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BBC電視台實錄報導《The Monastery(英文無字幕)
影片截圖


以虔敬看見神聖:當下即是聖域
鄭存琪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中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快速變遷的忙碌生活,彷彿是上天賜予現代人的生命禮物,讓我們更容易體會到無常,對生命感到迷惘,常質疑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即使在世俗生活中更加努力、出人頭地、獲取更多名利,內心總有種不對勁、不滿足的感覺。這些無法安心的疑惑與挫敗失落的痛苦,成為一股想要出離這種表相生活的渴望,驅使我們去探索生命意義,希望能夠了悟「生命的本來樣貌」。

回歸自性是一件既容易又陌生的事,自性從來都是顯露著的,我們也與祂時刻不離,但是卻尚未認出。正如書中所說:「這個心靈與智慧的聖殿是無限大,所以你不會一下子就找到」。尤其是,我們習慣以自動化、未充分覺察的方式生活,擅長以思維去尋找過去的經驗或未來的目標來處理(doing)事物,對於回到自心、單純覺察、認識自己、活在當下的存在(being)模式並不熟悉,因此,必須有實證經驗的老師來引導,幫助我們走上「縮小自我、消融自我、照見生命本質」的心靈旅程。

作者以基督宗教修道院的實際生命經驗,透過建構「心靈聖殿」的隱喻,以七個步驟,來說明這段回歸心靈的歷程。

(1)首先,在旅程出發前,有一個安全場域(safe place)來修學是很重要的。它包含了外在與內在兩個部分,外在部分為安全無憂的物質環境與支持修學的友伴;在剛開始時,如果能有一個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學習環境,讓行者在內心有所區隔,能夠安心地放慢腳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內在部分為自願持守的規範,它反映著求道的動機、自我紀律與自我慈愛,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守護自己、真誠正直、心安理得、無所畏懼,讓心容易寧靜下來。這即是品德之義,由此「品德」之門進入聖殿。

(2) 以「靜默」讓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靜默是一個簡單卻不容易辦到的事,行者常會感受到想說話的衝動,並且覺察到原來內心是如此吵雜,有著許多誇大、批判、邪惡等想法與故事。靜默是一個自律與傾聽自己的練習,當我們以全然地接納、不評價、好奇、欣賞的角度來覺知自己的身體感受、情緒、想法與衝動時,會發現,自己像是個觀察者在覺知它們,與它們有一個距離,它們會來來去去,並沒有原先想像的真實。這個體驗不僅可以改變自己與身體感受、情緒、想法與衝動間的關係,減少受到它們的影響,並且也增加了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的自主性。
以「默想閱經」,感受天主了解與慈愛我,經典是為我所說,直接給我教導。
以「虔敬祈禱」,與天主、與內心,做深層、親密的對話,我並不孤單,有個至高的生命總是看顧、陪伴著我。
然後以開放、覺知的態度生活,來「默觀」與領悟天主、生命的賜予和啟示。由以上四項做為聖殿的地面基石。

(3) 在實際生活與人我互動中,常會發現,當別人的意見或事情的發展是合於己意時,我會感到高興,並且希望狀況能夠持續下去;如果是不合己意時,我會生氣、抗拒、逃避,希望狀況趕快消失。行者需要覺察到這種自我中心的想法,辨別與自制個人的私欲,聆聽天主與內心的良知,來縮小自我與服務他人,以「服從」做為聖殿的牆壁。

(4) 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會深切地感受到:覺察與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會看見自己內心有許多懦弱、恐懼,體會到要如先知、聖者一般的承擔與犧牲,是多麼困難的選擇啊!行者會自然地謙卑,敬畏天主,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對過去曾做過悔恨與遺憾的事坦誠告解,感念天主寬容的慈愛。這個折服我慢、消融自我的歷程,不僅讓行者更瞭解人性,也因感受到天主無條件的愛而更加喜樂。這便是以「謙遜」之梯,踏實地爬到聖殿屋頂。

(5) 了解自己與人性,必將增加同理心,體諒別人,增進人際互動的品質。每個人都是天主的摯愛,人與人之間也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相關連的,當我們以「接納、聆聽、包容他人,多為別人著想」做為聖殿的窗戶時,便可以迎接與領受天父透過他人所散發的光芒。

