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新書《回歸真我》搶先讀

回歸真我

我們天生就與愛、安全、接受、自由、注意、感覺的確認以及生理保留……等情緒的需求不可分割。健康的身分認同,奠基在這些需求的滿足之上。我們的身分認同,來自於愛。

在我們一生中,這些需求時時刻刻都被我們所感覺、所記憶,只是我們沒有聰慧到可以隨時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一開始我們會感受到這些需求,是因為我們處於一種必須依賴他人才能存活的情境下。而在成年之後,我們可能仍舊會感覺到,真正的生存,是奠基    在發現別人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之上。

然而,早期的原始需求只有在童年階段才能被完全地滿足(因為那時我們無法獨立)。在成人階段,我們的需求可以有彈性地或部分地被滿足,因為我們都互相依賴,而且這時的需求也不再和生存息息相關。

我們的問題所在,不是孩童時期我們的需求未被滿足,而是到了成年時期這些經驗仍未被「哀悼」!那個受傷的、被剝奪的、被背叛的孩童,仍然活在我們身體裡面,等著哭訴他失去的種種,希望藉此能跟苦痛道別,並放開他在當下關係中感受到的那個有壓力的需求。事實上,需求本身無法告訴我們,我們有多麼需要別人;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多麼需要哀悼那個不可逆轉的荒蕪過去,並喚醒我們內在的養份來源。

我們真實的本我True Self)有著自由的能量、衝力、感覺和創造力,它甚至可能威脅到我們的父母。畢竟父母在他們童年時可能也是受害者,從未有機會表明自己的委屈。他們教導我們如何根據他們充滿恐懼的規範行事,某些規範可以導致合理的社會化,某些則對我們的認同有所危害。

接著,我們又設計了一個虛假的本我False Self),讓它可以符應我們父母的要求,並維持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我們認為只有在這些界限內,才有所謂的安全可言。這些「界限」成為一種長期維持的習慣和模式,也因此成為我們的限制。雖然它們原本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是現在已經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它們經常取悅別人,卻貶損自己。瑞士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寫道:「我費盡心力、自我敗損所得到的愛對我一點意義也沒有,但對生來要取悅別人的那個我就有意義。」

一旦我們哀悼這樣的失落,就等於釋放了我們隱藏於內在世界中從未使用、從未揭露的特質,我們也因此能夠注意到,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可以有多好。背負的重擔減輕之後,我們甚至會注意到人們更愛我們了。

對於表露真實本我的恐懼,會被偽裝成以下的話語:「如果人們認識了真正的我,就不會喜歡我了。」我們把這個句子改成:「我有足夠的自由去說、去做任何我想要的事,表露出我真正的樣子。我喜歡以真面目示人。」

我們的身體會記憶童年時面對的可怕或虐待的場景。然而諷刺的是,這種對記憶的承諾,也是對保密的承諾。我們現在無法有意識地回憶或訴說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在關係發展時,我們的反射性動作會帶給我們線索,同時又讓我們困惑。「當她靠近時,我為什麼要把她推開?這種親密感曾經在過去傷害過我嗎?然而我的心智告訴我,我一直想要像這樣被人所愛……」

可能要花上好幾年,而且要在合適的場合或遇到合適的人時,我們才會被解放,從此瞭解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當這樣的機會到來時,記憶會回復,我們將首次聽到自己用言語來表達。這種深刻的釋放,讓我們進入沈重的哀悼治療工作中。

我們在成人階段關係中的困境,是多麼讓人感動又令人困惑!事實上我們試圖在同一時間中既要把握些什麼,又要試著放手。我們熱切地希望能把握住每一個細胞都熟記的愛,那種給我們慰藉的愛;但同時我們又絕望地希望能遠離每一個細胞都牢記著的傷害,那種持續傷痛的傷害。一段運作中的關係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在這樣的考驗中,這些發展的人類任務將會得到滿足。我們會因為現在接收到的愛而被滋養,同時努力跨越過去曾經遭受的苦難。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每天乖乖回家,你就以為孩子不會上癮嗎?

