我們可以分享、哭泣、彼此安慰對方……不過還必須說得很明確,不能只是含含糊糊地意有所指。就像當我們教導孩子向朋友道歉,光是說「對不起,我錯了」還不夠,孩子必須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同樣的原則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必須坦白承認自己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不幸的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繞過傷痛,我們必須跨越它,才能走到另一邊──那裡才有真正的自由。



立體書  
《走出受傷的童年:理解父母,在傷心與怨恨中找到自由》
作者:蕾斯莉.里蘭.費爾茲, 吉兒.哈伯德

許多心靈受苦、在人際關係中受挫的人,
並不知道自己內心藏有一個受傷、委屈的孩子。
本書將帶領你看見他、療癒他,
幫助那個受了傷卻從來沒有開口餘地的孩子,說出實情,放他自由。

博客來 http://goo.gl/12Oe2Y 金石堂 http://goo.gl/W7qxSd
誠品 http://goo.gl/4fc6sE 、讀書花園 http://goo.gl/E7BdAA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48791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mbanner  

我們就叫它是「房間裡的大象」好了—巨大的、骯髒的、淺灰色的、長牙裝飾、擺動尾巴、象腿、大肚的生物,還有某些卡通創作人相信能夠飛行的長耳朵。它就在我們的空間裡,我們見到它、繞著它走、讓它佔據房間,但是我們不想要承認它。

儘管如此,它就在那裡,讓地方發臭。我也想要來談談它。我們害怕說「好」,卻感到無力說不。為什麼呢? 因為這頭大象就叫做「討好別人」(people pleasing)。我們在上一章繞著討好別人的邊緣打轉,但是這一章我想要直指這個難題的核心。

我們都怕讓人討厭。怕別人不喜歡我們,對我們不高興。所以我們盡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做一百萬件我們知道不應該做的事。好吧,讓我們引著那頭大象離開我們的客廳並一路跟隨,看牠要帶我們到哪裡去。讓我們沿路跟著牠笨重且驚天動地的步伐奔跑,並且看看,讓這頭大象現身,會讓我們真正付出什麼代價。

全部的代價。

為什麼呢? 因為要取悅每個人,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努力的結果就是讓你自己精疲力盡,成為室內最不快樂的人。

有一段經文可能有助於澄清這裡的討論:「上主看顧全世界,賜力量給對他忠誠的人。」這是很棒的一段經文。但是如果離開它的背景脈絡,我們可能發展出錯誤的信念,認為這是個證明,證明神在尋找對於眼前一切要求都說「好」的人。畢竟,這不就是「對祂忠誠」的意思嗎?

不是的。

在對一切說「好」以及對神說「好」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異。讓我們來讀讀加上背景脈絡的經文:
那時,先見哈拿尼去見亞撒(阿撒)王,對他說:「你倚靠敘利亞王,不倚靠上主—你的上帝,所以以色列王的軍隊都逃跑了。以前古實和利比亞不是有強大的軍隊、又有許多戰車和騎兵嗎?可是你倚靠上主,他就使你勝過他們。上主看顧全世界,賜力量給對他忠誠的人。這件事你做得很愚笨,所以從現在起,你將不斷地遭遇戰亂。」

亞撒做的愚眛事就是倚靠敘利亞王,不倚靠神。如果我們總是讓自己在壓力下去成為每個要求及任務的解決源頭,就是縮減了別人對神的需要,就像亞撒一樣。所以,如果我老是說「好」,我可能就成為讓他人信任神的阻礙。如果我老是在倚賴神之前先去倚賴別人,我就必須要培養新的習慣,先詢問神的預備並先尋求祂的回應。

對於前述經文,這裡有段詳細的評注:
猶大和以色列都沒學到功課! 雖然在他們人數超過的情況下,神解救了他們,但是他們還是繼續向異邦國家求援,而不是求助於神。亞撒向敘利亞王求援,就是國家靈命衰退的證明。在神的幫助下,亞撒在公開戰役中擊敗古實人。但是他對神的信心已經滑落,現在他只尋求人的方式來解決他的問題。當先見哈拿尼和他對質時,亞撒卻將他關進牢裡,透露出他心裡的真實情況。

運用人類的方法去解決我們的問題並不是罪,但是相信他們而不相信神、認為人的方式比神的方式好,或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完全忘記了神,就是罪。

評注這些經文的時候,著名的解經家馬太.亨利(Mathew Henry)說:「當人不信任神時,就得罪了神,而當人對人力的倚靠多於倚靠祂的權柄與美善時,也得罪了神。當我們有磐石可倚靠,卻去仰賴一根折斷的蘆桿,是很愚眛的事……我們在其他都無法相信的時候才相信神,在需要的時候才轉向祂;但是當我們停留在別的事情上時,我們就有過度依賴它們的傾向。」

當然,我們不需要把這個道理發揮到極端的程度,認為我們絕對不要去幫助人,或是絕不讓人倚靠我們,或是我們絕不服事、絕對不做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如果神把一項要服事、付出以及幫助的功課放在我們面前,祂就會把要完成那項功課所需的東西賜給我們。此外,如果透過那個方式來服事,我們就能恢復精神與精力。

同場加映:被家務事與辦公室搞到蠟燭兩頭燒?妳會壓抑情緒,還是與情緒和解?
 

做對選擇,讓生活變輕盈-立體書     
《做對選擇,讓生活變輕盈》

作者:麗莎.特克斯特 Lysa TerKeurst

全美最受歡迎的女性成長專家教你不再瞎忙過日
李晶玉、李純娟修女、彭蕙仙、張珮珊、張宏秀、劉麗紅 舒心推薦

結合自身經驗與聖經的智慧分享:
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做選擇時有什麼技巧?
選擇拒絕他人時該怎麼做?

博客來 http://goo.gl/fsQzJo、 金石堂 http://goo.gl/7F8zXz
誠品 http://goo.gl/WTEHVX、讀書花園 http://goo.gl/SdBj5r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53450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