(6) 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與獨特性,選擇自己合適的修行方式,堅定地走下去,路途中的體驗,都將成為自己聖殿中的「傢俱陳設」。

(7) 每個心靈傳統,都有祂完整的哲學與指引,並且已經有許多前輩以生命去驗證與實踐,深化與豐富其內涵。祂是一個整體,環環相扣,很難單獨取出某個所謂的「精髓」做為「有效成分」,更不合適「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到處拼湊。作者在此強調「信仰」是整個聖殿的接合劑,將整個聖殿牢牢地穩固,希望讀者能夠在審視選擇後,投身一個傳統信仰,把祂當作是歷程的一部分。

最後,當我們建構了心靈的聖殿,也將找到把自己奉獻給天主,並蒙受天主祝福、許我聖潔的聖壇之處,也就是找到自己以愛實踐的天命。此時,我們將會以虔敬之眼,看見所有的事物皆為神聖,並且感恩、報恩,真切地體會到:當下即是聖域。

封面300dpi

來自「西方隱修之父」聖本篤的靈修智慧,絕非隱修士的專屬,
一般人也適用於平衡日常生活中的「忙與茫」


《一個人的聖殿:安頓心靈的七項修鍊》
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

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

博客來 http://goo.gl/kh6Rw6 、誠品 http://goo.gl/GhHng1
金石堂 http://goo.gl/7Rt1o2   、讀書花園 http://goo.gl/kO1jKI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
BBC電視台實錄報導《The Monastery(英文無字幕)
影片截圖


尋找現代人的心靈聖殿
何萬良 (台灣本篤會神父、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校牧)


現代人生活的特徵是忙碌。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忙碌的人像被固定在生產線上,落入輪班的機器人生活。二十世紀初電子資訊革命之後,忙碌的人像被「程式化」的魔咒束縛,即使在公車、或捷運上,依然不停地在手機上滑動搜尋。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記錄了五位自願體驗隱修生活四十天的現代男士,讓人得以親近隱修院生活的真實面貌,引起很大的迴響。

要打破忙碌的生活的確是一個挑戰。本書提出「靜默」(silence)與體驗「避靜」(retreat)是一種新選項。若對於西方隱修傳統本篤會(Order of St. Benedict)隱修精神沒有太大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從第二部分開始。在這個部份,本書體貼的為讀者們提出「安頓心靈的七個步驟」,鼓勵我們每天練習「五分鐘」的「緘默」,也就是練習「不講話」,讓「緘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時,引用《聖經》「死亡與生命,全在乎唇舌」(箴言18:21)的教導,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流言蜚語、批評判斷或說粗話等無謂玩笑的話語。

「靜默」與「避靜」的生活方式能成為脫離現代生活束縛的「動力」,雖然剛開始練習靜默時,我們可能會不斷受到生活瑣事與各種念頭的干擾,例如:「這個月的手機費、孩子的補習費還未繳」等等。學習「繞過去」,繼續練習靜默,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辨識哪些聲音是破壞自己、或批評他人的生活態度,檢視自己生活中核心的價值,反省內心正向感恩、或是負向破壞的態度居多。在「靜默」與「避靜」中,我們將更認識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本質。這些「靜默」與「避靜」的經驗會引導我們進入「靈性生活」。這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提醒「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格林多前書6;19a)的信仰幅度,也是本書的重點進入個人靈性生活的聖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靈性生活絕非自私自利,閉鎖在自我靜默的世界,相反地,靈性生命是走出自我、服務與愛的生活態度。印度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曾精準表達了「靜默」與「愛」之間的豐富關聯——「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德,信德的果實是愛,愛的果實是服務」。

對沒有信仰的朋友而言,「信德」與「信念」可以互相詮釋,指向維繫人之人之間,最基礎的靈性生命元素之一「信任」,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基本關聯,封閉的心靈可以是一個人的囚房。渴望人與人之間能有一座「心靈花園」,猶如本書所提及一九九二年英國聖公會牧師所提倡的「寧靜花園運動」。事實上,早在十六世紀赤足加爾默羅會(Order of Discalced Carmelite)耶穌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Jesus)即以「花園」比喻「祈禱」與「造物主」的關係,提醒我們戒絕「野獸爬蟲」的行徑,「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瑪竇福音6;6)。進入內心幽靜的「靈心城堡」(Interior Castle),享受屬天的平安與寧靜。