當孩子不幸上癮,要如何幫助孩子脫離綑綁?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沒問題,

當這個社會成為上癮的社會、當孩子面臨各種成癮的挑戰時,

親愛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上癮的真相      

◆感染病菌知道找醫生,但是染上毒癮了怎麼辦?  

◆當孩子染上毒癮,為什麼父母總是最後一個知道?

◆孩子沈迷網路遊戲不吃、不喝、不睡覺,該怎麼辦?

◆孩子上癮是父母的錯嗎?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癮?

◆當孩子不聽我說話,該如何與他溝通?

其實這些都有答案,但是你必須先勇於面對「上癮的真相」!

現今的社會,青少年上癮問題非常嚴重,網路、毒品、煙酒、色情……無所不在的誘惑,讓孩子們隨時都面臨上癮的危機。當青少年毒癮、網路癮的氾濫已接近「動搖國本」的境界;當學校、政府、家庭對青少年問題既無奈又痛心;本書猶如黑暗中的曙光,提供一個方向,那就是:唯有父母認清上癮的真相,才能幫助青少年脫離「癮」的轄制。

本書作者曾是一位因為孩子染毒而陷入黑暗的母親,為了幫助孩子脫離毒癮,她深入瞭解青少年上癮問題,全心投入上癮問題研究,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最後在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下,經過無數黑夜的哭泣與掙扎,終於成功幫助孩子戒除毒癮,重獲新生。

作者透過資深廣告人的生動文筆、社會學者的觀察剖析、傳道人的宗教情懷,更重要的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毒癮搏鬥的心得歷程,讓這本書成為許多家庭的祝福!在書中,她結合了國內外戒癮理論與真實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沒有什麼成癮是無法治療的,關鍵在於父母是否勇於面對,並且用對方法。

這是一本家庭必備的「抗癮之書」,也是一本實用的輔導手冊,內容包括:為何青少年比較容易上癮?什麼是「上癮」?如何預防?如何與上癮者溝通?如何治療?如何邁向康復之路……等等,讓我們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學習更多有用而正向的溝通技巧。如果你曾經為了孩子的背逆流淚、心碎、擔憂,甚至求助無門,如果你願意成為這個世代青少年的守護者,這本書不僅提供方法,更能成為你隨時的幫助。

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不會上癮,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讓人上癮的社會。那麼,親愛的父母,你準備好了嗎?

 【專家好評】 

本書作者是一位因孩子吸毒而深受痛苦的母親,將自己面對苦難,解決痛苦的經驗,勉勵大家,若「不幸」遇有這種「不幸」時,可以從她的經驗裡得到智慧與幫助。

──王建煊,監察院長

 

書中文字平實感性,用語貼切兼顧同理心,案例多元亦能印證,敘述清晰更具感染力。在在都顯示本書對當前上癮與戒癮者邁向健康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吳財順,前教育部次長

 

假使您的孩子還沒有上癮的跡象,這本書提供了許多預防方法;如果孩子已經成癮了,這本書也教導父母如何與這樣的孩子對話,該尋找怎樣的幫助,我非常誠摯地推薦給你們。

──李晶玉,Good TV「真情部落格」節目主持人

 

作者以一位母親痛苦的經驗開始,投身於毒品的防治工作,到今日成為青少年戒癮輔導師,並且將自己的經歷與學習寫成本書,其精神令人感佩,希望有更多的個人與家庭從中獲得幫助。

──張茂松,新希望基金會董事長、行道會牧師

 

本書作者王女士從自身孩子戒毒成功的過程中,學習到從旁協助與引導的方法,進而將自身經驗及其他實際案例化為心得,集結成書。不只是毒癮,對於其他類的上癮,亦多有著墨,對於現今每個家庭是本很好的引導書。

──曾勇夫,法務部長

 

作者經歷兒子吸毒的流淚谷,體會不少寶貴的經驗,加上自己多年的研究,提供許多實際的輔導方式,相信足以幫助身陷各式各樣癮頭的人。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我極力推薦本書。對預防而言,不明白毒癮的人看了之後會有幫助;對已經上癮的人,可以看到癮是可以戒掉的盼望;特別對家長而言,因著一些認知,不致於毫無頭緒、不知所措而產生憂慮和恐懼的心。

──劉民和,晨曦會總幹事、戒毒牧師  

神使用她這位曾經受傷的母親來包裹、醫治其他的受傷者,真是非常美好的畫面。任何苦難的背後都有特殊的人生意義,這本書的誕生正是上帝美好旨意的彰顯。

──魏立健,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院牧及教授

【作者簡介】

王倩倩

出生台灣,目前定居於美國加州。國立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畢,曾任職廣告公司創意總監逾二十年,並且是房地產的知名企畫。為了專心「相夫教子」,放棄台灣的優渥待遇,於二○○○年全家搬遷至美國,並在美國拿到神學碩士學位。

多年前為了幫助自己染毒的孩子,開始研讀各種戒癮方法,走訪台灣、美國各戒癮中心,並且加入戒癮團體,深入瞭解上癮青少年的問題根源,並歸納整理方法。在上帝的恩典與憐憫下,實際幫助自己的孩子邁向康復之後,近年來與美國晨曦會搭配幫助許多華人家庭,現任自由傳道人及國際晨曦會輔導教師。本書的誕生,背後動機就是「救自己的孩子,也救別人的孩子」,讓更多的家庭能得到幫助。

◆內容建構中!《上癮的真相》部落格網址:http://addiction0628.pixnet.net/blog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活出奇蹟  某次船難中唯一的生還者,被海水沖到一座小小的無人島。這名生還者拼命地禱告,祈求上帝拯救他。他望著海面好幾天,卻什麼也沒盼著。藉由一片破玻璃及一些乾燥的易燃物,他終於可以升火。後來,他想辦法在島上蓋了一間小屋,讓自己能夠遮風蔽雨,並儲藏一些東西。某天,就在他外出覓食時,小屋因火堆的餘燼而失火,等他趕回來時,已經是烏煙漫天。最慘的事已經發生,一切都付之一炬,化為烏有。他簡直不敢相信,整個人都呆掉了,心裡是又悲痛又憤怒。他高聲吶喊:「老天爺!你怎能這樣對我?」隔天,他聽見船靠岸的聲音,於是醒了過來。「你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裡?」身心俱疲的他問道。「我們看見你燒濃煙的求救信號。」對方回答。

有時候,對於別人惹來的麻煩,我們會說:「怎麼會這樣?」彷彿天地間有股力量在背後操縱著一切。羅馬皇帝兼哲學家奧理略說過:「一切的發生,都是應當的。」也就是說,事情畢竟就該這樣子發生。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當時看起來並不合理的事情,都是有計劃的。劇本已經寫定了。我們會來到這時空並非偶然,而是經過安排的。

有位年輕人跟我分享他的親身經驗,當時他做的是自己非常討厭的工作。他將小貨車停下來,接著用自己的頭猛撞方向盤,憤憤不平地說道:「這為何發生在我身上?」接著,他竟然聽到了回答:「這是為了你接下來的人生而準備。」另外有一個人告訴我,有一次他搭別人的車子,結果那輛車直接撞上一輛卡車的側身,當時他聽見:「別擔心,這事非發生不可,不過不會有事的。」值得玩味的是這句:「這事非發生不可。」

事情發生了,但我們卻說:「我絕不希望這種事發生。」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九八九年,我失去一棟鄉間的小旅館,也辭去了循道會牧師的職務;在財務方面,我幾乎是一無所有了,我問道:「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才了解到,這事非發生不可。我必須經歷這番幻滅、離開循道會的職務,方能看見我未來的前景。經歷這些事是我自己的「選擇」,透過這些必要的淨化,我才能體驗到生命更深的層次。二○○一年,我開始與癌症搏鬥,死亡的威脅反而讓我可以深深地放下。眼前,我只能接受自己必死的事實,這又迫使我不得不專注於當下這一刻;而且很神奇的,活在當下,會讓一切都充滿了生命力。