封面300dpi

來自「西方隱修之父」聖本篤的靈修智慧,絕非隱修士的專屬,
一般人也適用於平衡日常生活中的「忙與茫」


《一個人的聖殿:安頓心靈的七項修鍊》
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

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

博客來 http://goo.gl/kh6Rw6 、誠品 http://goo.gl/GhHng1
金石堂 http://goo.gl/7Rt1o2   、讀書花園 http://goo.gl/kO1jKI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BBC電視台實錄報導《The Monastery(英文無字幕)

影片截圖


>>> 精采試閱:治療忙碌,聖殿開始
治療忙碌的真正解藥,一定得在消費性世界以外的地方才能找到,而聖本篤為我們描繪出了那個地方。他了解門外的野蠻人世界,所以他必須在那個世界之外另闢天地。過去這幾年,我的修士弟兄們和我開始稱那個天地為「聖殿」。

聖本篤並沒有用這個詞稱呼它,但這個詞卻能鼓勵現代人,達到許多聖本篤最渴望達到的境界。發現聖殿的修鍊,將把我們從忙碌的困境中拯救出來、前往能帶來平和的心靈世界。追尋聖殿的聲音,在眾多當代困境中已越發強烈,而在追尋的過程中,也暗藏了這些困境的解決之道。

在追尋聖殿的人們眼中,這個字的本質其實已經為他們指出了方向。「聖殿」有二層意義:第一個意義來自拉丁字源的“sanctus”,表示「神聖的」,因此它的第一層含義是「一處神聖的空間」,並由此衍生出第二層含義:「一個足堪庇護的場所」,一個逃亡之人可以避難的地方。簡單來說,套裝假期和放鬆的辦法都具備「聖殿」的第二層含義,卻不可能提供最重要的一點:神聖。我之所以一直強調消費性的庇護所不穩固,就是因為它並非奠基在神聖之上。

神聖是消費性社會無法生產的,因為神聖根本無法製造。當我們認識了神聖,才可能找到神聖;它不會像某些為了配合我們需要、讓人暫時喘口氣的商品那樣垂手可得。一如某位在渥斯隱修院避靜的女士所言:「我開始明白『聖殿』並不是只是短暫的休息、在一個連續不斷的狀態中暫停一會兒,而是在其他人非常特別的伴陪下,有一個凝神傾聽的機會。」

關於尋找聖殿,聖本篤在會規的序言中寫下了簡單的要義:「讓我們與先知一起問上主說,『上主,誰能在祢的帳幕裡居住?上主,誰能在祢的聖山上安處?』弟兄們,在請教過上主以後,讓我們諦聽祂的回答,讓祂指示我們到達祂聖殿的途徑吧!主說:『只有那行為正直,作事公平,從自己心裡說誠實話的人。』」(《聖本篤會規》序言23-6)

進入神聖的聖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平常的待人接物;你不能前一刻惡行待人、下一刻就想找到自己的聖殿。尋找這個神聖之處,要從認識你日常生活中的神聖做起。

任何真心想尋找聖殿的人,都需要細心地實踐這些老生常談。這不是不置可否地說聲「當然!」或「我對平和與安靜很感興趣,但對道德則否。」聖本篤為人們帶來的平和,具體化就是聖本篤會的訓言:一個以棘冠環繞的拉丁字「PAX」(平和)。沒有奉獻就沒有平和,沒有公正也不會有平和。這樣簡單的領悟最常見於國與國和種族與種族之間,但它也需要每個人落實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裡。

在《修院生活》節目中,其中一位參與者東尼.柏克,在四十天避靜期的第三十八天面臨了重大危機。他對到渥斯隱修院避靜一事非常認真。他當時的工作是為情色節目製作宣傳帶,想到要重回到那樣的工作環境便深感困擾。最後一夜,他有了進一步的聖神體驗,領悟到自己的生活必須改變。這次體驗的影響之一,便是他放棄了工作。他現在在一間普通的廣告公司上班,而且每天都會撥出時間默想。