雖然每個人天生的稟賦、環境、經濟狀況和信仰都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已盡了最大的力量來應付人間的一切,一路走來,上主從未因我們一時的失足犯錯,而將我們定罪。我們不可能有不一樣的過去,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能寬恕自己。過去如何就是如何,我們頂多能做的,就是今後作出修正,而讓過去成為過去。

人生的道途走得越遠,我們就越能在驀然回首中,發現當時發生的事,其實正完美配合著我們的學習需要。此生,我們父母的存在,或甚至沒有父母,都是為了我們靈性成長的需要而發生的。我生長的地方,本就是我該生長之處;眼前正在經歷的事,也是我該有的人生功課。我現在躺在病床上、面臨破產、妻子離去、罹患癌症……不管發生什麼,如實去愛當下的一切,就具有無比的力量。

當一切事物開始破滅,就意謂著某種東西即將誕生;對眼前的事情負起責任, 可以讓我更容易處理它。我們並不是受外在那些毫無目的的事件所驅使;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靈性旅程的一部分,畢竟,那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上主創造的宇宙是沒有偶然的,所有的「意外」都是一種功課。法國有一句諺語說,我們往往會在那一條原本想逃避自己命運的道路上,碰到自己的命運。我們會不斷地了解,並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更加明白,生命本身是遠遠超過世俗、身體及日常事物之外的。

暢銷書《向生命說YES!的作者,同時也是神經科醫師及猶太大屠殺的生還者,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說,經歷奧許維茲集中營創傷而適應最良好的,都是那些明白「即使遭受如此可怕的境遇,其中必也存在著某種目的」的人。他發現,不論是來自什麼樣的社會階層或種族背景,奧殊維茲集中營的人都可分為兩種:「樂於助人、具有愛心」的人,以及「冷漠、充滿恐懼」的人。

那些全心全力追求自己天命的人,即使他們選擇單身、不求富貴或甚至遭受刑戮,也會是最快樂幸福的人。人生旅途上踏出的每一步,都不是偶然的,而且我們已經上路了,現在問題的關鍵只在於呼求聖靈,請祂幫助我們憶起那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因為事實上,我們未曾離開過家(天堂),始終安居在上主的懷裡。人間的故事早已演完,我們也已抵達天國的門口,因為我們原本就是完美而圓滿的,之前不過是作了一個「蠢夢」罷了。天堂不是夢境,它絕非虛言,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人間大大小小的煩惱、病苦,破產、眾叛親離、甚至死亡都遮蔽不了天堂的祝福。

每個人,都有一項任務,就是去憶起那我們早已知道的事,也就是憶起我們的本來面目,療癒我們的關係,並與我們的兄弟姐妹攜手跨入真實的世界。那些找到完成天命之道的人不斷告訴我們,他們「早就知道」自己有該做的事。天命「原本就該」去完成,完成它是最棒的事!

(以上摘自《活出奇蹟》第十二章)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一世紀靈修寶典《奇蹟課程》的最佳精華導讀版!
《奇蹟課程》碩果僅存的三大元老之一最重要代表作!
  

光中心主持人暨創辦人 周介偉/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周玲瑩/身心靈整合醫學專家 崔玖/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莊凱迪/知名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心理諮詢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賴佩霞──誠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全球銷售量逾二百萬冊、被譽為「二十一世紀靈修寶典」的《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自1976年出版以來,已經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它開啟新時代思潮之先聲,激發西方自60年代以來的通靈熱潮,可說是新時代(New Age)思潮的源頭之作,在新時代的領域中至為重要,與賽斯書、奧修書並列。在歐美,為了《奇蹟課程》而成立的讀書會有數千個,因為此書而出版的周邊書籍,也有近千本。

活出奇蹟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醫療心理學系教授海倫.舒曼在寫筆記時,突然聽到一個「神秘聲音」告訴她:「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她回應那個聲音說:「想必這是個選修項目。」然而她得到的回答卻是:「不,它絕對是必修的。」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面對,生命就是這樣的必修課程。

於是她將聽到的一切據實寫下來,花費七年時間,才完成了這部以寬恕為要旨的《奇蹟課程》。這本書擷取基督宗教與佛教的思想精華,並結合「深度心理學」,讓我們學習從新的角度思考,打破以小我的眼光看世界的習氣,引導我們停止譴責自己、譴責他人,從評判、憤怒和罪咎中解脫,藉此解開長期鬱積的心結。然而,要了解這部玄奧難測的靈修鉅著並不容易。

本書作者強恩.蒙迪身為《奇蹟課程》目前碩果僅存的三大元老之一,將自己數十年來研習《奇蹟課程》的成果,以及他親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經驗,寫成本書。他簡單扼要地點出了《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並透過生動活潑的故事,來說明「心靈的運作」「小我的運作模式」、「如何化解罪咎」、「療癒內在的恐怖份子(錯誤)」以及「從自私到自性」等主題。

透過蒙迪的引導,我們將更容易了解這部曠世奇書的重點與奧義。他以本書提供了一條明確、可行的途徑,讓我們得以汲取《奇蹟課程》的智慧,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加以活用,讓我們活出生命的全新境界,真正獲得美好奇蹟。

【作者簡介】
強恩.蒙迪博士(Jon Mundy, PhD)

作家、講師,也是哲學性質的幽默脫口秀表演者,以「俗巴巴博士」(Dr. Baba Jon Mundane)著稱。他在大學任教超過40年,教授哲學及宗教課程。他至今共有九本著作,同時也是《奇蹟》(Miracles)雜誌發行人,以及紐約市跨信仰組織「Interfaith Fellowship」的榮譽資深牧師。

他早在70年代就開始學習《奇蹟課程》,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三位元老之一。他在1973年結識了《奇蹟課程》的筆錄者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博士,從而接觸到《課程》。海倫在1980年生病之前,一直給予他多方面的指導與指引。

他是《奇蹟課程》的資深學者、最早期的學員及教師,也是首先在傳統會所宣揚奇蹟理念的主要導師。他在全世界舉辦過數千場講座,教導《課程》的要旨,行跡遍及世界各地。

【專業佳評】

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法,適時引用聖經故事、古今名人軼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故事,乃至於他自身的學習經歷,使得《奇蹟課程》那部「迴腸九轉,玄奧難測」的奇書一下子變得生動活潑,讓那些原本玄奧的奇蹟理念流入心內,自動化解層層卡住的小我心結。──周玲瑩,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深入淺出的介紹,完整呈現《奇蹟課程》的精華要義,實在是入門者最佳的導讀書籍。本書同時也緊扣住人的心理與生活,讓讀者在閱讀時很自然地跟著進行各種訓練,把閱讀與心靈修煉結合為一。如果您也想要踏上奇蹟的道路、回歸原本的面目,本書就是您的最佳伴侶。──莊凱迪,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每個人心裡都存有至高的心靈智慧,無時無刻在幫助我們卸除心靈上的負擔。當你覺知到自己的壓力與不幸,《奇蹟課程》即是把你從「非」的狀態,渡往「是」的橋樑。本書作者一字一句再再陳述「活出奇蹟」的叮嚀。──賴佩霞,心理諮詢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感謝本書作者強恩.蒙迪博士,他用簡潔易懂的文字,睿智地為我們導讀了厚逾一千兩百頁的《奇蹟課程》,他化解了我不敢輕易去試讀那本鉅作的畏懼心,在本書中他特別強調了幾點,正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以最大的誠意推薦這本「善書」給有緣的讀者,相信你會像我一樣受益無窮的。──崔玖,身心靈整合醫學專家

 