如果我們想在生活中找到一處神聖的空間,就必須「言行無瑕」;當然,我們不可能隨時做到這點,但做不到卻遠勝於從不去做。

德行是進入聖殿的大門

希望在這一節之前,我已經為忙碌的原因、以及現代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提出了一種新論點。最後,我想以一個前往聖殿的方式、一扇進入神聖之地的門,作為本章的結束。

我提醒過你,日常行為是找到聖殿的關鍵之一。會規一開始,聖本篤便訓誡修士們,精神尋求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類生活中的尋常正直。以下簡短的摘文,正好巧妙地歸納出如何追求真實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即人類的美好天性:「勿陷於憤怒。勿讓怨恨在心中滋長。勿懷欺詐之心。勿假裝與人和好。勿違背仁愛。勿發誓,免得發虛誓。說話出於內心的真誠。」(《聖本篤會規》4 : 22-8)

在進入聖殿之前,我們必須找到大門,而那道大門就是「品德」。想幫自己找到這道人生之門,我建議你記住會規的摘要,並以此檢驗你的良知—不妨加入「我」或「我的」作為主詞,像這樣:

「我絕不陷於憤怒,或讓怨恨在心中滋長。我絕不懷欺詐之心,不假裝與人和好。我絕不違背仁愛。我絕不發誓,免得發虛誓。我說話出於內心的真誠。」

如果這個個人化版本不易記誦,你可以把它寫下來放在顯眼處,晨昏提醒。回想並稱讚自己做到這些訓示的時刻,失敗的時候也要勇於承認。慢慢地,日復一日,讓這些字句由你的頭腦進入你的心靈,直到它們永永遠遠地改變了你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走進聖殿的大門,就是走進你心靈的門。

封面300dpi

來自「西方隱修之父」聖本篤的靈修智慧,絕非隱修士的專屬,
一般人也適用於平衡日常生活中的「忙與茫」


《一個人的聖殿:安頓心靈的七項修鍊》
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

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

博客來 http://goo.gl/kh6Rw6 、誠品 http://goo.gl/GhHng1
金石堂 http://goo.gl/7Rt1o2   、讀書花園 http://goo.gl/kO1jKI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
BBC電視台實錄報導《The Monastery(英文無字幕)
影片截圖


牢記過錯可以是開心的
賴佩霞 (《魅力雜誌》發行人、心理諮詢師)


首先要謝謝「啓示出版」的推薦邀請,讓我有機會從茫茫書海中認識這本好書。這邀約讓我想到多年前朋友傳來YouTube,三集由英國BBC電視台錄製關於英國渥斯隱修院二十二位修士,以及五位男士在院裡生活四十天的實錄報導《The Monastery》。當時看了很感動,仔細翻閱,沒錯,本書的作者就是那位文質彬彬的院長克里斯多夫.傑米森神父。

如果英文程度可以,建議讀者在看書之餘,試著上網看看影片,以豐富閱讀時無論在視覺或感覺上的體會。雖然本書是在電視節目播出大受歡迎後纂寫而成,內容完整獨立,但對於我這個以視覺感官刺激為首的人來說,相互呼應,的確讓我對本書想傳達的理念有了更全面性的了解。

書,有它奇妙之處,特別是針對靈性探討的主題更是如此。常常讀到一句話、一段故事便不自覺地停下來,闔起書本、閉上眼睛,讓那些話沈澱到更深更廣的心靈角落,靜待它萌芽、滋長、發酵。這是其他媒介無法取代的特質。說到這裡,我還想特別指出本書的翻譯,由於我自己曾擔任中英文的即席翻譯,也譯過書,我謝謝本書的翻譯鄭謝明華先生,此作乃中譯本之佳作。近年邀約不斷,不諱言,我時常必須掠過翻譯稿,直接找原文書才能了解其作者想表達的原意。很多好書,就這樣被犧牲掉了,令人扼腕。