本書是一本絕佳的導讀指南,它用心性的光明及心中的愛,來指引我們的知與行。──瑪麗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美國心靈療癒先驅、《發現真愛》、《心靈減重班》作者

 

閱讀《奇蹟課程》可以讓人得到啟發,只要在生活中應用它的原則,就能改變生命,而本書則是《課程》最早期的學員所寫出的一部傑出導讀。──詹波斯基(Jerry Jampolsky),精神科醫師、《愛就是拋開恐懼》作者

 

蒙迪的文章總是讓人過目難忘。他接觸《奇蹟課程》已有非常長的時間,甚至可以溯及它的源頭,堪稱為元老級的人物。不過蒙迪真正令人讚佩之處,是他博學的智慧、清晰的表達能力,以及同樣讓人讚嘆不已的幽默感。──伊恩.派翠克(Ian Patrick),英國奇蹟網負責人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在許多層次上都有證據顯示,人的生命至少有兩個重大的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建造一個紮實的「容器」或人格;第二項則是尋找這個容器注定要承載的內容。我們總是將第一項任務當成人生的目的,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能表現得很好。而據我所知,生命的第二項任務通常是被動地遭遇,而非主動地追尋;很少有人是在事前就做好準備,然後知道方向,然後熱情地展開旅程。於是你可能會懷疑,既然如此,提供前方道路這樣一個指引到底有什麼意義。但是,這正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原因:了解我們每個人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未來,極其重要。

我們處在一個強調「生命第一階段」的文化環境裡,基本上關切的是如何成功地生存。或許直到現在,歷史上大多數的文明和人們都只活在生命的第一階段,因為光是第一階段的任務就已佔據了他們所有的時間。我們都試著去完成生命最先交付我們的任務:確立自己的身分、家庭、人際關係、朋友、社群、安全,並且為我們唯一的生命創造適當的平台。

但是,我們必須花上更多的時間,才能發現我常說的「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當我們在做我們所做的事時,我們真正在做的事兩個工作內容完全一樣的人,其中一個可以懷著很明顯(或沒那麼明顯)的熱情活力投入自己的工作,另一個人卻可能總是死氣沉沉。我想,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是介於兩者之間。

其實我們對於他人能量(即活力)的反應,遠超過他們的言詞或舉動。不論是什麼情況,「接受」或「散發」這股能量才是你真正在做的事。每個人都感受或享受得到其中的差異,但是很少人說得出具體到底是什麼情況。我為什麼會受到吸引,為什麼會覺得排拒?原因就是,我們都想要、也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正是我所謂的熱情活力!就是這股活力,能夠吸引、創造並且聯結萬事萬物。

耶穌說,你能夠透過樹的「果子」來區分它是好樹還是壞樹。他的意思就是,在生的能量中,一個族群或是家族會興旺而蓬勃,在死的能量裡,則會有流言、譏誚,以及隱藏在每個互動之後的猜忌。但是,你通常無法確認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屬於第二階段生命的智慧,也就是保祿(保羅)稱之為「能辨別神恩」的能力。或許本書能成為這種辨別力和智慧的學堂,這也是我衷心期盼的。

當我們注意到,並且汲汲於尋求「任務中隱藏的任務的完整性時,我們就開始從生命的第一階段往第二階段前進了。而這個任務的完整性,和淨化我們的意圖,以及我們是否能坦然面對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有很大的關係。這是艱難的工作。大多時候,我們對內在的任務總是毫不用心,直到我們外在的任務遭遇某種挫敗。雖然個中原因我還想不透,但這幾乎是不變的模式。

如果我們坦誠面對,就會發現在我們充滿希望的成長和成就中,生命其實是由許多失敗和跌倒所組成的。這些失敗和跌倒必然有目的──一個文明或是教會都無法完全理解的目的。大多數人覺得這些挫敗讓人迷惘,但其實無須如此。我的觀察告訴我,如果能更清楚自己生命弧線的順序、階段以及方向,許多現實面的問題和兩難的困境都會迎刃而解。這並不表示我們能避開這段旅程,我們仍然必須為了自己而走,直到我們能夠瞭解生命更寬宏的全景。

或許,我們應該說本書是一本「旅途指南」,有點類似道路救援計畫。又或許,像是一份描述你未來可能碰到的心臟病症狀的健康宣導手冊。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閱讀,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但是當心臟病真的發作時,這可是生死攸關的關鍵。我的假設是,你生命的第二階段一定會來臨,雖然我希望那不是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引起的(當然,除非你明白我指的是象徵性的心臟病)。

至於每個人進入生命第二階段的時間點,不一定是按照年齡發生。有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從早年磨難中習取經驗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就已處身於第二階段的人生旅程了。而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在這方面反而非常孩子氣。無論是年齡還是心態上,如果你處於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議、告戒、界線、許可和許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已經處於人生的第二階段,我希望本書至少能向你保證你的心智沒問題,並且為你的旅途提供一些有用的心靈糧食。

沒有人是完全心甘情願或出於自由選擇而走上「精神成熟」的旅程。我們都是被奧秘──虔誠的人稱之為「恩典」──所引導。不論你相不相信,我們大多數都是被哄騙、引誘而踏上旅程,或是因為某種「逾越」而墜入其中。就像雅各伯(雅各)狡獪地奪得父親的祝福、而厄撒烏(以掃)因疏忽而喪失長子的權利。在聖經中,那些完整地走完整段旅程的人,被視為被「召喚」或「揀選」的人;在世界其他的神話和文學中,則稱之為「注定」或「命定」。他們都是聽到了某種更深沉、「更多」的邀請,然後藉著恩典和勇氣出發去尋求,很少是從他人身上得到鼓勵,或是完全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啟程前往一趟未知的旅途,是一種信心的躍進,一種深切的賭注,同時也是一場盛大的冒險。

熟習的事物和習慣是如此虛假地讓人感到心安,我們大多在其中長久安居。新事物的定義就是「不熟悉」和「未曾嘗試過」,於是神、生命、命運或是苦難必須推我們一把──通常是猛推一把,否則我們是不會前進的。必須有人明白地讓我們知道,「家」不是讓我們久居的,而是要從中搬離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從已知、熟悉的地方出發,動身走上更遠的旅途。我們的直覺和期盼幾乎都是以鼓勵、支持、獎勵並且合理化第一階段的旅程為主。這實在讓人感到震驚與失望,但事實正是如此。我們總是掙扎著求生存,而非求茁壯;總是只求「過關」,而不是試著攀登高峰去看看上面的美景,或是根本就已經停留在最底層了。當代靈修大師多瑪斯.牟敦修士(Thomas Merton)指出,我們可能花一輩子時間攀爬成功的階梯,卻在抵達高峰的時候發現那個梯子根本就靠在錯誤的牆壁上。

處在人生第一階段的人,如果意識到一生該完成的事情不僅於此,這個想法極可能是對的!第一階段的生命並非孤立的存在。我們只知道要為房子建造良好的地下室、打好地基,卻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在那上面還需要蓋一間真正用來生活的「起居室」、一間提供健康養分的廚房,或是一間誘人的臥室,更不要說蓋一間專屬的禮拜堂了。於是,大多數人(至少是許多人)都只接受了第一階段「求生存人生」的基本磚頭和灰泥,而從不曾前往我稱之為生命「整合領域」的境界。正如睿智的嚮導比爾.普洛金所說,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學會了跳「生存之舞」,卻從不曾學習我們真正的「神聖之舞」。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整的人生包含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追求世俗成就,第二階段則為靈性的成熟。

第一階段的失落與痛苦,常常是第二階段靈性自我的覺醒,

本書引領你如何走向圓滿的第二階段旅程,帶來永生的平安與喜樂。 

追求靈性成長者必讀!美國Amazon讀者要求10顆星超好評推薦!

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熱烈迴響】

★太好看了,五顆星評價根本不夠用,我想給此書十顆星!