再次強調,這不只是一本極有價值的靈性探索好書,而且還是由一位成熟的譯者執筆,難能可貴。精凖的翻譯對一個有心學習的人來說相當重要,此書為例,要把宗教體驗、宗教慣用語詞,轉化為一般人能理解的體驗,不要說翻譯,就算同文同種要說清楚都不容易,何況傳統背景差異如此之大。藉此提出,願讀者在閱讀時,也能花一點心思品味譯者的巧思與細推,令人讚賞。

小時候雖然常跟母親到處走訪大寺小廟,五歲時,卻把我送到外語「道明天主教幼稚園」,當時每天跟著修女進教堂祈禱、唱詩,開心不已。讀本書時,好多美好的體驗跟著浮現了起來,當初教導雖然淺薄,但我似乎很早就瞭解靜默跟傾聽的關係,還有誠實面對自己跟堅定的重要。上公立小學後,雖然受同學欺負,我也不曾選擇反擊。或許、或許就是跟修女相處那幾年的啟蒙教育,奠定了我常年駐守心靈安頓的主要原因吧!

有些人對於天主教、基督教把人視為「有原罪」這事不解,對此,作者作了很詳細的解釋,這是我第一次這麼安靜的去聆聽它背後的意涵。對我來說,這無關乎認同與否,倒是透過閱讀,我更能理解一位虔誠教徒信仰上的思維脈絡,還有其教義的核心精神與價值。容易閱讀,同時也容易理解。

此外,我非常喜歡作者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談論謙遜的重要,還有它跟修行的密切關係。書中說道:平心靜氣、隨遇而安,不只是品德,其反應出來的是高貴的自我認知,即使時不我與,謙遜的人也能過得快樂而豐盛。而且當內心、外表經常顯露謙遜時,就可以統稱為美德。哈~了解!

還有,修士長年過著團體生活,就像所有團體一樣,人相處久了難免有摩擦,是什麼樣的行為造成團體分裂?抱怨如何發酵?如何避免?這樣的大哉問,想必也是無論家族的大家長,或公司、企業領導人都想尋求解套的大智慧。經過多年的觀察,文中也有精闢的分析。

雖然不能稱自己為虔誠教徒,但最後我想提出本書一段非常印我心的話:

在聖本篤之梯頂端的人,必須藉由「貶抑」而上升:梯子的頂端其實就是要你始終牢記自己的過錯。在最高的梯級上,牢記自己的過錯正是修士喜樂的來源,因為這提醒了他天主的慈悲,以及天主對他的摯愛….因為他能深切明白自己的過失、不遷怒他人,並以感謝的心情時時讚美天主的慈愛。

原來,牢記自己的過錯正是修士喜樂的來源。讀到這一整段時,不妨請你也閉上眼睛,稍作停留……原來,牢記自己的過錯可以是喜樂的來源;原來,牢記自己的過錯,可以是一件開心的事。原來,牢記過錯=喜樂。哈哈,真好!

希望你跟我一樣喜歡這本修行指南;不同的角度,同樣的修持。

封面300dpi

來自「西方隱修之父」聖本篤的靈修智慧,絕非隱修士的專屬,
一般人也適用於平衡日常生活中的「忙與茫」


《一個人的聖殿:安頓心靈的七項修鍊》
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

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

博客來 http://goo.gl/kh6Rw6 、誠品 http://goo.gl/GhHng1
金石堂 http://goo.gl/7Rt1o2   、讀書花園 http://goo.gl/kO1jKI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85x163  
翻轉老年印象
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專文推薦

「活力老化」(Active Aging)的概念一般大眾應該不陌生,乃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二年在馬德里召開的聯合國世界老齡大會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提昇老人的健康、社會參與,以及安全,以促進老化過程中的生活品質,爾後成為全球各國高齡者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的共同願景。

然而,什麼是「最活力」呢? 雖然我是專門研究老人的學者,在美國和台灣也累積了將近三十年從事老人社會工作的實務經驗,但這本書還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世界級的體育賽事中,已經有這麼多超高齡者參與;原來每五歲一個級距的各項世界記錄,已經有「百歲」組!這批世界級長青體育選手的動機,不只是挑戰對手,更是挑戰自己、挑戰人類的極限。