★這是我看過的靈修書籍中最棒的一本!

★如果因為這本書是神父寫的,你就以為它是一本只談論教義和教會的書,那你就錯了!任何宗教的人都可以閱讀這本書!

★本書告訴你,在人生的第二階段,我們碰到的健康問題、金錢問題、身體病痛、親人死別的悲痛……都可以化為更大的精神力量。

【名人感動好評】

理查神父由多年紮實修持及牧民經驗,融會各家而寫就此書,正由多方面描寫了他所謂的「人生第二階段」,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心路歷程而共鳴不已!──王季慶,中華新時代協會創辦人

做為生命教育的工作者,我熱誠的將此書推薦給所有神職人員、教師、醫師及各類生命的影響者與組織領導人!──林思伶,生命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藉著本書的描述,讓我們個人的生活能走上成熟、整合和圓融的境地;學會傾聽和服從內在更深沉的神的聲音,使假的自我死去,真實的自我呈現,直到回到生命的源頭。──吳伯仁,輔大神學院信理神學、靈修學教授

我敢保證,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信仰觀,猶如一台品質卓越的GPS,可以助您在人生的旅程中穩健前行! ──施以諾,精神治療師、著名心靈作家

本書是作者羅爾神父向「人類」發出的一份邀約,激勵人們勇敢「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本書是一本攀登生命高山的「旅途指南」,值得詳讀再三。──黃敏正,新營方濟會院院長

這本書很棒,我有幸先睹為快。但要慢慢品味,誠實地檢視自己。如此,在充滿挫敗的人生中,能夠在下半場享受驚喜,甚至能逆轉。──彭懷真,東海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協會理事長

【內容簡介】

人的生命共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奠定我們的身分和地位,追求現實的成就,包括學業、事業、婚姻、個人表現和自我定位……等等。第二階段則是追求靈性的發展,找出隱藏已久的真實自我,尋得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讓心靈獲得永恆的平靜與自由。這兩個階段,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我們也必須經歷這兩個階段,才能活出自己完整的生命。在本書中,理查.羅爾神父以他四十年來擔任靈修導師的經驗,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生命的最深奧秘。

許多人一輩子都活在第一階段,而不知第二階段的存在,更不知該如何進入這個新境界。隨著年紀增長,人生的各種困境接踵而至:身體病痛、壓力倦怠、情緒低潮、心靈空乏……但是,正是這些「必要的苦難」拉著我們脫離舒適圈,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人生中種種「向下墜落」的困境,正是生命「向上提升」的轉機,這就是本書的主旨──先「向下」才能「向上」。我們將了解,失敗與挫折是如何成為靈性成長的基石,而第一階段人生所經歷的痛苦與失落,都只是通往第二階段的踏腳石而已。

本書擷取古老的神話、英雄史詩、偉大思想家和宗教經典中的智慧,來探索生命的兩個階段,並且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失敗過、犯錯過、向下墜落過、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掌握提升生命的智慧寶鑰。本書展開了一張完整生命的地圖,我們將看見個人生命的全貌,並在羅爾神父的帶領下,成就生命的真正豐碩、深度與完整。

【作者簡介】

理查.羅爾 Richard Rohr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方濟會神父。他於一九八七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市創立了「行動與默觀中心」,目前擔任該中心的主任。

至今他已出版二十多本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他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曾造訪歐洲、亞洲、澳洲和南非,每年有上千人聽他演說。他傳授的主題包括基督宗教靈修學、男性靈修學、政治與靈修、自然與地球保護、方濟神學、跨宗教對話、非二元性思考以及九型人格。他常受邀參加廣播節目,如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歐普拉節目》、《奧茲醫師秀》以及《這是我相信的》等等。

他運用多種平台來溝通以福音改變生命的世界觀,以許多影音教學和文章著稱,尤其是他在「行動與默觀中心」季刊《極致的恩典》以及《客旅人生》、《修復世界》等雜誌中的精彩文章更為人稱道。他也常為著名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撰文。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