對於「超高齡老人」(the super old),也就是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我有著特別的親切感,因為我先生的阿嬤、我孩子口中的「阿祖」張林蕉女士,是高齡一百零四歲、自然往生的人瑞。她九十歲時因認同證嚴法師環保的理念,開始投入慈濟的資源回收工作。身高一百四十多公分、體重三十幾公斤的「阿祖」,每天不懈地走在宜蘭礁溪的大街小巷進行回收,親自把大型紙箱折好、背回家中庭園的環保場,然後有條不紊地分類整理。

受到「阿祖」的啟發,我在二○○七到二○○九年間,一對一當面訪問了超過一百位台灣人瑞,調查他們的生理、心理、認知、家庭和社會狀況。我的研究發現,超高齡老人有貧有富、有健康有病弱、有家人團聚也有獨居過日,但他們都認為長壽的秘訣是「盡量活動、不與人爭、飲食少量、生活規律」,這些秘訣在歐嘉奶奶身上也獲得了證實,我的研究中也有一位客家人瑞到九十幾歲時還在採茶,另外超過百歲還每天去巡田、拔草的也有好幾位呢!所以我常說現在已經不流行祝福長輩「長命百歲」,「祝您呷百二(十)」可能比較合適呢!

跑、跳、投、擲、舉樣樣精通的歐嘉奶奶,實在是一位超級明星;她所展示的完美體適能為「多元體適能」做了最好的注解。「體適能」包括很多個概念,包括持久力、爆發力、柔軟度、力量、速度、協調性、敏捷、平衡、準確,以及心肺耐力共十個面向。往往高齡者體適能被聚焦於柔軟、協調、平衡等面向,而速度、爆發力、敏捷則被忽視。公視「獨立特派員」節目曾報導過芬蘭高齡者在運動中跳躍翻滾、進行各種體適能訓練的影像,嚇壞了不少台灣人:這怎麼可能?看了本書中歐嘉奶奶以及許許多多高齡運動選手的故事,可能又有許多人嚇了一跳。

但當我們一而再地被驚嚇之後,也許是反過來接受現實的時候了,接受「人可以非常強健而有活力地一路活到掛」的事實。所有過去人們對「老」的刻板印象,例如遲緩、僵硬、無趣、膽小、衰弱、嚴肅等等,通通需要被丟棄、被翻轉。每個台灣人也都要積極準備自己,以度過一個敏捷、活潑、新鮮、強健、有夢想的快樂老年。
話說回來,歐嘉奶奶畢竟是鳳毛麟角,她快速而強健的體能、她愛旅行和愛競賽的心,在高齡老人群中實屬罕見。但這除了基因、終身生活習慣、飲食等等因素之外,本書中特別提到大環境的限制,使得當今的高齡者世代無法全面性、大規模地動起來。換句話說,現在的高齡者能走動、能活動、能運動,但不被期待達到「靈動」。「靈動」是我對高齡者自我實現和社會參與的理想,代表著一種高齡社會的全面啟蒙、啟動。每一位公民由小到老整個的人生歷程,都能不斷地開發潛能,無論是體能、智能、靈性、人際,都不斷地開放,進入一個靈活而動態「自在無礙」的狀態。所有的學術和科技、有形無形的資源,都應為了全面啟動人類的「靈動」而存有發生。

本書作者引用演化生物學家麥可.羅斯的話,認為所謂的生活品質,到頭來只是「有沒有存在價值」和「生活能不能由自己控制」這兩點而已。演化到頭來不只在乎能否活下去,而是「存在的價值」和「自由」。歐嘉奶奶的超級運動員生涯演化,就讓人留念,讓人喝彩。

 

啟示-最活力的老後-立體書 (小)  
★ 商業週刊 1407 期讀家書詹推薦 ★

歐嘉奶奶77歲才開始想要運動,到95歲打破33項世界紀錄!
她的長壽、健康與滿足的生活證明——老年,可以是很棒的時光。

《最活力的老後:95歲金牌阿嬤教你不只老得很健康,還可以有成就、有夢想!》
What Makes Olga Run?
作者:布魯斯.葛里森

博客來 http://goo.gl/6CnjPP 、誠品 http://goo.gl/Kg6fG1
金石堂 http://goo.gl/7e8QJ4   、讀書花園 http://goo.gl/odXapn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5x163  

羅德斯說,「學習新事物很好,可是學東西,比如說開車好了,不會在你老的時候帶來什麼神效。大家期待的是身體與大腦功能的強化,運動就能幫助你達到這個目的,它帶來的改善是全面的。」

若要鍛練認知功能,你可以說數獨只有一支鏟子的效果,而運動卻是推土機。

柯克.艾瑞森(Kirk Erickson)曾是克拉瑪的博士後學生,目前是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他招募一群老人做有氧運動,在第六和第十二個月兩個時間點測量他們的海馬迴生長情況,出乎意料地發現他們的大腦神經細胞新生並未逐漸停止,海馬迴體積就像汽球般不斷擴大,而且後六個月的成長完全不遜於前六個月的幅度。

規律運動竟能用這麼多種方式在大腦留下印記是很令人驚嘆的,似乎要讓人類成為優秀的多功能執行者。貝克曼研究所最近請一群七至十歲的小孩做「洞穴」檢查,還有跟歐嘉一樣的過馬路模擬。結果是這樣的:體能較好的小孩,不但不怕被虛擬的車子撞到,比起體能較差的同齡兒童,更能不費力地同時執行多項任務,不管是在講手機、聽iPod,或走路分心,都能避免被撞,成功過馬路。喬朵醫師說,更厲害的,是「體能好的小孩不是走比較快,數據顯示他們是思考速度快。」

還有證據顯示規律運動會提高創造力。二○○七年有一項實驗,實驗者要在跑步機上跑卅五分鐘,最大心跳率維持在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間,結果這群人總是能提出比對照組更獨特的答案。

「有時候我邊跑邊想事情,有時候我只跑步。」籃球傳奇人物塞秋.佩吉(Satchel Paige)說。邊跑邊想比較好。人在運動的時候,整個大腦全醒了。運動本身是充滿驚奇的矛盾,它既是壓力源(如第二章談到的),也是紓壓劑(也許是已知最有效的紓壓工具)。它促使海馬迴增長,腦部海馬迴這個區塊會感受壓力並加以回應,帶動壓力反應。

運動除了製造愉快的神經化學物質,迅速降低壓力感,也能修復大腦專責管理壓力的部位。歐嘉得享運動的種種好處,正好驗證一句俗諺:它為你的人生增加壽命,替你的壽命增添生趣。上半句不重要,重要的是下半句。運動使憂鬱情緒遠離,我們會感到深刻而持久的快樂。(二○○○年杜克大學的研究發現用運動來治療憂鬱,效果更甚於服用「樂復得」【Zoloft】。)

經過運動洗禮的大腦,似乎有些特別之處。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做的一項研究,是訓練原本不運動的老鼠開始運動,先讓老鼠腦部海馬區的神經細胞增生,再仔細觀察這些新生的神經細胞,結果的確有點蹊蹺:這些神經細胞表現出來的壓力反應似乎有受到抑制,而且力道已經減弱。

一個長年規律運動,腦袋裏的神經元大概還留著汗臭味的人,似乎能緩和壓力迴路對心理產生的紛擾。這中間的因果關係不易確認,但是在每個長青田徑賽,都看得到這種長時間養成的鎮靜效果。許多長青運動健將都有一股如佛教徒般超脫的沉靜氣質,尤其在比賽終了那一刻,你會注意到,這股脫俗的氣質立刻回到他們身上。(這是我觀察許多長青運動員之後歸納出最顯著的現象,我稱之為激烈競逐和與世無爭的不連貫。歐嘉也是其中之一。)

至於什麼是最好的健腦運動,現在還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有氧運動算是最佳選擇,但也許是因為有很多人研究有氧運動。研究證實這種運動能刺激中樞指揮功能,比如批判思考的能力,還有處理不確定狀況的能力。大約從四十歲起,我們的神經元開始喪失絕緣的功能,接著,其它的腦部變化也陸續發生。但有氧運動會使腦細胞的軸突恢復絕緣能力,加快大腦處理速度,使得神經連結的運作更為可靠。我們也知道有氧運動具有絕佳的認知加乘效應。它「啟動神經傳導和神經營養素的製造,並在大腦重要區塊創造更多受體供其所用,」哈佛的瑞特醫師如此形容。有氧運動也會刺激幫助身體展開正向循環的基因。

對於阻力訓練的健腦潛力,我們知道得比較少。(為什麼?因為動物研究總是先於人體試驗,而且把老鼠放在轉輪上讓牠跑,比起訓練牠舉老鼠專用啞鈴來得簡單多了。)

也有證據指出重量訓練對大腦的某些效果類似有氧運動,像是刺激神經營養蛋白,支持腦細胞存活與複製。除此之外,它對大腦的其它訓練效果甚至比有氧運動更佳。卑詩大學老化、活動暨認知神經學實驗室(Aging, Mobilit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ab)的主任泰瑞沙.劉安珀(Teresa Liu-Ambrose)發現,老年人舉重可以改善自身的執行控制力,比如安排時間、做規畫,以及處理不確定性等,效果甚至比單做有氧運動更明顯。

有些研究者相信,如果人在執行具技巧性複雜動作的同時,使心跳速率加快,對大腦的功效更大。貝克曼研究所的團隊此刻正以舞者為對象做實驗,觀察他們的大腦是否比賽跑運動員更為敏捷。

從這方面來看,歐嘉剛好選對抗老最佳公式。她做的十一項徑賽項目,分別用不同的方式讓身體在能伸展的空間內充分運動,也是高強度的有氧項目。更棒的是,做完這些運動後,還會有人在她的脖子上掛金牌,大大地讚美一番。簡直沒有比這更完美的大腦鍛練了。

運動跟長壽的關聯還不是最強的。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長壽預測因子就是好運-出生在教育程度高、衣食無虞的先進國家家庭裏。不過,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運動有資格排第二名,超越飲食、職業,甚至是基因。

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洛夫.帕芬伯格(Ralph Paffenbarger)是證明運動與長壽有關的先驅之一。他研究五萬多人後,推估出每運動一小時可延長二小時壽命的結論(這個公式並不準確,等一下我們會談到,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有相同效果)。

運動給我們得享長壽的機會,憑藉的是降低我們罹患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心臟病。運動也可以扭轉基因的不利影響,比方說它可以關閉肥胖基因,使它停止作用。運動似乎也能透過促進肌肉幹細胞成長,使基因表現和壽命互相連結,甚至拉長染色體端粒等途徑,達到減緩老化的目的。但這不是說一生不斷運動你就能活到一百廿五歲,只是說你生命的每一刻會比不運動的人來得年輕。

年紀愈大,就愈常聽到「要活就要動」這句忠告,其實這是相當晚近的觀念。一九七二年還有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提出「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結果一躍成為主流論述。大意是說,當人步入老年,就必須從社會生活中撤退,什麼事都不必做,只要平靜地接受退出社會這個事實,直到死亡。(德國人用wohlverdient這個字來描述退休時坐躺椅享福的動作。)

今天如果有那個醫師敢這麼建議,可能會被投訴。加州大學艾爾文分校演化生物學家羅斯(Michael Rose)主張新的觀念是:「人類從過去以來的演化結果,讓我們可以在死前那一刻都是活躍且健康的。」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不管你做什麼努力,從靜坐到健康飲食,只要再加上運動,就會看到加乘效果。運動能讓每一個好習慣的效能加倍。

(摘錄自「第4章 流汗告訴你的事」)


啟示-最活力的老後-立體書 (小)  
★ 商業週刊 1407 期讀家書詹推薦 ★

歐嘉奶奶77歲才開始想要運動,到95歲打破33項世界紀錄!
她的長壽、健康與滿足的生活證明——老年,可以是很棒的時光。

《最活力的老後:95歲金牌阿嬤教你不只老得很健康,還可以有成就、有夢想!》
What Makes Olga Run?
作者:布魯斯.葛里森

博客來 http://goo.gl/6CnjPP 、誠品 http://goo.gl/Kg6fG1
金石堂 http://goo.gl/7e8QJ4   、讀書花園 http://goo.gl/odXapn
=== 全省各大實體書局,網路書店好評熱賣中 ===

文章標籤

啟示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